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0年  第4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肺结节诊断领域的进展
张俊, 侯聪, 刘新疆
2020, 43(3): 365-36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01
[摘要](1288) [HTML全文] (493) [PDF 1359KB](56)
摘要:
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结节的早期检测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关键。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肺结节检测和诊断的准确率,是实现计算机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阐述了4种常见的深度学习模型:卷积神经网络、海量训练人工神经网络、自编码器和深度信念网络。卷积神经网络是最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主要包括二维卷积神经网络、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和多流、多尺度的卷积神经网络,其中的多流、多尺度的卷积神经网络更有利于肺结节的分类;海量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在有限的肺结节训练样本中具有优势;自编码器可以在较低维空间下对肺结节进行检测;深度信念网络是一种生成模式,与极限学习机结合可提高肺结节的诊断率。另外,本研究分析了目前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标记图像过少、可解释性和可控制性不足、存在伦理和法律问题。总之,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影像学,也改变了所有其他的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COVID-19患者的典型与不典型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
耿磊, 左娟, 孙毅, 万金鑫, 丁军明, 赵妍, 龚磊, 汪秀玲, 徐凯
2020, 43(3): 369-37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02
[摘要](1021) [HTML全文] (364) [PDF 1950KB](12)
摘要:
目的探讨COVID-19患者典型与不典型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HRCT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分析连云港地区28例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患者胸部HRCT的表现,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5~71岁(46±14.9岁)。观察分析病变的分布、范围、形态、密度,以及纵隔、肺门有无淋巴结,胸腔及胸膜有无异常。按照50岁及发热后行首次胸部HRCT检查的时间间隔4 d为界限,进行年龄及时间间隔分组,统计比较不同组别COVID-19患者累及肺段的数目。结果COVID-19患者典型的HRCT表现:胸膜下或多中心分布20例,单发或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密度影(GGO)11例;GGO伴小叶间隔增厚14例,其中5例可见典型的“铺路石征”;实变伴GGO 8例;实变5例,内部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不典型表现:5例呈弥漫性小叶中心磨玻璃样结节分布;5例病变可见网格状及蜂窝样纤维索条影;3例沿支气管周围节段性分布。胸膜及纵隔表现:1例胸膜增厚;本组病例无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发热后行首次胸部HRCT检查的时间间隔4 d以上的患者累及3个以上肺段的例数明显多余4 d及以下的患者(P=0.002);年龄50岁以上累及3个以上肺段的例数多于50岁及以下患者的患者(P=0.003)。结论连云港地区COVID-19患者的胸部HRCT典型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不典型表现具有多样性,胸部HRCT不仅成为COVID-19患者早期的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手段,同时对胸部HRCT不典型表现的高度疑似患者作出控制及早期治疗,而且还能评估患者的临床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从而控制疫情及提高治愈率。
COVID-19患者的早期心脏损害表现及识别
范景如, 张永海, 潘泽群, 陈翠萍, 芮德伟, 王良玉, 吴令杰, 林振素, 陈子清, 郭舜奇
2020, 43(3): 375-38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03
[摘要](919) [HTML全文] (265) [PDF 1821KB](7)
摘要:
目的分析COVID-19合并早期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心脏损害早期识别的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我院收治的1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等资料,心脏彩超主要收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总体纵向应变(GLS)。分析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的发生情况,比较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GLS作为COVID-19合并早期心脏损害表现的可能识别指标,并进一步分析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例COVID-19患者包括2例重型、8例普通型和2例轻型,所有患者肌钙蛋白Ⅰ、LVEF均无明显异常。但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及GLS的异常率均为33%,肌酸激酶同工酶与B型钠尿肽的异常率均为8%;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可能指标GLS的绝对值与年龄、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存在负相关(r=-0.795,-0.816,-0.917,P < 0.05),与血钾存在正相关性(r=0.73,P < 0.01)。结论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及GLS在COVID-19患者中存在一定的异常比例,可能作为早期心脏损害识别指标。在肌钙蛋白Ⅰ、LVEF未见异常的COVID-19,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的是否存在窦速、新发异常改变、GLS的异常,有助于对COVID-19心脏损害的早期识别。
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
袁小红, 秦大伟, 田峰, 车峰远, 郑倩文, 衡雪源
2020, 43(3): 381-38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04
[摘要](674) [HTML全文] (326) [PDF 1409KB](7)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临沂市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描述COVID-19的发生与演变过程,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临沂市41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型9例,普通型25例,重型及危重型7例,收集和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数据。结果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1岁(31.6~53.6岁),男女比例1.56:1,中位体质量指数25.1 kg/m(2 22.4~ 27.6 kg/m2),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年龄更大、体质量更大、合并更多的基础疾病。有湖北旅居史者15例(36.6%),聚集性发病患者33例(80.5%),中位潜伏期6.5 d(4.0~11.5 d)。常见症状包括发热27例(65.9%)、干咳32例(78.0%),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发热、咳痰、头痛头晕比例高于轻型(P < 0.05)。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血小板降低,谷草转氨酶、肌酐、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升高(P < 0.05)。影像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多发斑片状影或磨玻璃影。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应用抗病毒药物的数量、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胸腺法新及氧疗法的比例更高(P < 0.05)。结论既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高龄、肥胖的患者更易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 且可能导致多个系统或器官的异常。
