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1年  第4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高分辨率CT、常规及功能MRI对颅底低级别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
姜梦达, 刘玉, 陶晓峰, 李开成
2021, 44(2): 213-21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01
[摘要](1173) [HTML全文] (612) [PDF 2091KB](11)
摘要: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常规及功能MRI对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病理证实的颅底低级别(Ⅰ~Ⅱ级)软骨肉瘤患者的HRCT及MRI图像。MRI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HRCT主要观察病灶骨质破坏及钙化。常规MRI上主要观察病灶形状、大小、位置、累及范围及信号特点。功能MRI上测量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及DCE-MRI参数: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最高强化率及达峰时间,MRS上主要观察胆碱峰(Cho)/肌酸峰(Cr)比值以及有无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NAA)。结果HRCT上10例均出现虫蚀样骨质破坏,6例出现钙化,钙化表现为点状、不规则斑片状。MRI上所有肿瘤(10/10)形态不规则,平均大小为3.5 cm×3.0 cm× 4.2 cm。10例中,8例肿瘤主体位于颈静脉孔区,2例病灶主体位于颞骨乳突部。肿瘤累及周围结构主要包括颈静脉孔(n=8)、面神经管鼓室段及乳突段(n=8)、颞骨乳突部(n=7)、中耳(n=5)、舌下神经管(n=4)、咽旁间隙及腮腺深叶(n=4)、颈动脉间隙(n= 3)、桥小脑角区(n=1)。10例病灶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T2WI上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10例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值为(1.96±0.10)×10-3 mm2/s。10例病灶DCE-MRI的TIC均呈持续上升型(Ⅰ型曲线),最高强化率1.20± 0.44,达峰时间均≥210 s。10例病灶MRS上Cho峰/Cr峰比值均小于1,未见明显NAA峰。结论颅底发生虫蚀样骨质破坏伴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HRCT内部见钙化,T2WI信号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功能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显示弥散不受限,TIC呈Ⅰ型,MRS上Cho峰/Cr峰比值小于1,无明显NAA峰则提示软骨肉瘤诊断的可能性。
脉络膜转移癌的影像学特征
田澍蔚, 姚静, 王建明, 段雪娟, 张洁, 周爱意
2021, 44(2): 219-22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02
[摘要](1186) [HTML全文] (472) [PDF 1940KB](19)
摘要:
目的探讨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特征并分析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2012~2019年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10例(12只眼),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1±5.8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照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自发荧光(FAF)检查。部分行B超扫描、MRI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共10例(12只眼)脉络膜转移癌,原发来自肺癌8例,乳腺癌2例。11眼(91.67%)眼底可见黄色实性隆起,均为孤立性肿物,部分瘤体表面可见色素沉着(50%)。FAF检查示瘤体周边呈点状或环形高自发荧光,内部为斑驳自发荧光表现,且瘤体表面色素沉着的区域FAF呈高自发荧光(100%,P < 0.05)。11眼(91.67%)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表现为脉络膜-RPE层及神经上皮层呈波浪状隆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间可见大量细颗粒状强反射物质堆积,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FFA背景期肿物呈低荧光,边界不清,中期其周围出现针尖样高荧光点,晚期呈弥漫性高荧光5眼(41.67%),5眼晚期瘤体中央相对低荧光。ICGA表现为早期肿物大面积低荧光,其后周边缓慢出现斑点状高荧光,随时间缓慢范围扩大并模糊,瘤体大部分仍为低荧光,范围较早期相缩小。B超扫描显示扁平实质性隆起。结论眼底彩照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色素及视网膜病变情况;FAF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状况,肿瘤表面色素与自发荧光表现明显相关;频域OCT可反映视网膜脱离情况及瘤体高度;ICGA与FFA相互补充有助于脉络膜肿瘤的鉴别诊断。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可提高肿块最大径≤10 mm早期乳腺癌的超声诊断效能
赵枫, 肖际东, 文欢, 贺芳
2021, 44(2): 226-23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03
[摘要](936) [HTML全文] (477) [PDF 2019KB](16)
摘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诊断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0枚病理证实的最大径≤20 mm乳腺肿块(乳腺癌结节50枚,良性结节70枚)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块大小分为最大径≤10 mm组(56枚)、最大径11~20 mm组(64枚)两组,由2名超声医师参照BI-RADS-US分类予以诊断,结合计算机超声辅助诊断结果后再次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计算机辅助诊断在超声诊断早期乳腺癌中的作用。结果乳腺肿块最大径≤10 mm组中,应用普通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2.5%、59.4%、60.7%,操作性曲线下面积(AUC)为0.61。结合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结果为79.2%、81.3%、80.4%;AUC为0.80。对于最大径11~20 mm组,常规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9.2%、68.4%、68.8%,ROC曲线AUC为0.69。结合计算机辅助诊断结果为80.8%、81.6%、81.3%;AUC为0.81。计算机辅助诊断后两组不同大小乳腺肿块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AUC均有提高,乳腺肿块最大径≤10 mm组的准确率及AUC提高尤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有助于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超声诊断效能,尤其是辅助最大径≤10 mm的早期乳腺癌的诊断。
基于列线图构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左心耳血栓状态预测模型
薛倩, 卓小桢, 杨春, 韩秀
2021, 44(2): 232-23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04
[摘要](966) [HTML全文] (505) [PDF 1627KB](13)
摘要:
目的构建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LAAT)状态预测模型,为临床个体化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20年11月30日期间所有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资料,结合筛选标准共获得NVAF患者530例。根据LAAT状态分为无LAAT组(n=428)和有LAAT组(n=102)。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本单位病例特点广泛收集可能与NVAF患者LAAT形成有关的危险因素,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列线图构建NVAF患者LAAT状态模型,并对模型准确性进行评价及内部验证。结果血栓病史(非LAAT)、房颤病程、房颤发作类型、BNP、Cys-C、LAD等6个危险因素与NAVF患者LAAT状态相关(P均 < 0.05),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列线图构建NVAF患者LAAT状态预测模型,C-index为0.74(95%CI:0.69~0.79)。此外,在校准曲线中也表明模型预测能力较好;内部验证集的C-index为0.72(95%CI:0.67~0.77)。结论基于列线图构建的NVAF患者LAAT状态模型有着良好的实际预测能力,可较准确、直观、个体化地预测NVAF患者LAAT状态。
子宫动脉频谱形态异常可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妊娠结局
张乐, 陈火英, 毛邱娴, 林岱华, 林晓莹, 韩新爱
2021, 44(2): 239-24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05
[摘要](912) [HTML全文] (400) [PDF 1434KB](7)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多普勒在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妊娠母胎结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孕妇,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新生儿结局,并根据子宫动脉多普勒频谱是否出现切迹、搏动指数(PI)值增高,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31)及异常组(n=14),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45例孕妇中,15例(33%)出现子痫前期、狼疮性肾炎及抗磷脂综合征,胎儿出现不良结局共9例(20%)。子宫动脉频谱正常组31例(69%),5例(11%)孕妇发生子痫前期,1例(2%)胎儿发生小于胎龄儿。子宫动脉频谱异常组14例(31%),10例(22%)孕妇出现并发症,包括子痫前期、狼疮性肾炎,抗磷脂抗体(+)及抗磷脂综合征;8例(18%)胎儿发生不良结局:包括小于胎龄儿、胎儿生长受限及胎儿丢失。3例(7%)妊娠期新发SLE患者,孕妇子宫动脉波形均出现异常(波形出现切迹、PI值增高),3例胎儿均于围生期死亡。子宫动脉波形异常组母体并发症及胎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均高于波形正常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孕妇子宫动脉频谱形态异常是预测妊娠期SLE加重及胎儿发生不良结局的敏感指标。
超声、常规乳腺X线摄影及MRI动态增强对乳腺BI-RADS 3~5类钙化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潘嘉敏, 黄惠, 程美清, 全显跃, 梁文
2021, 44(2): 244-24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06
[摘要](2066) [HTML全文] (452) [PDF 2038KB](10)
摘要:
目的比较常规超声、常规乳腺X线摄影(MG)及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对乳腺BI-RADS 3~5类钙化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2月同时完成超声、MG和MRI的82例患者共85个含钙化原发初治病灶,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三者之间的诊断效能;并根据超声和MG BI-RADS评估将病灶分为一致组和不一致组,计算3种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曲线下面积,分析总体组和不一致组的诊断效能。结果MG、超声和DCE-MRI在诊断乳腺BI-RADS 3~5类钙化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 vs 82.2% vs 93.3%、75.0% vs 77.5% vs 87.5%、77.6% vs 80.0% vs 90.6%、78.3% vs 80.4% vs 89.4%、77.0% vs 79.5% vs 92.1%,诊断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9)。MG和超声的曲线下面积在总体组和不一致组分别为0.821、0.565和0.872、0.649,而DCE-MRI对应值分别为0.956和0.948,明显优于MG和超声(P < 0.05)。结论DCE-MRI在鉴别诊断乳腺BI-RDAS 3~5类钙化性病变方面优于MG和超声,尤其是当二者出现不同诊断意见时。
联合放化疗对基底节区生殖细胞肿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胡清军, 李娟, 赖名耀, 周兆明, 文磊, 邓官华, 李少群, 蔡林波, 杜莎莎
2021, 44(2): 249-25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07
[摘要](1039) [HTML全文] (348) [PDF 1581KB](8)
摘要:
目的研究联合放化疗对基底节区生殖细胞肿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9年1月首诊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肿瘤中心的52例基底节区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将放化疗后存在明显残留与无明显残留的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以分析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至2020年6月15日,中位随访时间38月(范围13~125月),随访49例,3例失访。其中40人生存,9例死亡。3年总生存率83%,3年无进展生存率84%。6例患者在接受放化疗后存在明显残留(肿瘤稳定或进展),46例患者无明显残留(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诊断为生殖细胞瘤的患者为30例(57.7%),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22例(42.3%)。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较生殖细胞瘤更易出现治疗后残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伴随肿瘤标记物异常增高(甲胎蛋白>500 ng/mL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 mU/mL)患者较低危组患者更易出现治疗后残留(P= 0.000)。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发现治疗结束时是否存在肿瘤明显残留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4,HR=0.306,95% CI:0.024~1.488)。结论基底节区生殖细胞肿瘤随肿瘤类型、肿瘤标记物的不同对治疗反应不同,治疗后存在明显残留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明显残留的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建议行再次手术治疗以利于局部控制。
二维灰阶超声分析BI-RADS 4类乳腺结节评估上调的原因
王传阳, 刘卫勇, 叶磊, 潘婷婷
2021, 44(2): 255-25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08
[摘要](844) [HTML全文] (449) [PDF 1728KB](7)
摘要:
目的分析二维灰阶超声对BI-RADS 4类乳腺结节评估上调的原因,提高超声识别乳腺良性结节的能力,减少过度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因乳腺结节住院患者380例,依据病理结果将超声BI-RADS 4类乳腺结节分为2组,结节上调组及结节一致组。将乳腺结节为良性但超声BI-RADS 4类结节认为结节上调组,其中女性68例,男性2例,年龄26~76岁(48.43±11.52岁);将乳腺结节为恶性且超声BI-RADS 4类结节认为结节一致组,其中女性310例,男性0例,年龄26~87岁(52.84±11.28岁)。分析两组声像图征象,总结超声对BI-RADS 4类乳腺结节评估上调的原因,进行鉴别诊断。结果380例患者中,结节上调组70例(18.42%),结节一致组310例(81.58%)。结节上调组中乳腺纤维腺瘤13例(18.57%),导管内乳头状瘤12例(17.14%),乳腺腺病7例(10.00%),非哺乳期乳腺炎5例(7.14%),良性叶状肿瘤3例(4.29%),男性乳腺发育2例(2.86%),乳腺小叶萎缩1例(1.43%),2种以上良性结节并发27例(38.57%);结节一致组中乳腺癌310例(100%)。超声征象:结节上调组中边界清晰,纵横比 < 1,边缘光整或呈大分叶状,粗大钙化多见,结节一致组中边界不清晰,纵横比>1,边缘成角或微小分叶状,微钙化多见,2组超声征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正确识别超声乳腺结节良、恶性征象,减少主观性诊断,能有效提高超声诊断良性结节准确率,提高诊断自信。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兰琳, 骆洪浩, 杨蕗璐, 黄才蓉
