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3年  第46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99mTc-MIBI SPECT/CT结合CT影像学特征在原发性甲状旁腺疾病中的价值
赵宇嘉, 白侠
2023, 46(6): 957-96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01
[摘要](77) [HTML全文] (28) [PDF 1558KB](14)
摘要:
  目的  探讨SPECT/CT及CT影像学特征在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PHPT)影像学定位不准确时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9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PHPT的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漏诊组(n=12)和诊断正确组(n=78);患者共切除110个病灶,按照病理结果分为甲状旁腺病灶组(n=81)和甲状腺病灶组(n=29),在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上的甲状旁腺病灶区、甲状腺病灶区、甲状旁腺病灶对侧正常区勾画大小相同的感兴趣区,并记录上述不同部位的放射性计数,计算靶与非靶比值(T/NT)和靶本比(TBR);在CT病灶截面收集连续3个层面CT密度最大值(CTmax)、最小值(CTmin)及平均值(CTavg)。对各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绘制ROC曲线,评估各项数据的诊断效能。  结果  99mTc-MIBI SPECT/CT图像上,漏诊组病灶的T/NT、TBR、体积、直径均小于诊断正确组,两组间T/N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且诊断效能最佳,两组间TBR、体积、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旁腺病灶组和甲状腺病灶组比较中,两组间血钙、血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病灶组血清甲状旁腺素、TBR、CTmax、CTmin、CTavg均小于甲状旁腺病灶组(P<0.05)。CTmax的诊断效能最优,AUC为0.623,敏感度为74.10%,特异性为62.50%。  结论  SPECT/CT对PHPT进行术前定位时T/NT的诊断效能较TBR更好,可以为PHPT术前定位病灶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与甲状腺病灶进行对TBR、CTmax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18F-FDG联合11C-CFT PET显像分析帕金森病的价值
那孜木古丽·木塔尔别克, 张奇洲, 秦永德, 李毓斌, 张磊
2023, 46(6): 964-96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02
[摘要](50) [HTML全文] (25) [PDF 2474KB](12)
摘要:
  目的   分析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和11C-甲基-N-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11C-CFT)PET显像联合诊断、病情评价、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D)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7例根据临床症状和口服美多芭有效性初步诊断为PD的患者作为PD组,另选取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18F-FDG和11C-CFT PET显像。11C-CFT分析:将PD组分为H&Y 1~2(早期)和H&Y 3~5(晚期)2个级别,测得PD组和正常对照组尾状核、前壳核、后壳核的11C-CFT标准摄取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D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再将尾状核、前壳核、后壳核分为3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对比。18F-FDG分析:结合患者的运动症状进行壳核、丘脑、尾状核及额顶颞枕叶的代谢改变情况分析。  结果  11C-CFT PET显像:H & 1~2(早期)时起病肢体对侧后壳核为低摄取(P < 0.05),与正常组比较部分患者起病肢体对侧前壳核、起病肢体同侧后壳核呈低摄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起病肢体同侧前壳核、尾状核基本正常,H & 3~5(晚期)时起病肢体对侧后壳核摄取更低(P < 0.05),起病肢体对侧和同侧后壳核、前壳核均呈不均匀性低摄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尾状核、前壳核、后壳核三者组间比较,见早、晚期时起病肢体对侧和同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8F-FDG PET显像:107例PD患者表现为81.31%壳核代谢增高、54.20%丘脑代谢增高、26.17%尾状核代谢增高,大脑皮层的代谢减低区见89.72%顶叶代谢减低、57.94%额叶代谢减低、68.22颞叶代谢减低、14.02%枕叶代谢减低。  结论  18F-FDG联合11C-CFT PET双核素影像能够为临床提供客观的数据,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和评价PD。
68Ga-FAPI和18F-FDG PET/CT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对比研究
饶梓娟, 张春银
2023, 46(6): 970-97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03
[摘要](52) [HTML全文] (12) [PDF 2480KB](6)
摘要:
  目的   对比68Ga-FAPI PET/CT和18F-FDG PET/CT在头颈部肿瘤诊断与分期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6月于我科行68Ga-FAPI和18F-FDG PET/CT双显像的45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分别用两种显像对所有患者进行初始分期,比较二者对原发灶及转移灶的检出率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靶比底比值(TBR)的差异。  结果  68Ga-FAPI和18F-FDG PET/CT对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97.78%、97.78%,90.48%、96.54%,75%、87.5%。原发肿瘤的FAPI-SUVmax和FDG-SUVmax分别为10.90、1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FAPI-TBR和FDG-TBR分别为11.50、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68Ga-FAPI PET/CT上调了6例T分期,低估了2例T分期、1例N分期与1例M分期;18F-FDG PET/CT低估了1例N分期与1例M分期,高估了7例N分期与1例M分期。  结论  68Ga-FAPI PET/CT对头颈部肿瘤的检测能力与18F-FDG PET/CT相当,对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检出率低于18F-FDG PET/CT,但68Ga-FAPI PET/CT减少了假阳性淋巴结的检出,对T分期、N分期及M分期的准确性高于18F-FDG PET/CT。
NM23表达对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计划中的影响
夏露花, 崇乐, 李红玉, 夏欢, 乔铮, 董占飞, 赵艳萍, 王新华, 常诚
2023, 46(6): 978-98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04
[摘要](44) [HTML全文] (6) [PDF 1947KB](5)
摘要:
  目的  分析NM23基因表达情况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  方法  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PET/CT影像下制定放疗方案,勾画一般靶区体积,危及器官受照量,按免疫组化结果分为NM23高表达组(n=43)和低表达组(n=64),比较两组间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PET/CT图像下勾画的放疗大体靶区体积、危及器官受照量的差异。  结果  NM23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在PET/CT中代谢参数测量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测量方面,高表达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小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NM23低表达组与NM23高表达组制定的放疗计划中,两组在大体靶区体积、危及器官的受照体积方面,NM23高表达组小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深入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M23基因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行为,将PET/CT运用于放疗计划的制定中,能够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靶区的精准雕刻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基于连边分析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