不同分子分型原发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X线、超声表现:140例23~35岁患者
曾辉, 陈卫国, 徐泽园, 马梦伟, 文婵娟, 徐维敏
2020, 43(3): 387-39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05
[摘要](988) [HTML全文] (415) [PDF 2020KB](1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原发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X线、超声诊断要点。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140例原发年轻乳腺癌,回顾性分析其各亚型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X线、超声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HER2及Ki-67,HER2(++)者行FISH检测。结果140例年轻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比例依次为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型>Luminal A型。各亚型年轻乳腺癌的X线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uminal A型主要表现为肿块伴钙化,呈不规则形,边缘毛刺;Luminal B型表现为肿块伴钙化,呈不规则形,边缘模糊;HER2过表达型表现为单纯钙化,呈细小多形性或/及细线样,段样分布;三阴性型表现为单纯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缘模糊。不同亚型的超声均表现为不规则实性低回声团伴钙化,边缘模糊,但回声性质及血供情况存在差异。不同亚型年轻乳腺癌的病理学类型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均以IDC 2级多见,且以Luminal B型所占比例最高。各亚型年轻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以Luminal B型常见,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病例超声主要征象虽不具特征性,但三阴性型较常出现混合回声,各分子亚型血供也有所区别,因此术前可根据X线及超声综合表现作出初步分子分型判定。
超声造影测定达峰时间、峰值加速时间、增强速率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组织学分化程度及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关系
周俊宇, 刘岚
2020, 43(3): 394-39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06
[摘要](607) [HTML全文] (271) [PDF 1655KB](7)
摘要:
目的 探索超声造影测定达峰时间、峰值加速时间、增强速率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组织学分化程度及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9年2月我院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程度患者21例,中分化程度患者19例,高分化程度患者20例。所有患者经过病理检查,Ⅰ~Ⅱ期组患者35例,Ⅲ~Ⅳ期组患者25例,淋巴转移患者32例。分析不同病理状态、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淋巴转移情况的增始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增强强度、增强速率以及50%倾斜率之间的差异。 结果 低分化组、高分化组以及中分化组患者的增始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增强强度、增强速率以及50%倾斜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两两比较,患者的峰值时间、增始时间、增强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以及低分化组;患者的峰值时间、峰值增强强度以及50%倾斜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低分化组、中分化组以及高分化组。Ⅲ~Ⅳ期组患者的增始时间、增强速率显著高于Ⅰ~Ⅱ期组(P < 0.05),Ⅲ~Ⅳ期组患者的峰值时间、峰值增强强度以及50%倾斜率显著低于Ⅰ~Ⅱ期组(P < 0.05)。淋巴转移组患者的增始时间、增强速率高于淋巴未转移组,淋巴转移组患者的峰值时间、峰值增强强度以及50%倾斜率低于淋巴未转移组(P < 0.05)。患者的淋巴转移情况、病理状态以及组织分化程度分别于增始时间、增强速率呈现正相关,患者的淋巴转移情况、病理状态以及组织分化程度分别于峰值时间、峰值增强强度以及50%倾斜率呈现负相关(P < 0.05)。 结论 超声造影测定达峰时间、峰值加速时间、增强速率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组织学分化程度及癌细胞恶性行为显著相关。
扩散峰度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李启霖, 杨立光, 王茹茹, 张俊, 侯聪, 刘新疆
2020, 43(3): 399-40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07
[摘要](698) [HTML全文] (394) [PDF 1306KB](21)
摘要: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的延伸,其优势是可以量化组织内水分子非高斯扩散的特性,能够较扩散加权成像、DTI技术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组织微观结构信息。DKI在临床诊疗中主要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早期、准确的诊断此类疾病,并及时的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DKI技术作为扩散加权成像、DTI技术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定量分析水分子的非正态扩散特性,实现优势互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DKI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b值的优化选择,以及如何缩短扫描时间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DKI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参数,并对DKI在轻度脑损伤、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脑退行性病变病情的监测评估,以及脑肿瘤的术前分级等方面进行综述。
多模态超声成像可诊断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
靳丽嘉, 唐一植
2020, 43(3): 404-40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08