2021, 44(2): 259-26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09
[摘要](889) [HTML全文] (414) [PDF 2384KB](11)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2019年11月~2020年4月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微波消融治疗的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230例,治疗后1、3、6月复查超声,观察甲状腺结节的体积变化,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甲状腺免疫抗体指标: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甲状腺结节的体积在治疗后1、3、6月时逐渐缩小(P <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6月的血清FT3、FT4、TSH、TGAb、TPOAb、TRA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微波消融治疗后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损伤、甲状腺内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颈部轻中度疼痛20例(8.70%),颈部肿胀26例(11.30%)。结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发症少,对甲状腺功能基本无损害。
乳腺癌超声造影指标与临床病理及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崇乐, 夏露花, 赵亮, 李维芝, 冷晓玲
2021, 44(2): 264-26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10
[摘要](758) [HTML全文] (305) [PDF 2086KB](6)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癌超声造影指标与临床病理的关联性,探索与超声造影指标相关性较强的病理因子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AF)相关性的数量分布特点。方法纳入119例乳腺癌患者,采用超声造影的手段,记录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将乳腺癌肿块的活跃边缘带及病灶旁正常带进行标记,采用免疫组化对靶细胞进行标记,以及形态学的特征来确认TAF细胞,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当乳腺癌肿块>2 cm、组织学分级高、临床分期早时,超声造影后肿块边界增大,呈高增强,呈现灌注缺损、出现穿支血流几率高(P < 0.05)。超声造影后呈现充盈缺损状态,癌旁正常带的TAF细胞数量较多(P < 0.05)。造影后出现高增强,在活跃边缘带的TAF细胞数量多(P < 0.05)。当病灶较大时,活跃边缘带TAF数量较多(P < 0.05)。当临床分期早、组织学分级高时,两个区域的TAF数量较多(P < 0.05)。而乳腺癌造影后病灶的增强范围与病灶活跃边缘带及癌旁正常带的TAF数量均无关联(P> 0.05)。超声造影后的充盈缺损状态与边缘活跃带的TAF的数量无关联(P>0.05),且病灶的造影增强程度与癌旁的正常带的TAF数量无关(P>0.05)。结论TAF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因素,TAF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乳腺癌的分化和转移力。
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与脑血管造影的一致性分析
朱思来, 孙翔, 牛玉丽, 王晶
2021, 44(2): 270-27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11
[摘要](1344) [HTML全文] (380) [PDF 2055KB](10)
摘要: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其与脑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10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3例无脑梗死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或)高脂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部血管彩超和TCD对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以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和TCD的诊断一致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对中重度以上狭窄检出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性为88.46%,准确率为92.45%,一致性较高(Kappa=0.801);对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的敏感度为87.67%,特异性为87.88%,准确率为87.74%,一致性较高(Kappa= 0.72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和TCD诊断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无创、便捷,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病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5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评估前列腺良恶性病变
修志刚, 罗艺, 何继敏, 秦俭, 李为民
2021, 44(2): 276-28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12
[摘要](725) [HTML全文] (323) [PDF 1697KB](90)
摘要:
目的探究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采用1.5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 DWI)检查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10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136例前列腺病变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MR DWI检查。分析DWI对于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比较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患者ADC值、eADC值及其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比较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患者DWI半定量分级分布情况。结果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DWI诊断前列腺恶性病变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5.16%、98.65%、97.06%,Kappa值为0.941;恶性病变患者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病变,eADC值显著高于良性病变(P < 0.05);ROC曲线显示,ADC值、eADC值及两指标联合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ADC值分别为0.902、0.967、0.990;恶性病变患者DWI半定量分级主要为4~5级,良性病变患者DWI半定量分级主要为1~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1.5 T MR DWI用于评估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价值优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冠状动脉扩张是胎儿生长受限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黄丹萍, 王红英, 陈韵羽, 刘金蓉, 戴常平, 杜妍妍, 王娜