李文博, 马萧童, 张聪, 郑运松, 王志群, 李鹏, 魏伟, 康武林
2023, 46(6): 983-98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05
[摘要](57) [HTML全文] (21) [PDF 1947KB](3)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为临床针刺治疗KOA提供神经影像依据。  方法  纳入25例KOA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针刺治疗,取犊鼻穴、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内膝眼、梁丘组穴配伍,5次/周,30 min/次。采集KOA患者针刺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膝关节功能评分表(KSS)和头颅静息态功能MRI数据,应用连边分析方法描述KOA患者针刺后各脑区间功能连接的改变,并与临床评分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针刺治疗后,KOA患者VAS评分降低,KSS评分升高(P < 0.001)。连边分析显示KOA患者针刺后右侧眶部额下回与左侧梭状回,右侧角回与左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前回,左侧岛盖部额下回与左侧丘脑,左侧中央后回与右侧角回、右侧颞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P < 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右侧角回与右侧中央前回(r=0.540,P=0.008)、左侧中央后回与右侧颞上回(r=0.654,P=0.001)的功能连接变化与VAS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针刺可能通过正激活部分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加强中枢镇痛区域间的联系来缓解KOA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运动障碍,这些脑区主要分布于默认模式网络、感觉运动网络、扣带岛盖网络。
颌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学分析
郭久红, 陶晓峰, 王晓琰
2023, 46(6): 989-99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06
[摘要](41) [HTML全文] (22) [PDF 2061KB](3)
摘要:
  目的  分析颌骨原发性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骨原发性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64岁,平均20.27岁。其中16例行CT增强检查,1例行CT平扫检查,5例行MR增强检查。  结果  17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无痛性下颌肿块和张口受限。影像学上,17例病变全部位于下颌骨,均为单发病灶,主要位于下颌骨角部。CT可见膨胀溶骨性及部分压迫侵蚀性骨破坏,中心性或偏心性生长,伴有软组织肿块,病变内粗细不均的骨嵴是特征性改变。增强后病变呈中度至明显强化,所有病例无钙化及骨膜反应。根据CT上骨质破坏不同将病变分为溶骨型(n=12)和骨旁型(n=5)。MR上,T1WI为等低信号, 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MR功能检查ADC值平均为1.2×10-3 mm2/s,时间-信号强度曲线Ⅰ型3例,Ⅱ型2例,提示良性肿瘤。  结论  颌骨原发性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具有侵袭性,容易复发。结合CT、MR及功能学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灶的组织构成,为术前正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非小细胞肺癌CT影像特征与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
杨奎, 徐鹏, 田佳明, 王汉卿
2023, 46(6): 994-100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07
[摘要](50) [HTML全文] (41) [PDF 1554KB](6)
摘要: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CT影像特征与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关系,为NSCLC的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3年1月112例确诊为NSCLC的患者,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iCT检查患者CT影像特征,检测NSCLC组织中Ki-67、VEGF的表达,分析影像特征、临床资料(病理类型、性别、年龄、吸烟史)与Ki-67、VEGF表达水平的关系。  结果  CT特征与Ki-67表达关系中,出现毛刺征、深分叶征、动脉期强化CT值≥ 20 Hu、静脉期强化CT值≥20 Hu、肺门淋巴结肿大、直径≥3 cm,Ki-67阳性表达率高(P < 0.05);出现钙化、胸膜牵拉征,Ki-67阳性表达率低(P < 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特征与VERF表达关系中, 出现血管集束征、动脉期明显强化≥20 Hu、直径≥3 cm、肺门淋巴结肿大,VEGF阳性表达率高(P < 0.05);出现空泡征、深分叶征、直径 < 3 cm,VEGF阳性表达率低(P<0.05)。临床资料与Ki-67、VEGF表达关系中,男性、有吸烟史、患者中Ki-67阳性表达率高,病理类型为鳞癌Ki-67阳性表达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EGF表达与临床资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SCLC患者的CT影像特征与Ki-67、VEGF中的表达状态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可推测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情况。
微循环障碍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心肌应变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丁丝雨, 丁斌, 宋禧龙, 李尧, 牛奇林, 宋宏伟, 宣玲, 史晓俊, 高大胜, 王洪巨, 李妙男
2023, 46(6): 1001-100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08
[摘要](56) [HTML全文] (7) [PDF 1634KB](6)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脏磁共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障碍(MVO)与梗死面积、心肌应变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22年6~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2例,年龄55.3±11.3岁。所有患者于术后5~7 d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根据是否出现MVO,将24例患者分为MVO组(n=16)和非MVO组(n=8),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LGE%)、心肌应变。对出院的STEMI患者进行平均6月的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发生MACEs事件的差异。本研究定义的MACEs事件包括:再发胸痛、心力衰竭、脑卒中、再发心梗、出血、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死亡。  结果  MVO组梗死节段径向应变、梗死节段周向及整体周向应变功能均低于无MVO组(P < 0.05);MVO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无MVO组(25.18%±10.51% vs 9.93%±5.96%)。MVO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径向应变及周向应变呈极强相关关系[r=0.815 (0.536~0.934),P < 0.001;r=-0.938(-0.978~-0.852),P < 0.001],与纵向应变呈强相关关系[r=-0.767(-0.915~-0.437),P < 0.001]。二元回归分析中LGE%及梗死节段周向应变是STEMI患者发生MVO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ROC曲线显示,LGE%可以辅助于MVO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0.796~1.000),其最佳截断点为14.92%,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87.5%(P < 0.05)。梗死节段周向应变对MVO也具有诊断价值,AUC为0.781(0.591~0.971),其最佳截断点为10.58%,敏感度为62.5%,特异性为87.5%(P < 0.05)。LGE%联合梗死节段周向应变后,其对MVO诊断的AUC及敏感度均上升,AUC为0.938(0.827~1.000),敏感度为93.8%,特异性为87.5%(P < 0.05)。随访所有STEMI患者,10例发生MACEs事件(41.7%),两组患者发生MACEs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  结论  LGE%、心肌梗死节段周向应变是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MVO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分别对MVO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MVO时诊断价值更高。径向应变、周向应变、纵向应变与MVO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肿瘤样钙质沉着症临床特点与疾病风险因素