[摘要](588) [HTML全文] (360) [PDF 1508KB](9)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19年1~10月我院2型糖尿病合并DPN患者38例(A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0例(B组)以及健康人群36例(C组),均给予常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和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SWE)等超声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进行比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参数对DPN诊断价值。 结果 A组胫神经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高于B、C组(P < 0.05),胚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均低于B、C组(P < 0.05),B组和C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胫神经前后径、横径及横断面积均高于B、C组,且B组胫神经前后径、横径及横断面积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达峰时间高于B、C组,峰值强度和AUC低于B、C组,且B组达峰时间高于C组,峰值强度和AUC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胫神经弹性最大值(Emax)、最小值(Emin)和平均值(Emean)均高于B、C组,且B组胫神经Emax、Emin和Emean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常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和SWE扫描中分别以横断面积、峰值强度和Emean对DPN诊断效能最高,AUC分别为0.733、0.775和0.876,三者联合诊断AUC为0.94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83.78%和97.50%。 结论 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通过综合常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和SWE等检查模式数据信息,可为评价DPN诊断提供周围神经形态特征、微循环血流灌注和弹性指标等参考依据。
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强化表现与病理危险度的相关分析
吴文秀, 吴梦楠, 潘爱珍, 徐志锋
2020, 43(3): 410-41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09
[摘要](958) [HTML全文] (400) [PDF 1715KB](9)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的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PDST)的多层螺旋CT(MSCT)强化表现,以提高PDST的术前不同危险度分级诊断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界、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特点及多层面重建,依据病理分级分为低危组和高危2组,进行上述征象的秩和检验。 结果 0例PDST中,位于球部3例,降部11例,水平部6例;病变呈囊实性8例,实性12例;病变向腔内生长1例,腔内外生长8例,腔外生长11例。3例极低危险度,9例低危险度,0例中度危险度,8例高度危险度。增强动脉期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3例呈血管样强化,病变越大,强化越不均匀。8例为高危组,大小5.06±1.64 cm;12例为低危组,大小2.83±1.79 cm。低危组的大小、静脉期差值与高危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2结论MSCT增强及多层面重建有利于诊断PDST,肿瘤大小及静脉期差值能有效评估原发性PDST危险度分级,低危组与高危组间质瘤在临床特征与CT强化表现上存在差异。
增强CT扫描可鉴别诊断少见肾细胞癌亚型
李珂, 李彦锋, 江军, 张军, 黄灶明, 童大力
2020, 43(3): 415-42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10
[摘要](1073) [HTML全文] (295) [PDF 2045KB](11)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增强CT扫描在鉴别诊断少见肾细胞癌病理亚型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60例少见肾细胞癌(RCCs)临床资料,其中乳头状癌(PRCC)Ⅰ型15例,PRCCⅡ型16例,嫌色细胞癌(ChRCC)16例,其他罕见RCCs 13例。RCC患者均行增强CT扫描,比较分析4组亚型间的CT影像学特征,以及增强后各亚型肿瘤各期CT值与腹主动脉CT值的比值。 结果 4组亚型在边缘是否光滑和肾门及腹膜后有无淋巴结肿大等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少见肾细胞癌边缘光滑率为53.8%,低于PRCCⅠ型(86.7%)、PRCCⅡ型(75.0%)和ChRCC(100.0%)(P < 0.05);PRCCⅡ型和其他少见类型组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率分别为37.5%、53.8%,高于PRCCⅠ型(13.3%)和ChRCC(12.5%)(P < 0.05)。实质期肿瘤CT值在4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RCCⅡ型三期增强的肿瘤CT值均小于PRCCⅠ型;ChRCC肿瘤CT值除在排泄期较低外,其余三期均高于其他3组。肿瘤与腹主动脉血管CT值比值在4组间两两比较,实质期PRCCⅡ型与ChRCC、其他少见类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增强CT可对不同RCCs亚型进行初步鉴别,对RCCs的术前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双侧乳内动脉搭桥术的疗效及影像学随访:基于64例60~75岁糖尿病患者
郭义龙, 王小啟, 何书武, 舒悦, 王天光, 陈泽伦
2020, 43(3): 422-42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11
[摘要](788) [HTML全文] (281) [PDF 1959KB](3)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60~75岁)糖尿病患者接受双侧乳内动脉(BIMA)搭桥手术的早期(3月)疗效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总结针对该类患者的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于我科接受BIMA搭桥术的64例老年患者,将其按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36例,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62.83±2.60岁;非糖尿病组28例,男性23例,女性5例,年龄62.29±1.76岁。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中资料(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等)、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像学随访结果等资料,探讨该类患者的早期手术疗效,总结诊疗经验。 结果 糖尿病组“左主干+三只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及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25、0.001)。两组患者在骨骼化获取乳内动脉例数、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乳内动脉桥的即刻血流量及搏动指数(PI值)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胸部切口愈合不良、乳糜胸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例患者合并术后胸部切口并发症,其术前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其他患者(P < 0.001)。冠脉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桥血管的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相较于非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而言,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病变较重,但BIMA搭桥术的手术难度无增加,在适当治疗的基础上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冠脉CTA作为该类患者早期的随访方法结果较满意。