2021, 44(2): 281-28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13
[摘要](607) [HTML全文] (234) [PDF 1457KB](4)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扩张在胎儿生长受限(FGR)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超声诊断并出生后证实FGR胎儿73例,超声观察冠状动脉(CA)扩张、脐动脉、大脑中动脉(MCA)、静脉导管的血流频谱特征。根据胎儿妊娠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胎儿的一般情况及胎儿不同血流异常情况,以超声变量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对胎儿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FGR胎儿预后不良组27例,预后良好组46例,在脐动脉异常、静脉导管异常、CA扩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CA异常组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扩张、脐动脉异常、静脉导管异常组OR值分别为9.715、4.956、11.291,为胎儿不良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以CA扩张、脐动脉异常、静脉导管异常3组变量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FGR胎儿不良预后(回归值>0.356)的曲线下面积为0.874,敏感度为81.48%,特异性为91.30%。结论冠状动脉扩张是FGR预后不良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以CA扩张、脐动脉异常、静脉导管异常3个血流异常变量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有效预测FGR不良预后。
经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及子宫内膜发育状况可提高受孕率
黄茵淳, 曾令红, 谢诚文, 范小萌, 曹晓
2021, 44(2): 286-29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14
[摘要](1123) [HTML全文] (402) [PDF 1739KB](7)
摘要:
目的分析不孕症患者卵泡及子宫内膜的发育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方法选取128例不孕症患者设为观察组,128例成功妊娠女性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月经周期第8、10、12、14天卵泡大小,同时测量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卵泡个数、扁卵泡个数、最大卵泡长与宽度,宫体、宫颈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监测结局。结果观察组排卵期卵泡个数、卵泡最大直径、卵泡每日增长直径及内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排卵正常型4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2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卵泡黄体化不破裂型、扁卵泡及无优势卵泡型分别为42例、64例及有84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例、6例及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B型内膜的患者中,排卵正常型和排卵异常型分别有1例和18例,明显差于对照组125例和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无优势卵泡的患者中,A型内膜和C型内膜分别有76例和7例,明显高于对照组0例和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卵泡黄体化不破裂型的患者中,A型内膜和C型内膜分别有11例和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0例和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不孕症患者卵泡及子宫内膜发育状况异常,经阴道超声动态监测使不孕症患者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提高受孕率。
颅脑创伤致胼胝体损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周辉, 王海全, 唐晓平, 周丹丹
2021, 44(2): 291-29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15
[摘要](692) [HTML全文] (295) [PDF 1585KB](5)
摘要:
目的分析颅脑创伤致胼胝体损伤的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2月~2020年11月诊治的103例胼胝体损伤患者一般资料,均为颅脑创伤所致,且均在本院接受MRI和CT检查。观察患者MRI和CT影像学表现,并比较MRI和CT的诊断效能,并分析不同类型胼胝体损伤的MRI参数值。结果MRI检查显示99例患者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边缘清楚,4例患者存在强化或边缘不清晰,其中45例非出血性损伤患者,T1WI呈现等信号或者低信号,T2WI和DWI均呈现稍高信号,同时各扫描序列中均未见出血信号,58例出血性损伤患者,各扫描序列上均呈混杂信号,且可见出血信号;MRI和CT对膝部损伤、压部损伤以及体膝部损伤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MRI对体部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CT(P < 0.05);MRI和CT对出血性损伤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MRI对非出血性损伤、胼胝体萎缩、软化灶以及胶质增生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P < 0.05);两组患者DWI序列显示以及脑弥漫性轴突损伤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出血性损伤T2WIFLAIR、T2WI/T1WI显示明显高于非出血性损伤(P < 0.05)。结论MRI检查应用于颅脑创伤所致胼胝体损伤较CT可显示更多的病灶,可鉴别诊断出血性损伤与非出血性损伤病灶,同时可准确定位胼胝体损伤具体部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赵思斯, 周轩, 焦河, 邓帮富, 费泽军, 何森
2021, 44(2): 295-29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16
[摘要](775) [HTML全文] (247) [PDF 1442KB](7)
摘要:
目的探讨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拟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采用双平板DSA)和对照组(n=59,采用单平板DSA),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电影序列数、摄影帧数、剂量面积乘积以及空气比释动能。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33.50(25.00,40.50)min vs 45.00(40.00,50.00)min,P < 0.001]、对比剂用量(62.68±22.40 mL vs 100.46±20.91 mL,P < 0.001)、以及电影序列数[10.00(8.00,13.25)vs 14.00(12.00, 16.00),P < 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电影序列数均与手术时间(r=0.586,P < 0.001)、术中对比剂用量(r=0.637,P < 0.001)成正相关。两组患者在剂量面积乘积、空气比释动能、摄影帧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平板DSA机造影的辐射剂量与常规采用单平板DSA无明显差别,但使用双平板DSA造影,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对比剂用量明显减少,有益于患者。
激光散斑成像仪测量结果的影响因素
陈路苗, 张赐枫, 王小平
2021, 44(2): 299-30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17
[摘要](693) [HTML全文] (264) [PDF 1686KB](8)
摘要:
目的通过模拟不同的使用条件,找出影响激光散斑衬比成像(LSCI)结果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在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疼痛门诊模拟各种使用条件。采用武汉迅微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商用仪器(Laser Speckle Blood Flow Imager Ⅱ),利用仿皮肤硅胶模型作为被测物体,探索4种使用条件下散斑成像系统结果值的变化:包括肤色、绿、黄、蓝、红、黑6种物体颜色的不同的曝光时间(1~15 ms)、不同的光线条件(遮光、室内灯光及无额外光照)、不同的探头距被测物体距离(15、20、25、30、35、40、45、50 cm)以及不同的探头激光束与被测物体夹角(90°、85°、80°、75°、70°、65°)。结果曝光时间影响:6种被测物体颜色的散斑成像测量结果值都会随着曝光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仅当被测物体表面是黑色时,测量结果值减少的变化规律和其他5种颜色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光线条件影响:被测物体表面颜色为红色时,3种光线条件下的散斑成像测量结果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被测物体表面颜色为黑色时,仅室内灯光和无光条件下的散斑成像测量结果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探头距被测物体距离的影响:被测物体表面颜色为红色时,在20~40 cm探头距被测物体距离范围内,散斑成像测量结果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被测物体表面颜色为黑色时,在20~35 cm探头距被测物体距离范围内,散斑成像测量结果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探头激光束与被测物体夹角的影响:被测物体表面颜色为红色,曝光时间为5 ms时,6个探头激光束与被测物体夹角下的散斑成像测量结果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曝光时间为10 ms时,在80°~90°和65°~85°两个探头激光束与被测物体夹角范围内,散斑成像测量结果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被测物体表面颜色为黑色,曝光时间为5 ms、角度在80°~90°及65°~75°范围内时,散斑成像测量结果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曝光时间为10 ms、角度在85°~90°及65°~80°范围内时,散斑成像测量结果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曝光时间、光线条件、探头距被测物体距离及激光束与被测物体夹角均是影响激光散斑成像仪测量结果值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被测物体表面颜色是黑色时的测量结果值和其他任何颜色都不一致,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不同被测者的测量结果值的可比性。
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在乳腺结节血流灌注分析及良恶性评估中的应用
肖雨, 赵强坤, 李超
2021, 44(2): 304-30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18
[摘要](754) [HTML全文] (259) [PDF 1692KB](6)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在乳腺结节血流灌注分析及结节良恶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102例乳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分析不同良恶性程度乳腺结节的血流灌注情况,比较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对良恶性乳腺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102例乳腺结节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共检出良性结节69例(良性组),恶性结节33例(恶性组),恶性组的结节最大径大于良性组(P < 0.05)。恶性组的峰值强度(PI)明显小于良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达峰时间(TP)和平均度越时间(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组中,不同区域的PI比较,结节旁组织>结节边缘>结节中心(P < 0.05),不同区域的TP和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中,不同区域的PI、TP和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0~2分比例明显低于良性组,3~4分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组(P < 0.05)。超声造影诊断良恶性乳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3.78%、84.62%和84.31%;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良恶性乳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4.42%、89.83%和83.33%;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1.43%、94.03%和93.14%,且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均高于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P < 0.05)。结论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在诊断乳腺结节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的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结节的微血管分布特征,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可提高良恶性乳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
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骨密度与骨转换率的相关性
张银华, 龚瑞, 李晨钟, 胡世弟, 沈洁
2021, 44(2): 309-31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19
[摘要](559) [HTML全文] (275) [PDF 1572KB](5)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女性患者骨密度与骨转换及骨重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01例T2DM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数据,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包括腰椎、左侧股骨颈和髋部总体,将纳入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85例(T>-1)、骨量减少组87例(-2.5 < T < -1)和骨质疏松组29例(T < -2.5),检测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和β-Ⅰ型胶原C-末端交联分别评估骨形成和骨吸收。根据骨形成和骨吸收的T值分别计算骨转换率和骨重建率,比较T2DM患者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的骨转换率T值以及骨重建率T值的差异,并评估T2DM女性患者骨转换率T值和骨重建率T值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2DM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组的骨转换率T值与T2DM女性患者骨量正常组的骨转换率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T2DM女性患者骨转换率T值与髋部骨密度负相关(r=-0.14,P =0.049)。校正糖化血红蛋白后,T2DM女性患者骨转换T值与髋部仍呈骨密度负相关(r=-0.144,P=0.043)。结论在T2DM女性患者中,随着骨转换率的增高,患者骨密度越低,并发低创伤性骨折的风险也会随之增高。
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技术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
郑恒, 彭昌勇, 张昊, 庞大毅
2021, 44(2): 314-32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20
[摘要](947) [HTML全文] (278) [PDF 2331KB](14)
摘要:
目的分析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技术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20年9月我院行64排螺旋CT常规扫描发现肺结节(直径在3 cm以下)患者120例,均行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及病变靶扫描,经病理证实为肺恶性结节65例(记为恶性组)、浸润前病变结节(原位癌)30例(记为浸润前病变组)、肺良性结节25例(记为良性组),比较3组CT征象检出率,对比3组支气管动脉形态、图像质量、平扫与增强扫描CT值、双时相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分析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对肺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深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血管纠集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Ⅱ、Ⅲ型为主,浸润前病变组钙化、卫星灶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Ⅳ型为主,良性组方形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Ⅰ、Ⅱ型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恶性组支气管动脉形态为血管湖比例高于浸润前病变组、良性组(P < 0.05),3组成团、迂曲、中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良性组增强扫描30~45 s、90~ 120 s的CT值均高于浸润前病变组(P < 0.05),恶性组增强扫描90~120 s的CT值低于良性组(P < 0.05);3组双期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恶性组以中度、明显强化为主,且呈快升快降模式;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肺结节恶性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4.61%、76.36%、80.83%。结论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对肺结节良恶性有一定诊断价值,依据其CT征象、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及支气管形态、强化程度等可作出准确诊断。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左文思, 葛妍, 黄思, 刘新桥
2021, 44(2): 321-32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21
[摘要](448) [HTML全文] (164) [PDF 1727KB](7)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在浸润性乳腺癌预后因素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浸润性导管乳腺癌进行术前进行灰阶超声造影,并用定量分析QLAB软件分析,生成时间-强度曲线,对周围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血流灌注参数进行比较,并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超声造影灌注定量参数与预后因素关系。最后分别对各个超声造影定量灌注参数值做ROC曲线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峰值强度(PI)明显升高,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明显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升时间段(R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相比,低分化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RT、TTP明显延长,P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MT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0 mm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PI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0 mm患者(P < 0.05),而TTP、MTT、R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相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I升高,R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TTP、MT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阴性、PR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PI明显高于ER阳性、PR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TTP、MTT、R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Her-2与Ki-67的表达患者的PI、TTP、MTT、R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I在ER阴性表达、PR阴性表达鉴别诊断中具有中-低等的诊断效能,PI的截断点均为12.975 dB,标准误分别为0.073(95%CI: 0.562~0.849)、0.074(95%CI: 0.540~0.828),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7.40%、72.20%,65.20%、66.7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688。结论PI、TTP、RT能反映病灶内血流灌注情况,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帮助。
中脑和基底节神经核团MR扩散张量成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作用
张玉柱, 徐露露, 周洁, 姜勇, 于瑞磊, 王传兵
2021, 44(2): 327-33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22
[摘要](662) [HTML全文] (281) [PDF 2098KB](6)
摘要:
目的探讨中脑和基底节神经核团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帕金森病(PD)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27例PD患者(PD组)及23例正常人群(对照组)的临床及MR资料。对两组进行常规MR平扫及DTI检查,测量各受试者双侧黑质、红核、尾状核头、丘脑、苍白球、壳核的DTI参数,包括各项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比较各核团FA和MD值在PD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分析存在组间差异的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以及和病程、Hoehn-Yahr分级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部分(UPDRS Ⅲ)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D组黑质、尾状核头、丘脑、苍白球及壳核的FA值均低于对照组,尾状核头MD高于对照组(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示联合应用黑质、尾状核头、丘脑、苍白球及壳核的FA值和尾状核头的MD值诊断P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1,均明显大于各参数单独应用于诊断PD的AUC(P < 0.05)。尾状核头MD值与PD患者UPDRS Ⅲ评分呈正相关(r=0.402, P=0.038),丘脑FA值与PD患者Hoehn-Yahr分级(r=-0.490, P=0.009)、UPDRS Ⅲ评分(r=-0.547, P=0.003)呈负相关。结论中脑、基底节神经核团DTI参数有助于PD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联合应用多个核团DTI参数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冠心病患者左室心尖形态及功能与斑块易损性显著相关
周琦, 王其涛, 蔡芹芹, 徐伟
2021, 44(2): 332-33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23