刘南楠, 曾艳梅
2023, 46(6): 1009-101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09
[摘要](55) [HTML全文] (15) [PDF 1920KB](2)
摘要:
  目的  探讨罕见病肿瘤样钙质沉着症(TC)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疾病相关风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1年1月~2021年8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TC的患者25例,分析统计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将临床资料齐全的11例住院TC患者与11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差异性分析,总结TC患者的生化特征,探讨可能导致该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  结果  X线多表现为软组织内的高密度钙化影。MRI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影,肿块内信号不均,边界清晰,局部可与滑膜囊相连。与健康人群相比,TC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升高(P=0.038),血尿酸水平与TC患病率存在正相关关系,高尿酸导致TC的患病风险增加了3倍(RR=3,95% CI:1.041~8.646);高血磷TC患者的血磷和钙磷乘积较健康人群升高(P < 0.05),高血磷导致TC的患病风险增加了3.2倍(RR=3.2,95% CI:1.547~6.619)。  结论  高血磷和高尿酸增加TC的患病风险,在高尿酸血症和高磷血症患者中需注意鉴别TC,综合临床表现、生化结果、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使TC得到早期诊治。
超短回波时间和星状容积内插自由呼吸序列在肺结节检出中的对比研究
江叶海, 张旭阳, 蒲豆豆, 党珊, 任占丽, 李鹏, 王少彧, 于楠
2023, 46(6): 1015-102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10
[摘要](53) [HTML全文] (18) [PDF 1727KB](3)
摘要:
  目的  比较星状容积内插屏气检查(star VIBE)序列和螺旋超短回波时间序列(spiral UTE)两种磁共振自由呼吸序列在肺部检查中的图像质量,肺结节检出及形态学征象显示能力的差别。  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2022年10月胸部CT发现肺结节且进行胸部MRI检查的患者,CT和MRI检查间隔时间为48 h。MRI检查采用star VIBE序列和spiral UTE序列进行扫描。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5分法独立对MRI序列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比较其肺结节检出率及形态学征象的显示能力。  结果  图像质量评价方面,spiral UTE图像的血管清晰度评分高于star VIBE序列(P < 0.05),而star VIBE图像的运动伪影评分低于spiral UTE图像(P < 0.05)。在结节的检测能力上,spiral UTE序列的磨玻璃结节检出率高于star VIBE序列(P < 0.05),且在中下叶的结节总检出率高于star VIBE序列(P < 0.05)。Spiral UTE序列的分叶、毛刺、棘突、空泡和空洞检出率(90.90%、85.71%、88.88%、100%、100%)高于star VIBE序列(86.36%、71.42%、77.77%、50%、8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tar VIBE序列和spiral UTE序列各有优势。Star VIBE序列不易受呼吸和心脏运动影响。Spiral UTE序列能更好地检出肺中叶和下叶结节,尤其是磨玻璃结节,且spiral UTE序列能更好地清晰肺血管。对于呼吸幅度较大不规律患者,建议使用star VIBE序列扫描;对于磨玻璃结节和中下叶结节患者,推荐使用spiral UTE序列。
实时三维联合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估甲亢患者右心功能
闫天慧, 汤敏, 苏陈程, 张霞, 孙慧
2023, 46(6): 1021-102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11
[摘要](30) [HTML全文] (22) [PDF 1831KB](7)
摘要: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RT-3DE)联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定量评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右心功能。  方法  在我院就诊患者中选取8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其中30例肺动脉收缩压>35 mmHg的患者被纳入甲亢肺高压组,余下的50例被纳入甲亢无肺高压组,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经常规超声技术获得参数:右室基底段、右室中间段、右室长轴、右房上下径、右房左右径、右房收缩期面积、右心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瓣环的收缩期侧壁峰值速度、右室心肌做功指数、毛细血管楔形压,经RT-3DE技术获得参数: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右室输出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应用2D-STI技术获得参数: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GLS-FW)、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比较上述结果的组间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对照组、甲亢无肺高压组、甲亢肺高压组右室基底段、右室中间段、右室长轴、右房上下径、右房左右径、右房收缩期面积、毛细血管楔形压、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瓣环的收缩期侧壁峰值速度、右室心肌做功指数依次增加,右心室面积变化率依次减小,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RVEDV、RVESV、RVEDVi、RVESVi、RVSV依次增加,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三者RV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GLS-FW、GLS依次减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RVEDV与RVESV、SV呈正相关关系(r=0.534、0.760,P < 0.01),RVEDV与GLS-FW、GLS呈负相关关系(r=-0.915、-0.886,P < 0.01)。  结论  RT-3DE、2D-STI参数结果显示,甲亢患者较对照组容量负荷增加,右心功能下降,同时合并肺高压和甲亢两种病理状态会使患者容量负荷进一步增加,右心功能进一步下降。RT-3DE联合2D-STI技术可以准确评估右心功能的状态,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提供技术支撑,也为进一步制定诊疗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中的预测价值
张志雅, 孟影, 刘信信, 岳凤辉, 周欣冉, 张玉文, 朱广辉
2023, 46(6): 1028-103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12