多层螺旋CT和直接数字成像系统诊断不同类型肺结核的价值
梁斌, 孙井松, 陈慧红, 李雄, 林波淼
2020, 43(3): 428-43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12
[摘要](855) [HTML全文] (314) [PDF 2457KB](6)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直接数字成像系统(DDR)诊断活动性肺结核(ATB)、非ATB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结核患者,其中ATB 39例、非ATB 41例,均行MSCT和DDR检查。观察ATB、非ATB患者DDR和MSCT征象特征,以病理结果为准,利用受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SCT、DDR、DDR+MSCT对肺结核诊断价值。 结果 DDR肺结核检出率65.00%,ATB组片状、边缘不清、密度不匀致密阴影检出率高于非ATB组(P < 0.05)。MSCT肺结核检出率76.25%,ATB组MSCT征象以磨玻璃密阴影,结节,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边缘模糊实变,空洞为主,非ATB组MSCT征象以高密度结节,条索影,肺结构扭曲为主。以病理结果为准,DDR、MSCT、DDR+MSCT诊断ATB的灵敏度为64.10%、84.62%、92.31%,特异度为65.85%、68.29%、87.80%,AUC为0.638、0.752、0.888,DDR+MSCT诊断AUC高于单独DDR、MSCT(P < 0.05)。 结论 MSCT、DDR诊断肺结核均有一定价值,DDR+MSCT可提高对肺结核检出率以及ATB鉴别诊断价值。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慢性肾脏病早期肾脏损害的价值
居艳妍, 杨斌, 朱正球, 陈珑, 张心怡
2020, 43(3): 434-43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13
[摘要](683) [HTML全文] (273) [PDF 1727KB](4)
摘要: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RT-SWE)技术在慢性肾脏疾病早期肾损害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RT-SWE技术检测早期慢性肾病1~3期患者肾脏皮质杨氏模量均值(Emean),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值及肾穿刺活检病理间质纤维化程度作对比;引入年龄因素校正Emean值(pyEmean),比较早期慢性肾病各期患者pyEmean值的差异。 结果 Emean值在慢性肾病1~3期患者不同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患者年龄校正得出的pyEmean值在慢性肾病1期与2期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1、2期与3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yEmean值排除了年龄对肾脏硬度值的影响,对评估早期慢性肾病患者肾脏纤维化程度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RT-SWE技术可以应用于慢性肾病早期肾损害评估。
新型含钆磁共振对比剂在小鼠体内的成像研究
刘杰, 朱灵梅, 张文飞
2020, 43(3): 439-44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14
[摘要](828) [HTML全文] (303) [PDF 2454KB](14)
摘要:
目的 研究一种新型含钆磁共振对比剂(Gd-PPF-S-CAs)在小鼠体内正常器官的成像研究。 方法 首先将Gd-PPF-S-CAs与小分子磁共振对比剂(DTPA-Gd)在体外弛豫效能进行对比;其次选取正常Balb/C小鼠10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注射Gd-PPF-S-CAs,一组注射临床用DTPA-Gd,分别进行小鼠的肝、肾、膀胱扫描,将Gd-PPF-S-CAs组在体内增强效果、增强幅度以及强化持续时间3个方面与临床DTPA-Gd进行对比。 结果 体外弛豫效能结果显示,实验组Gd-PPF-S-CAs弛豫率为15.43 mmol-1s-1,是临床DTPA-Gd弛豫率(3.53 mmol-1s-1)的5倍;通过对小鼠肝、肾、膀胱的增强效果、增强幅度以及强化持续时间进行分析,Gd-PPF-S-CAs较临床用DTPA-Gd在小鼠肝、肾、膀胱有着更为明显的增强效果、较高的增强幅度以及长时间的强化持续窗口。 结论 Gd-PPF-S-CAs在体外有着较高的弛豫效能;在小鼠体内正常器官有着明显的增强效果和长效的强化持续时间,能够有效的解决小分子临床DTPA-Gd的增强幅度较低、组织对比度不高和成像窗口时间较短的不足;同时,Gd-PPF-S-CAs具有酶降解特性,能够在体内快速代谢,有效地解决了Gd3+对比剂的潜在毒性问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病理确诊的罕见梅毒性脊髓炎的诊断及治疗: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杨航, 郑明辉, 瞿东滨
2020, 43(3): 444-44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15
[摘要](991) [HTML全文] (405) [PDF 2493KB](11)
摘要:
目的 探讨梅毒性脊髓炎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 报告我科行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2例梅毒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表现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病例1:47岁女性患者,腰骶部疼痛2年余,血清学示梅毒(+),行后路胸椎穿刺活检术,考虑诊断T12肿瘤,后行后路胸12椎体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病理提示符合梅毒树胶肿改变。病例2:34岁男性患者,诊断三期梅毒1年余,腰痛伴跛行2月余,行腰椎穿刺活检术,提示L5/S1梅毒性脊柱炎合并脊柱结核。行后路椎管减压、病灶清除、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苄星青霉素抗梅毒治疗,术后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复查指标下降、影像学资料提示病灶缩小。 结论 梅毒性脊柱炎临床上极为罕见,明确诊断后经过全身性的抗梅毒治疗、手术治疗,病灶缩小、症状好转,有较好的预后及疗效。
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可提高早期肺癌低剂量GE revolution CT成像质量
李希, 王仁贵
2020, 43(3): 449-45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16
[摘要](952) [HTML全文] (355) [PDF 1770KB](4)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对早期肺癌低剂量GE revolution CT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就诊的240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低剂量GE revolution CT成像检查,并采用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图像重建前后肺窗图像质量、纵膈窗图像质量及图像质量参数。结果与低剂量GE revolution CT图像相比,应用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后的肺窗和纵膈窗图像质量提高,图像噪声降低(8.83±1.95 Hu vs 9.21± 2.17 Hu),信噪比升高(7.21±1.30 vs 6.89±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01±7.94 Hu vs65.38±8.26 Hu,P > 0.05)。结论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能够提高早期肺癌低剂量GE revolution CT成像质量,对早期肺癌的筛查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在IgG4相关性眼病中的诊断价值