[摘要](476) [HTML全文] (210) [PDF 1409KB](5)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尖形态及功能与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5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根据CT造影检测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n=28)、易损斑块组(n=25)。比较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心尖部舒张末期左右径(Dap)、心尖球形指数(Siap)、舒张末期心尖角度、收缩末期心尖角度。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尖形态及功能与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结果稳定斑块组心功能指标LVEDD、LVESD明显低于易损斑块组(P < 0.05),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易损斑块组(P < 0.05);稳定斑块组左心室Dap、舒张末期心尖夹角、收缩末期心尖夹角明显低于易损斑块组(P < 0.05),Siap明显高于易损斑块组(P < 0.05);斑块易损性是影响左心室Dap、舒张末期心尖夹角、收缩末期心尖夹角、LVEDD、LVESD、射血分数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室心尖形态及功能和斑块易损性具有显著相关性。
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对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李佳, 郭佳奇, 李慧, 白玉贤
2021, 44(2): 336-34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24
[摘要](680) [HTML全文] (237) [PDF 1677KB](2)
摘要:
目的探讨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联合放大内镜对食管早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食管早癌患者100例(早癌组)、200例发生食管癌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组)的患者的内镜检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i-Scan联合放大内镜下、白光内镜单独及联合应用时诊断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诊断指标。结果i-Scan对食管早癌的诊断检出率为88.00%,癌前病变检出率为82.50%,轻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28.00%,中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29.00%;白光内镜对食管早癌的诊断检出率为57.00%,癌前病变检出率为56.00%,轻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6.00%,中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7.00%;i-Scan对上述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白光内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Scan对食管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25.50%)与白光内镜(2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can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对100例食管早癌患者、200例食管癌前病变患者诊断的IPCL分型与病理类型对比,结果显示:100例食管早癌患者中有12例诊断为A型、将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中的2例诊断为B1型,将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中的4例诊断为B1型;白光内镜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57.00%,特异性为56.00%;i-Scan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88.00%,特异性为82.50%;i-Scan联合放大内镜检查鉴别诊断食管早癌、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为88.00%,特异性为97.00%。结论iScan联合放大内镜对食管早癌、癌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DCE-MRI、DTI及两者联合对前列腺中央区结节的诊断价值
田雪妍, 殷晓鸣, 张斌
2021, 44(2): 341-34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25
[摘要](457) [HTML全文] (211) [PDF 1763KB](3)
摘要: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扩散张量成像(DTI)及两者联合在前列腺中央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前列腺中央区结节患者79例,共计91个结节,给予DCE-MRI、DTI检查,分析良恶性结节DCE-MRI、DTI参数差异。结果经病理学诊断,91个结节中,恶性结节39个,良性结节52个;恶性结节DCE-MRI参数峰值时间为103.36±32.50 s,明显低于良性结节(P < 0.05),而强化率和容量转移常数分别为(4.90±1.10)%和12.20±4.11 min-1,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 < 0.05);恶性结节时间-强度曲线(TIC)类型Ⅲ比例为84.62%,明显多于良性结节(P < 0.05);良性结节TIC类型Ⅱ比例为80.77%,明显多于恶性结节(P < 0.05);良恶性结节TIC类型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DT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值为(1.03±0.22)×10-3 mm2/s,明显低于良性结节(P < 0.05),而各向异性分数为0.32±0.10,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 < 0.05);峰值时间、强化率、容量转移常数、TIC类型、表观扩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及联合诊断前列腺中央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0.883、0.868、0.838、0.903、0.885和0.933(P < 0.05)。结论DCE-MRI、DTI及联合诊断在前列腺中央区结节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CT靶重建联合MRI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中早期周围型肺癌
程晓伟, 赖仕宇, 缪显龙, 苏荣, 李建莹, 田梦秋, 兰玉平, 徐文豪
2021, 44(2): 346-34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26
[摘要](429) [HTML全文] (193) [PDF 1501KB](7)
摘要:
目的研究CT靶重建联合MRI扫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孤立性肺结节周围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靶重建以及MRI扫描进行分期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病理特征,最终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以及诊断价值。结果CT靶重建提示T1期患者38人,T2期患者35人,T3期患者30人,T4期患者15人,早中期患者73人,准确率91.21%;MRI扫描诊断提示T1期患者39人,T2期患者33人,T3期患者32人,T4期患者14人,早中期患者72人,准确率90.00%;CT靶重建联合MRI扫描诊断提示T1期患者42人,T2期患者37人,T3期患者29人,T4期患者10人,早中期患者79人,准确率98.75%。CT靶重建在肿瘤内部空洞特征、周围特征分叶征的检出率高于MRI扫描方式(P < 0.05);MRI检查对于患者的淋巴结、血管断面、侵润、积液、胸膜凹陷征的检出率高于CT靶重建检查;CT靶重建检查对于患者的病灶钙化检查率高于MRI检查(P < 0.05)。CT靶重建联合MRI扫描对于孤立性肺结节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均高于各项单独检查。结论CT靶重建联合MRI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特异度和灵敏度都高于各项单独诊断。