[摘要](63) [HTML全文] (29) [PDF 2366KB](13)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在术前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 2023年4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175例。将所有病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n=122)与验证组(n=53)。对增强CT多期图像进行手动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降维,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提取的特征进行机器学习,筛选出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评分模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临床-CT征象模型。将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CT征象模型联合,构建联合模型。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及特异性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将最佳模型可视化构建列线图。  结果  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891),均高于影像组学模型(AUC=0.777)和临床-CT征象模型(AUC=0.829)。决策曲线分析及校正曲线证实了列线图有较高的预测性能。  结论  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在术前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双能量CT多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征象鉴别卵巢原发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价值
陈素月, 陈望, 郭荣, 赵义
2023, 46(6): 1035-104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13
[摘要](44) [HTML全文] (12) [PDF 2166KB](8)
摘要:
  目的  探究双能量CT多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征象鉴别卵巢原发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166例经手术证实的卵巢原发上皮性肿瘤病例,所有患者术前2周内均行能谱CT增强扫描,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良性组(n=74)和恶性组(n=92)。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及常规CT特征。由2位观察者分别独立测量病灶相关双能量CT定量参数:动脉期、静脉期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测量40、50、60、70、80、90 keV单能量CT值,计算动脉期、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K40-90 keV)。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检测2位测量者测量参数之间的一致性。比较两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筛选出P < 0.1的变量作为输入变量,逐步建立基于常规CT征象、双能量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比较3个模型鉴别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曲线下面积的差异。  结果  2位测量者对动脉期、静脉期两组间测得的各参数一致性较好,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75。良性组与恶性组的一般临床特点(年龄、临床症状)、8个常规CT征象(肿瘤位置、肿瘤形态、肿瘤边界、肿瘤密度、腹水、是否伴腹膜/网膜转移、膈上淋巴结、其他脏器转移)与双能量CT各定量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CT40 keV、CT50 keV、CT60 keV、CT70 keV、CT80 keV、CT90 keV、K40-90 keV、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基于常规CT征象、双能量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60、0.764、0.883。经DeLong检验,基于常规CT征象的模型和基于双能量CT定量参数模型之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59, P=0.510),基于常规CT征象的模型和基于两者联合的模型之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07, P < 0.001),基于双能量CT定量参数模型和基于两者联合的模型之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70, P= 0.001)。  结论  相较于常规CT征象或双能量CT多定量参数,两者联合对鉴别卵巢原发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更高。
基于临床因素-MRI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影像组学诊断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效能
章俊, 张海青, 余兵, 沈倩丽, 赵慧, 李君君
2023, 46(6): 1043-104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14
[摘要](50) [HTML全文] (18) [PDF 2132KB](4)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因素结合MRI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b SSFP)影像组学诊断直肠癌壁外血管(EMVI)的效能。  方法  纳入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庐江分院术前行MRI检查的135例直肠癌患者,其中71例EMVI阳性,64例EMVI阴性,均经术后病理大标本证实。首先分别从常规T2WI序列、b SSFP序列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94)和验证集(n=41),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然后绘制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特异性及敏感度,以量化模型对训练组、验证组的鉴别性能,并对比两序列影像组学诊断效能。最后结合临床因素,构建临床因素-b SSFP序列影像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进行诊断效能评估,并进行验证。  结果  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显示出良好的鉴别能力,其中训练集T2WI序列诊断AUC为0.751,特异性为0.746,敏感度为0.825;b SSFP序列的AUC为0.829,特异性为0.778,敏感度为0.939。验证集T2WI序列影像组学术前诊断AUC为0.676,特异性为0.650,敏感度为0.706;b SSFP序列AUC为0.792,特异性为0.716,敏感度为0.909。后者较前者诊断效能均有所提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因素结合b SSFP序列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训练集AUC为0.954,特异性为0.891,敏感度为0.930;验证集AUC为0.915,特异性为0.803,敏感度为0.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基于临床因素结合b SSFP序列影像组学对直肠癌EMVI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有助于影像科医生和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和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
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脑血流量的研究
樊丽华, 郑运松, 马萧童, 张聪, 金晨望
2023, 46(6): 1050-105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15
[摘要](40) [HTML全文] (24) [PDF 1604KB](6)
摘要:
  目的  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及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探讨原发性痛经(PDM)患者的脑血流量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陕西中医药大学被确诊为PDM的患者31例作为PDM组,另选取同期32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在月经期第1~3天进行高分辨率T1结构像及全脑动脉自旋标记扫描,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临床症状评估。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基于Matlab平台的SPM8软件的双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脑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再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脑血流量差异脑区的脑血流量值与VAS、CMSS、SAS、SDS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PDM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年龄、VAS、CMSS、SAS、SDS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M组脑血流量增高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三角部额下回,脑血流量减低的脑区包括右侧眶部额上回、右侧眶部额中回、右侧扣带回前部(P < 0.005,团块水平FDR校正,k≥1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左侧三角部额下回脑血流量值与VAS、CMSS总发作时间量表评分存在正相关(P < 0.05)。  结论  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及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能够评估PDM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水平,这些脑血流量改变的脑区主要位于痛觉传导通路,为PDM患者的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BI-RADS分级在乳腺单纯浸润性非特殊癌中的价值与应用
陈逸凡, 李星阳, 向俊桦, 潘丹怡, 刘雯, 刘晖
2023, 46(6): 1055-105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16
[摘要](48) [HTML全文] (34) [PDF 1978KB](2)
摘要:
  目的  分析BI-RADS标准化超声分级4C类病灶征象运用于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诊断时与病理征象的关联性及此类型癌的年龄分布,探讨BI-RADS分级标准应用于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随机收集福建省立医院超声科于2020年5月~2023年5月所收治的88例超声BI-RADS 4C类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年龄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并对不同年龄段患不同类型乳腺疾病的患者的病灶超声特征与病理特征相关性进行讨论。  结果  超声检查及病理追踪分析结果发现,在BI-RADS 4C类88例患者中,≥40岁的患者人数占90%, < 40岁的患者人数占10%;在乳腺浸润性非特殊癌中,≥40岁的患者人数占比95%, < 40岁的患者人数占比5%。单纯浸润性非特殊癌在病理检查结果中占总数的64.77%,其余非单纯浸润性非特殊癌占35.23%。  结论  综合数据分析超声检查与BI-RADS分级结合在单纯浸润性非特殊癌中的检出率明显较高,有利于制定对应的治疗措施,更加突出BI-RADS分级在乳腺单纯浸润性非特殊癌中的检出率和运用。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预测脑胶质瘤Ki67细胞增殖水平中的应用价值
谢聪, 谭桂荣, 郑凤莲, 侯宗刚, 王晓波, 刘幸, 张培新, 陈瑞, 丁金立
2023, 46(6): 1060-106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17
[摘要](40) [HTML全文] (25) [PDF 1654KB](3)
摘要:
  目的  探讨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w)与脑胶质瘤Ki67细胞增殖指数的相关性,并分析其预测的准确度。  方法  收集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6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于术前2周内进行APTw扫描的脑胶质瘤患者,最终共纳入59例脑胶质瘤患者。按照免疫组化中获取的Ki67细胞增殖指数,将患者分为低增殖组(细胞增殖指数 < 20%,n=39)和高增殖组(细胞增殖指数≥20%,n=20),并测量两组肿瘤APTw信号强度。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APTw与Ki67细胞增殖指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APTw信号强度在两增殖组间的差异;以APTw信号强度为影像标志物建立预测模型来预测脑胶质瘤Ki67细胞增殖水平,绘制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最后计算约登指数获取APTw信号强度的临界值。  结果  APTw信号强度与Ki67细胞增殖指数之间呈正相关(r=0.629,P < 0.001);APTw信号强度在两个Ki67增殖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39,P < 0.001);该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63(95% CI:0.770~0.956),敏感度为1,特异性为0.718;约登指数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中APTw信号强度的临界值为2.55。  结论  APTw信号强度可以作为影像标志物来预测脑胶质瘤Ki67细胞增殖水平,并且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及敏感性;当APTw信号强度大于2.55时,脑胶质瘤Ki67细胞增殖水平更倾向于高增殖水平,反之,更倾向于低增殖水平。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多模态影像学研究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齐治, 胡恩慈, 刘雪梅
2023, 46(6): 1065-106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18
[摘要](41) [HTML全文] (8) [PDF 1387KB](6)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多模态影像学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55例急性PTE确诊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双下肢血管超声、CT肺动脉造影(CTPA)结果及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脑钠肽(NT-proBNP)、C反应蛋白]。根据CTPA结果,将55例PTE患者分为5级,分析各级D-二聚体、NT-proBNP、C反应蛋白、三尖瓣返流速度(VTR)、肺动脉收缩压(PAPS)及右室游离壁长轴应变(RLS)相关性及变化趋势。  结果  NT-proBNP、VTR及PAPS随CTPA分级增高呈逐渐增高趋势,RLS绝对值随CTPA分级增高呈逐渐降低趋势,各CTPA分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T-proBNP、VTR、PAPS及RLS与CTPA分级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均有相关性(r=0.25、0.24、0.32、0.28,P < 0.05)。  结论  急性PTE患者增高的NT-proBNP、VTR、PAPS及RLS与肺栓塞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急性PTE患者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基于颅脑MRI灌注成像及临床指标构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刘军平, 王安琴, 谷好好, 李良勇
2023, 46(6): 1070-107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19
[摘要](41) [HTML全文] (12) [PDF 1675KB](4)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基于颅脑MRI灌注成像及临床指标构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颅脑MRI灌注成像。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47)和预后良好组(n=5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R4.2.0软件建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入院时NIHSS评分>12分、大梗死、后循环脑梗死、患侧峰值时间及患侧平均通过时间等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患侧脑血容量及患侧脑血流量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 < 0.05)。构建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的结果显示:校正曲线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一致性较好;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95% CI:0.735~0.821);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是1%~100%时,列线图预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净获益值较高。  结论  基于颅脑MRI灌注成像及临床指标构建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可以用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