王晓琰, 陶晓峰
2020, 43(3): 453-45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17
[摘要](697) [HTML全文] (363) [PDF 1463KB](3)
摘要:
目的分析IgG4相关性疾病眼眶受累(IgG4-ROD)的磁共振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IgG4-ROD患者MR图像,分析MR图像病变部位、双侧还是单侧、形状、边缘、眶内结构、T1WI及T2WI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结果18例IgG4-ROD病例全部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根据MR表现分为4类:泪腺型、眼外肌型、肿块型、弥漫型。6例(33.3%)表现为泪腺增大,其中4例双侧对称增大,2例单侧增大;7例(38.9%)表现为肌锥内外软组织肿块,其中2单发,5例多发;1例(5.56%)眼外肌增粗;4例(25%)表现为沿邻近颅底孔道、生理腔隙及三叉神经走行区弥漫病变。18例中8例可见看到眶下神经增粗。14例行动态增强检查,时间-信号曲线均表现为快速上升缓慢流出的Ⅱ型曲线。结论IgG4-ROD会累及泪腺、眼外肌、内眦、肌锥外间隙等,眶下神经增粗和沿三叉神经分支浸润性生长是该病特征性表现,认识了解IgG4-ROD典型影像学表现,对诊断提高诊断率有帮助。
高分辨率CT联合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
任泽元, 钱树森
2020, 43(3): 457-46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18
[摘要](762) [HTML全文] (313) [PDF 1679KB](9)
摘要: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CT(HR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1月本院80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同期选取80例肺良性病变者作为良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HRCT检查及肺癌血清标志物(癌胚抗原、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19片段)检测,比较两组HRCT影像结果及血清标志物水平,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HRCT、血清标志物及二者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肺癌组与良性组影像特征中分叶征、毛刺征、界面、囊状透亮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癌组血清癌胚抗原、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均高于良性组(P < 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HRCT单独诊断肺癌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5.00%、92.50%、83.75%,血清标志物分别为85.00%、78.75%、81.75%,二者联合分别为96.25%、77.50%、86.87%;HRCT、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联合检测诊断早期肺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8、0.819、0.875(P < 0.001)。结论HRCT与肺癌血清标志物对早期肺癌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且二者联合检查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值得临床应用。
影像组学在非肿瘤病变方面的应用进展
王丽珊, 张瑞明
2020, 43(3): 462-46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19
[摘要](958) [HTML全文] (361) [PDF 1290KB](26)
摘要:
影像组学自兴起以来在肿瘤学诊断、鉴别及预后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肿瘤学方面不断发展的同时,在临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方面影像组学也发挥其高通量、大数据方面的优势,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相关报道围绕脑体积精确测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分裂症、肥厚性心肌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鉴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粥样斑块特点以及肝硬化等疾病的诊断。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以往常规的影像方法,影像组学显示出更加精准的诊断优势。尽管相关研究方式不尽相同,多项研究结果显示ICC及AUC值可达0.9左右甚至接近1。现将上述研究详细综述如下。
老年患者肠系膜上动脉钙化性病变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涂波, 刘嘉, 潘志华
2020, 43(3): 466-47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20
[摘要](856) [HTML全文] (307) [PDF 1565KB](5)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肠系膜上动脉(SMA)钙化性病变CT影像学特征,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 2020年4月在我院进行SMA CT检查的186例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缺血性肠病(IBD)分为IBD组(n=26)与非IBD组(n=160),分析比较两组患者SMA钙化的检出率以及钙化斑块的部位、形态、数目及狭窄程度,探讨SMA钙化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与IBD的相关性。结果IBD组SMA钙化斑块总数高于非IBD组(P < 0.05);IBD组SMA钙化斑块主要以SMA远段为主,其次是SMA近段,而非IBD组钙化斑块主要以SMA近段、SMA中段,位置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BD组SMA斑块的血管夹角低于非IBD组(P < 0.05);两组开口处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BD组患者SMA斑块钙化程度与其开口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 < 0.05)。结论老年患者SMA钙化性病变多以远段为主,且患者若同时存在开口处狭窄程度≥25%,提示可能存在IBD。
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肾假性动脉瘤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彭佩丹, 陈明坤, 张辉见, 庄永江, 彭红梅, 何书华, 赵善超
2020, 43(3): 471-47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21
[摘要](668) [HTML全文] (237) [PDF 1763KB](3)
摘要:
目的探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术后并发肾假性动脉瘤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11月~2019年11月在南方医院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9例PCNL术后并发肾出血患者的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临床资料、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行肾动脉栓塞术治愈的患者(造影结果详细列出:单纯动脉损伤5例,假性动脉瘤4例,动静脉瘘0例),动脉栓塞前均行床边彩超检查,其中床旁彩超诊断出4例肾假性动脉瘤,最终经肾动脉造影确诊。结论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PCNL术后继发肾假性动脉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优越性和临床价值。