MRI纹理分析可鉴别宫颈癌高低分化程度
申洪, 郑启元, 徐芳, 吕洁
2021, 44(2): 350-35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27
[摘要](678) [HTML全文] (225) [PDF 1597KB](4)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MRI纹理分析(TA)鉴别宫颈癌高低分化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9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临床病案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磁共振成像检查,根据肿瘤分化水平不同分为高分化组(n=27)、中分化组(n=31)和低分化组(n=39)。比较各组病灶纹理参数偏度、峰度、熵值、标准差。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宫颈癌分化程度与纹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TA对鉴别宫颈癌高低分化的价值。结果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熵值依次升高,标准差依次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宫颈癌分化程度与熵值呈负相关(r=-0.269,P<0.05),与标准差呈正相关(r=0.288,P < 0.05);经ROC曲线分析,熵值取5.34时,鉴别高分化与中分化的AUC为0.805,取5.18时,鉴别高分化与低分化的AUC为0.821,取5.08时,鉴别中分化与低分化的AUC为0.813;标准差取67.35时,鉴别高分化与中分化的AUC为0.875,取59.97时,鉴别高分化与低分化的AUC为0.764,取58.25时,鉴别中分化与低分化的AUC为0.811。结论MRI纹理参数熵值及标准差与宫颈癌分化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用于鉴别宫颈癌分化程度具有较好效能。
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核心类型高分辨率MRI的价值
刘一江, 张雪峰, 彭昌勇, 蒲烨
2021, 44(2): 355-35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28
[摘要](649) [HTML全文] (301) [PDF 1494KB](10)
摘要:
目的通过颈动脉易损斑块核心类型高分辨率MRI检测的评估价值,为进一步为临床预防、诊断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自愿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MRI检查采用GE Discovery MR750 3.0T超导型磁共振仪,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成像方法,扫描层厚4 mm,层间距1 mm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横断位T1WI、T2WI及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矢状位T1WI检查。结果观察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对象性别、年龄及TC、T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DL-C、FIB均较健康对照组更高(P < 0.05),而HDL-C较健康对照组更低(P < 0.05)。观察组血清游离脂肪酸(FFA)、ox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根据MRI检查判定得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情况可分为无斑块组(n=35)、稳定斑块组(n=50)和不稳定板块组(n=65),3组组间血清FFA、oxLDL-C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与血清FFA、oxLDL-C水平均具有正相关性(P < 0.05)。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核心类型高分辨率MRI检测的评估价值良好。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脑机制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胡赫其, 鲁海, 韩李莎, 胡佳慧, 张春红
2021, 44(2): 391-39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35
[摘要](597) [HTML全文] (248) [PDF 1411KB](19)
摘要:
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分子影像技术的逐步成熟,针刺的脑效应机制研究也步入可视化阶段,且在中风病领域应用较多。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范式主要分为任务态和静息态,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脑区激活、功能连接、脑网络等。本文根据现有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相关文献,归纳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脑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其试验设计、分析方法等方面分析目前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结果显示针刺可不同程度地激活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以及小脑、基底节等部位,亦可提高脑区的功能连接,对运动、感觉、语言等脑功能网络发挥一定的调制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去改进,未来倡导以中医传统理论为纲,充分融合现代技术,多学科并举,构建针刺治疗中风的特异性脑效应网络。
前列腺癌分子影像学诊断与治疗进展
包森林, 红华
2021, 44(2): 396-39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36
[摘要](480) [HTML全文] (230) [PDF 1223KB](26)
摘要:
前列腺癌严重威胁着男性健康,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迅速增加,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对于提高生存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各前列腺癌指南中仍需通过超声引导下的前列腺活检确诊,再通过主动监测、根治性切除术、放疗及局部放疗等手段进行治疗。但前列腺活检增加了尿潴留、血尿等不必要的风险,还会遗漏多达1/3的癌组织,且目前的治疗方法因缺乏特异性而对患者进行过度或不足的治疗。近年来,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迈入分子水平,通过分子影像学进行无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将从核医学分子成像、MR分子成像、光学分子成像、超声分子成像4种常见分子影像学技术在前列腺癌的应用进展进行回顾并作一综述。
光声成像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罗玥媛, 保莎莎, 郭效宾, 杨军, 廖承德
2021, 44(2): 400-40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2.37
[摘要](749) [HTML全文] (275) [PDF 1261KB](88)
摘要:
癌症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常规成像方法在肿瘤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光声成像作为目前医学影像研究的新热点,相比于常规影像方法,它可以利用内源性对比剂如黑色素和血红蛋白,实时且无创地监测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物质的浓度,或者通过分子靶向性外源性造影剂与抗体或多肽结合,提供关于肿瘤结构及其分子信息,从而实现形态及功能成像。近年来,光声成像为癌症的早期诊断、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肿瘤微环境的探测,以及癌症进展和治疗反应的监测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根据光声成像在肿瘤成像上展示出的独特优势,本文就此种医学成像方法在癌症诊断、分期和治疗指导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