简化MRI联合超声S-Detect模型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的价值
戚坤, 郑红, 董景兰, 张宇, 张腊梅, 孙静涛, 张金辉
2023, 46(6): 1076-108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20
[摘要](29) [HTML全文] (12) [PDF 1657KB](1)
摘要:
  目的  探究简化MRI联合超声S-Detect模型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的价值。  方法  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21年3月~2023年1月行乳腺超声和MRI检查的154例患者(159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简化MRI Ⅰ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模型;简化MRI Ⅱ将BI-RADS分类4A及以下定义为良性,将BI-RADS分类4B及以上定义为恶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不同方法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简化MRI Ⅰ和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Ⅰ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模型;采用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价不同方法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  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乳腺肿块中良性43例,恶性116例。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Ⅰ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准确率高于超声S-Detect(P < 0.05),与简化MRI Ⅰ、简化MRI Ⅱ和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Ⅱ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Ⅰ的Kappa值高于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Ⅰ、简化MRI Ⅱ和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Ⅱ。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Ⅰ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Ⅰ、简化MRI Ⅱ和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Ⅱ(P < 0.05)。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全风险阈值范围内,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Ⅰ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净收益高于超声S-Detect和简化MRI Ⅱ;在绝大部分风险阈值范围内,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Ⅰ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净收益高于简化MRI Ⅰ和超声S-Detect+简化MRI Ⅱ。  结论  简化MRI联合超声S-Detect模型有助于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其价值高于单纯简化MRI和超声S-Detect。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
洪悦, 玉苏甫·肉孜, 李晓娟, 马超, 王佳, 周豪, 陈杰, 王艳
2023, 46(6): 1081-108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21
[摘要](37) [HTML全文] (20) [PDF 1449KB](3)
摘要:
  目的  研究CT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20年2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诊断并进行治疗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30例同期进行椎体MR平扫加增强的无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对象行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造影(CE-MRA)序列以及重建脊髓血管CTA检查。比较CE-MRA序列以及重建脊髓血管CTA检查的诊断一致性,分析CE-MRA序列以及重建脊髓血管CTA检查联合诊断效能。  结果  CE-MRA以及CTA检查中硬脊膜动静脉瘘、脊髓动静脉畸形、髓周动静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对瘘口显示情况的分析中,CE-MRA以及CTA检查中对于供血动脉以及瘘口显示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E-MRA与金标准的检查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58;CTA与金标准的检查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81,CE-MRA以及CTA检查联合诊断的敏感度高于单独检测;ROC曲线分析显示,CE-MRA以及CTA检查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P < 0.001)。  结论  在对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诊断中,CTA以及CE-MRA的联合诊断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动态增强MR联合高分辨率MR对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杨巧云, 张蕾, 陈安, 朱磊
2023, 46(6): 1086-109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22
[摘要](47) [HTML全文] (12) [PDF 1543KB](3)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联合高分辨率MR对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方法  纳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96例经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该院完成高分辨率MRI和动态增强扫描MRI检查。根据术后病理将患者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n=124)和淋巴结转移组(n=72),分析两组间临床特征、动态增强MR定量参数和高分辨率MR影像表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采用ROC曲线计算不同参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效能。  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是年龄 < 59.5岁(OR:0.329)、N分期MR影像学表现(mrN stage)为N1-N2期(OR:6.857)、癌胚抗原异常(OR:2.742)、T分期MR影像学表现(mrT stage)为T3期(OR:2.959)、mrMRF受累阳性(OR:5.577)、动态增强扫描MRI定量参数Ktrans < 0.298 min-1(OR:0.210)及mr EMVI阳性(OR:2.2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rN stage阳性和Ktrans是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mrN stage+Ktrans预测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AUC(0.788)高于单独的mrN stage(0.713)及Ktrans(0.650)。  结论  动态增强MR定量参数Ktrans联合mrN stage能够提高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测能力。
基于CiteSpace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影像学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旷丽, 黄添容, 陈俊琦, 赵宾, 陈银娟, 杨灿洪, 陈晓敏, 邹丽萍, 张嘉发