基于超声定位安珂微创旋切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
俞金李, 丁晓雯, 乔楠, 宋倩
2020, 43(3): 476-48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22
[摘要](708) [HTML全文] (413) [PDF 1587KB](5)
摘要:
目的研究基于超声定位安珂微创旋切术治疗浆细胞乳腺炎(PC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PCM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组和微创组,各60例,开放组行传统开放手术,微创组接受基于超声定位安珂微创旋切术,观察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肿块清除率、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瘢痕长度小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分级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微创组肿块清除率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00% vs 81.75%,P < 0.05);微创组术后乳房畸形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低于开放组(0.00% vs 3.33%、3.33% vs 23.33%、6.67% vs 40.00%,P < 0.05);微创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3% vs 70.00%,P < 0.05)。结论基于超声定位安珂微创旋切术对PCM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清除病灶,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病情复发率,且患者满意度极高,对PCM临床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脊椎结核的CT、MRI诊断与鉴别
孙伟, 马东, 姜加学, 王辉, 唐晨虎
2020, 43(3): 481-48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23
[摘要](895) [HTML全文] (319) [PDF 2311KB](11)
摘要:
目的分析脊椎结核CT、MRI诊断与鉴别特征及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脊椎结核患者80例,分别接受CT、MRI诊断。所有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由3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生进行评定,以符合病理及解剖结果作为阳性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椎结核病位阳性情况、脊椎结核侵犯程度、病理分期。结果CT、MRI及CT联合MRI诊断脊椎结核病位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CT联合MRI、MRI、CT。CT、MRI、CT联合MRI诊断骨质、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脓肿、硬膜囊外或椎管侵犯、脊膜强化、钙化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韧带下扩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骨质、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脓肿阳性率由高依次是CT联合MRI、MRI、CT。CT诊断硬膜囊外或椎管侵犯、脊膜强化阳性率最低,MRI、CT联合MRI阳性率相同。CT、MRI、CT联合MRI诊断渗出期、增殖期、干酪样变性期阳性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CT联合MRI、MRI、CT。结论脊椎结核CT、MRI诊断价值、特征不同,其中联合诊断能提高脊椎结核准确性,减少漏诊情况,同时联合诊断还能鉴别疑似病例,减少误诊。
颈项透明层厚度可作为胎儿不良围产结局的预测指标
翟科一, 陈艳, 邓琪
2020, 43(3): 485-48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24
[摘要](794) [HTML全文] (291) [PDF 1542KB](6)
摘要:
目的探索不同颈项透明层厚度(NT)与胎儿不良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分娩的496例孕妇临床资料,筛选其中胎儿NT值异常的98例孕妇(单纯NT值增厚56例,妊娠不良结局4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妊娠结局分为单纯胎儿NT值增厚组56例与妊娠不良结局组42例,对两组NT值、年龄、血清Freeβ-hCG异常率、NIPT染色体异常率进行对比;依据胎儿NT值异常增厚程度分为Ⅰ组:2.50~3.00 mm的,Ⅱ组:3.01~4.00 mm,Ⅲ组:4.01~5.00 mm,Ⅳ组: > 5.00 mm,对不良妊娠结局以及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胎儿围产结局、染色体异常的相关因素进行检验。结果本次研究共发现56例单纯NT值增厚患者,42例妊娠不良结局患者,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为42.86%;妊娠不良结局组NT值、年龄均大于单纯NT增厚组,妊娠不良结局组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Freeβ-hCG)异常率、NIPT染色体异常率高于单纯NT增厚组(P < 0.05)。各不同胎儿NT值分组孕周、初产妇、BMI、长期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Ⅰ、Ⅱ组正常胎儿占比高于Ⅲ、Ⅳ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则较低(P < 0.05)。Logistic回归显示,NT值过度增加、年龄偏大、Freeβ-hCG异常及NIPT染色体异常是影响胎儿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P < 0.05,OR > 1);此外,NT值过度增加、年龄偏大是影响染色体异常的危险因素(P < 0.05,OR > 1),而Freeβ-hCG异常和染色体异常也有显著的关联影响关系(P < 0.05)。结论胎儿NT值能够作为胎儿围产期妊娠不良结局的预测指标,且胎儿NT值增加会提高胎儿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及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
高频超声在浅表软组织及小器官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刘丹丹, 张刚, 王少春
2020, 43(3): 490-49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25
[摘要](770) [HTML全文] (272) [PDF 1831KB](9)
摘要: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在浅表软组织及小器官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浅表软组织及小器官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将诊断结果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计算高频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及不同疾病的诊断的准确率是否具有差异,并对图像进行评价分析,计算图像优良率。结果患者入院后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甲状腺疾病15例,乳腺疾病29例,男性外生殖器疾病18例,浅表软组织病变16例。甲状腺疾病高频超声检出率为93.33%,乳腺疾病高频超声检出率为93.10%,男性外生殖器疾病高频超声检出率为94.44%,浅表软组织疾病变高频超声检出率为87.50%,4种浅表软组织及小器官疾病高频超声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高频超声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其中优图像71例,良图像5例,差图像2例,图像优良率为97.44%。结论高频超声对各类浅表软组织及小器官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图像优良率高,且操作简单、无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超声结合X线指导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手术的价值