2023, 46(6): 1092-109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23
[摘要](44) [HTML全文] (14) [PDF 2039KB](7)
摘要: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影像研究领域的现状及热点问题。  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3年9月OSAHS影像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 6.1.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检索出文献1016篇,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国家/地区集中在美国、中国及土耳其等。发表期刊以SleepAm J Resp Crit CareChest等为代表;研究机构共210家,以Univ Calif Los Angeles、Stanford Univ、Capital Med Univ等为代表;研究人员共331位,以Kumar R、Harper RM、Macey PM、Woo MA、Yan-go FL等为代表。关键词分析提示当前研究热点为OSAHS影像学诊断技术、OSAHS多病共存、OSAHS致共病的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结论  目前我国OSAHS影像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临床研究机构间合作有待加强,OSAHS影像诊断新技术需要更多具有更大样本和更标准化方法进行研究验证。OSAHS与共病反向关系的研究,不同致病机制的研究以及神经影像学标志物与负面认知结果结合的研究有待加强。
血管超声在诊断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
李宏芳, 王子奇, 廖哲霆
2023, 46(6): 1098-110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24
[摘要](35) [HTML全文] (22) [PDF 2036KB](2)
摘要:
  目的  分析血管超声在诊断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行初次单侧髋、膝关节置换的86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868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患者均接受抗凝药物、小腿静脉气压泵、加强踝泵和早期下地,以及减少围手术期脱水等多模式血栓预防措施。研究组术前、术后第3~5天和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下肢静脉血管情况。分析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检出准确率,并对比两组人群的血管超声所示股浅静脉、内侧腓肠静脉、胫后静脉的静脉直径差异。  结果  研究组中152例术后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总发生率为17.5%,均为无症状性DVT。其中发生于手术同侧的DVT为138例,双侧14例,周边型110例,中心型22例,混合型20例。对照组中,26例检出周边型下肢血栓。研究组DVT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的下肢静脉直径对比显示,研究组股浅静脉、内侧腓肠静脉、胫后静脉直径均长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采取血管超声检查可准确诊断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且可显示出不同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判断疾病状况,为早期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
体积测量法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张玉文, 王雪莲, 顾长青, 孙冬雪, 张志雅, 王伟, 沈俊杰
2023, 46(6): 1102-110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25
[摘要](57) [HTML全文] (28) [PDF 1557KB](6)
摘要:
  目的  分析非手术治疗后,在评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时,肿瘤体积与肿瘤最大直径[基于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是否相互关联,并评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体积变化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进行随访,使用体积测量软件对治疗前后病灶体积进行测量,记录体积测量值与病灶最大直径,分别通过体积方法与RECIST 1.1版对疗效进行评估,并根据不同标准,将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归为缓解组,将疾病稳定与疾病进展归为未缓解组。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RECIST最大直径与体积治疗前后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不同评价标准中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通过基线扫描和第1次随访扫描,计算了体积与直径相对于基线测量的变化率,评估结果显示两者具有中度相关性(r=0.881,P < 0.01)。在第1次随访中通过体积标准评估缓解组与未缓解组的K-M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根据RECIST标准进行评估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8)。  结论  体积测量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后疗效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膈肌超声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撤机中的应用
王娜, 舒琪, 贺娟, 贺雪华, 朱莉玲, 张遇乐
2023, 46(6): 1107-111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26
[摘要](36) [HTML全文] (19) [PDF 1698KB](7)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定量新生儿及婴儿的膈肌运动功能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的膈肌运动的变化,评价膈肌超声对BPD机械通气撤机患儿结果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22年8月~2023年8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儿童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外科监护室BPD机械通气患儿23例,再以临床撤机后患儿能否自主呼吸分为撤机成功组(n=18)和失败组(n=5),记录患儿基本临床特征。同时选取同期本院新生儿及婴儿2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超声分别测量各组患儿双侧膈肌移动度(DM)、膈肌吸气末厚度(DTinsp)、膈肌呼气末厚度(DTexp)及膈肌增厚率(DTF)。分别比较不同组别左右侧膈肌运动差异。  结果  BPD组撤机前、后DM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Tinsp、DTexp及DT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撤机失败组患儿DM、DTinsp及DTF均低于撤机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DTex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回顾性撤机前比较,BPD撤机失败组患儿DM、DTF均低于撤机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DTexp、DTin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通过床旁超声评估BPD机械通气患儿的膈运动功能的变化规律,可对其撤机结果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骨组织库技术保存自体颅骨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卢乐年, 许小兵, 陈达良, 邱胜聪, 马立毅, 仇尔宁, 池雅杰, 林继业, 郑大海
2023, 46(6): 1112-111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27
[摘要](69) [HTML全文] (11) [PDF 2260KB](7)
摘要:
  目的  观察骨组织库技术保存自体颅骨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9月~2022年7月行幕上颅骨缺损修补手术的病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修补材料不同分为自体颅骨组(经骨组织库保存的自体颅骨修补手术,n=30)和三维钛网组(经3D数字塑形钛网的颅骨修补手术,n=3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 > 0.05)。对比两组术后1月内感染率、硬膜外积液/积血发生率、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癫痫发生率、脑内出血发生率等直接手术并发症指标,并计算“自体颅骨组”基于头颅CT影像的骨吸收率。  结果  两组患者均取得术后至少6月的随访,自体颅骨组与三维钛网组术后1月内手术相关感染率(0例vs 0例)、硬膜外积液/积血发生率(3例vs7例)、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0例vs 0例)、术后癫痫发生率(0例vs 0例)、脑出血发生率(0例vs1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月自体颅骨组发生骨吸收4例(13.3%),其中1例严重骨吸收患者需要人工材料再次修补。两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23%)vs 8例(35%),P > 0.05]。  结论  经骨组织库技术保存自体颅骨是颅骨修补术安全有效的方式之一,但仍存在骨吸收风险,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CT可提高矽肺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张柏林
2023, 46(6): 1118-112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28
[摘要](42) [HTML全文] (10) [PDF 1319KB](5)
摘要:
  目的  探讨CT对矽肺分期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的80例矽肺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对比CT对矽肺分期的诊断结果及其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计算CT对矽肺分期的诊断效能。  结果  CT征象分析显示,80例矽肺患者中,20例患者在双肺上、中、下区均存在结节,36例患者在4个肺区存在结节,24例患者在2个肺区存在结节;39例患者无团块,13例患者团块为1~3 cm,28例患者团块 > 3 cm;54例患者存在肺结节密度增加;8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57例患者发生于两肺门区淋巴结,23例患者发生于纵隔;60例患者存在胸膜增厚,累及叶间胸膜和脏壁胸膜。临床诊断结果显示,80例矽肺患者中,Ⅰ期24例,Ⅱ期36例,Ⅲ期20例;CT检查结果显示,Ⅰ期26例,Ⅱ期35例,Ⅲ期19例,与临床诊断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884、0.823、0.898,提示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T对矽肺分期诊断的总准确度91.25%,CT对Ⅰ期、Ⅱ期、Ⅲ期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5.00%、91.25%、96.25%,敏感度分别为95.83%、88.89%、90.00%,特异性分别为94.64%、93.18%、98.3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46%、91.43%、94.7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5%、91.11%、96.72%。  结论  CT在矽肺患者诊断中起着积极作用,能提高矽肺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存活心肌评估的图像分析与解读及其进展
吕玉虎, 兰晓莉, 覃春霞
2023, 46(6): 1127-113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30
[摘要](53) [HTML全文] (16) [PDF 1252KB](9)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死亡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评价心肌活性不仅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决策,对其预后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图像质量好,在诊断和评估已知或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准确性较高。经典的PET心肌血流灌注-葡萄糖代谢显像评估存活心肌的价值已得到公认。目前PET存活心肌评估的图像分析主要依靠视觉评估或半定量评价。近年来,随着各种图像软件自动分析的推广应用,更多定量指标的纳入为临床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软件和技术设备的持续进步也推动着PET在评估存活心肌中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及一体化PET/MR的探索应用更为PET心肌活性成像与图像解读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新技术同样伴随着机遇与挑战。本文就PET存活心肌评估中常用的软件、图像显示、不同图像分析方法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近5年超声新技术在乳腺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王耀晨, 房秀霞, 樊炳慧, 包森林
2023, 46(6): 1133-113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31
[摘要](56) [HTML全文] (17) [PDF 1228KB](3)
摘要: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精准医疗、改善预后局面至关重要。乳腺癌肿瘤异质性很强,术前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可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监测疗效。近几年,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造影、三维超声、超声影像组学、人工智能乳腺超声等超声新技术在无创评估乳腺癌预后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本文就乳腺癌的预后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近5年超声新技术诊断乳腺癌特征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分子影像技术应用于眼科肿瘤的研究进展
王玲, 朱雪, 王柯
2023, 46(6): 1138-114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32
[摘要](103) [HTML全文] (49) [PDF 1277KB](8)
摘要:
分子影像技术是一种采用非入侵性方式在活体状态下对生物体内的细胞或亚细胞行可视化和量化分析的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分期、预后和个性化治疗。眼科肿瘤是一类可致死、致盲、致残的重要眼科疾病,本文基于眼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疾病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现状,对分子影像技术应用于眼科肿瘤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扩散张量成像独特神经显像优势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与进展
朱晓云, 沈龙山, 邹文涛
2023, 46(6): 1143-114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33
[摘要](95) [HTML全文] (35) [PDF 1292KB](5)
摘要: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显示脑组织结构、判断颅内病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功能磁共振成像新技术。扩散张量成像是在弥散加权成像序列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新序列,扩散张量成像根据脑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内在方向性,能够完整的显示出神经纤维束走形,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内评估神经纤维束微观结构的无创性成像方法。神经细胞是永久细胞,不具有再生能力,脑组织发生病变后的常见后遗症(如中枢性偏瘫、意识障碍、感觉障碍),多是由于病变部位神经细胞缺血受损,颅内神经纤维联系传导中断所导致。通过扩散张量成像早期对病灶区域的神经受损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临床确定更精准的诊疗方案,进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利用其独特神经显像优势,本文主要围绕可导致神经细胞变性的疾病(如脑卒中、脑肿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癫痫及脑发育障碍等),通过扩散张量成像在辅助早期诊断、协助临床治疗及预测患者远期预后等几个方面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与进展。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