张尧评, 程瑞洪, 王海军, 王朝晖, 王宏
2020, 43(3): 495-49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26
[摘要](644) [HTML全文] (343) [PDF 1525KB](5)
摘要:
目的超声结合X线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HL)患者经皮肝胆穿刺引流术(PTCD)治疗的指导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114例PH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X线组,57例/组,联合组B超结合X线引导下进行PTCD治疗,X线组仅在C臂X线透视下实施PTCD,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治疗效果、肝功能、复发情况和并发症。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穿刺次数、术中出血量、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X线组(P < 0.05);联合组和X线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15%、9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残留率分别为5.56%、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3天两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淀粉酶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且联合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淀粉酶水平低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年复发率分别为12.96%、0.77%(P <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81%、2.69%(P < 0.05)。结论B超结合X线指导PHL患者PTCD治疗可增加定位和穿刺准确性,提升结石清除效果并减轻肝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CT影像特点与高流量鼻氧治疗疗效的关系
张铿, 梁锦萍, 钟祥柱
2020, 43(3): 500-50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27
[摘要](1154) [HTML全文] (438) [PDF 1787KB](10)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部CT影像特点与高流量鼻氧治疗(HFNO)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COPD疾病加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入组本研究后均完善肺部CT检查,评估每例患者的肺部变化特征(包括小叶中心性肺气肿、全小叶性肺气肿、间隔旁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并对患者的肺气肿严重程度进行Goddard评分。所有患者均接受HFNO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进行疗效评定,分析HFNO疗法与COPD患者不同肺部CT影像分类患者疗效的关系。结果100例COPD患者中,根据肺部CT结果,小叶中心性肺气肿32例、全小叶性肺气肿21例、间隔旁肺气肿20例、间质性肺气肿27例;肺气肿严重程度Goddard评分下:0分0例,1分23例,2分32例,3分33例,4分12例;HFNO治疗在各种肺气肿类型患者中的有效率分别为75.00%、66.67%、85.00%、25.93%,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94,P < 0.001),小叶中心性肺气肿、全小叶性肺气肿、间隔旁肺气肿患者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7,P=0.395);HFNO治疗在不同肺气肿严重程度Goddard评分患者中的有效率分别为:95.65%、90.63%、30.30%、8.33%,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27,P < 0.001)。Goddard评分1分、2分患者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1,P=0.632),Goddard评分3分和4分患者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0,P=0.141)。结论HFNO治疗COPD患者时,适用于小叶中心性肺气肿、全小叶性肺气肿、间隔旁肺气肿患者,以及Goddard评分为1分、2分的患者,1 h内疗效较为满意,对间质性肺气肿及Goddard评分3分以上的患者疗效欠佳。
16排螺旋CT在跟骨粉碎性骨折临床诊断及术后评估中的价值
景元甲, 罗飞, 李兰
2020, 43(3): 504-50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28
[摘要](755) [HTML全文] (360) [PDF 1627KB](4)
摘要:
目的观察16排螺旋CT在跟骨粉碎性骨折临床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20年3月1日我院154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均经术中所见证实,术前行X线片、16排螺旋CT与64排螺旋CT检查,比较3种方式诊断准确性;术后予以16排螺旋CT检查,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以及Gissane角。结果手术发现跟骨粉碎性骨折154例(174足),16排螺旋CT诊断准确性91.38%,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性92.53%,16排螺旋CT与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性高于X线片82.18%(P < 0.05),16排螺旋CT与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升高(P < 0.05)。结论与X线片相比,16排螺旋CT可有效提高跟骨粉碎性骨折临床诊断准确性,并且能为术后骨折恢复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乳腺叶状肿瘤误诊为纤维腺瘤MRI影像分析: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吴佩琪
2020, 43(3): 508-51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29
[摘要](1305) [HTML全文] (410) [PDF 1749KB](10)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MRI影像差异。方法通过1例乳腺叶状肿瘤在MRI上误诊为纤维腺瘤的病例,分析二者在MRI上的差异及误诊原因。结果乳腺叶状肿瘤的MRI表现与纤维腺瘤类似,极易混淆,乳腺叶状肿瘤中可见裂隙状T2WI更高信号区,乳腺纤维腺瘤的特征性表现则是内部不强化的T1WI、T2WI低信号的间隔,另外ADC值也有助于区分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叶状肿瘤,本病例为乳腺良性叶状肿瘤,MRI影像上未出现典型的裂隙状T2WI更高信号区,总体的影像表现为良性肿瘤,诊断医师首先考虑诊断为临床上更常见的乳腺纤维腺瘤,导致误诊。结论乳腺叶状肿瘤与乳腺纤维腺瘤的MRI影像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二者的MRI影像表现较为相近时,需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经腹部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高子宫肌瘤诊断的准确率
易芳, 周天志
2020, 43(3): 512-51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30
[摘要](1042) [HTML全文] (343) [PDF 1475KB](6)
摘要:
目的研究经腹部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鉴别诊断子宫肌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n=245)和子宫腺肌瘤患者(n=105),均在本院进行经腹部超声(TAS)和经阴道超声(TVS)检查,扫查子宫以及肿块的形态、大小、回声等情况,并观察肌层、内膜血流分布情况。以手术病理学为金标准,分析TAS、TVS以及两者联合鉴别诊断子宫肌瘤的准确度,并分析两者声图像表现,比较两者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结果TAS联合TVS诊断的准确度为96.57%、敏感度为96.19%、特异度为96.73%,均高于单纯TAS或TVS诊断(P < 0.05);子宫肌瘤大部分病灶较为清晰,且有假包膜,病灶回声以低回声为主,病灶部位血流较为丰富,呈环形或半环形;子宫腺肌瘤子宫形态较为正常,病灶部位模糊不清,且无假包膜,内部回声多见强回声,病灶部位周围血流不丰富;子宫肌瘤患者阻力指数、血流搏动指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水平均低于子宫腺肌瘤患者(P < 0.05)。结论TVS联合TAS检查可提高子宫肌瘤鉴别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漏诊现象,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纤维支气管镜使用后单肺手术期间低氧血症的多因素分析
徐城, 崔珊珊, 夏中元
2020, 43(3): 516-51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31
[摘要](702) [HTML全文] (274) [PDF 1423KB](6)
摘要: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使用后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胸外科单肺手术患者665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肺部病史、合并症、身高/甲颏距离、吸烟和饮酒情况、肺功能、术前氧分压、屏气试验时间、术前是否打鼾、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双腔管(左、右)、尿量,双腔管插管后和体位改变后均用纤支镜定位双腔管位置。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发生低氧血症,分为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665例患者均完成了本研究,其中58例患者术中发生低氧血症,发生率为8.72%。低氧血症与非低氧血症组的年龄、吸烟、饮酒、鼾症、术前合并心脑肺部疾病、肺功能双腔管(左/右)、术前氧分压、屏气实验、体质量指数及身高/甲颏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肺功能异常、术前氧分压低、屏气实验短,身高/甲颏距离大是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纤支镜使用后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肺功能异常、术前氧分压低、屏气实验短,身高/甲颏距离≥21.43。
高频超声联合磁共振可提高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
杨红玲, 杨清
2020, 43(3): 520-52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32
[摘要](658) [HTML全文] (283) [PDF 1563KB](5)
摘要: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联合MRI在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8年1月~2019年11月因乳腺肿块于我院诊治的8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和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观察高频超声、MRI检查以及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高频超声、MRI检查以及二者联合诊断乳腺癌及其分期的价值。结果85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共发现病灶107个,其中良性59个,恶性48个;高频超声检查显示,40个病灶诊断为乳腺癌,其中8个病灶漏诊;45个病灶诊断为良性肿块,其中14个病灶误诊;MRI检查显示,46个病灶诊断为乳腺癌,其中2个病灶漏诊;53个病灶诊断为良性肿块,其中6个病灶误诊;高频超声联合MRI检查显示,47个病灶诊断为乳腺癌,其中1个病灶漏诊;56个病灶诊断为良性肿块,其中3个病灶误诊;高频超声联合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高于高频超声(P < 0.05),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高于高频超声(P < 0.0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联合MRI诊断不同分期乳腺癌优于高频超声和MR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和MRI均可有效诊断乳腺癌,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分期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MRI、磁共振静脉造影及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时期脑静脉窦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袁园, 李香营, 梁其洲, 陈晶, 王世旺, 符水喜
2020, 43(3): 525-52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33
[摘要](699) [HTML全文] (281) [PDF 1721KB](4)
摘要:
目的探讨MRI、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不同时期脑静脉窦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1月~2019年8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临床随访确诊的27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MRI资料,其中18例患者行DWI检查,9例患者接受MRI增强检查。结果27例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平扫表现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出现异常信号,3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增强后表现为空三角征,MRV则显示静脉窦血流高信号不同程度缺失,局限性或阶段性血栓以血流高信号变细、中断为主。DWI对急性和亚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及继发静脉性脑梗塞敏感。结论MRI、MRV联合DWI有助于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并可以反映血栓的演变过程,为临床及时治疗静脉窦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程弘敏, 赵建夫, 徐萌
2020, 43(3): 528-53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34
[摘要](900) [HTML全文] (309) [PDF 1941KB](11)
摘要: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目前早期胃癌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根治。但由于胃癌早期诊断率低,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是局部晚期或发生转移,主要治疗方式仍然是化疗。然而单纯化疗的疗效仍十分有限且已达到瓶颈。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成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报道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1例,为晚期胃癌的靶向联合化疗提供参考。
超声引导下的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红新, 苏铎华, 徐宁, 孔德煜, 杨仁, 温海明, 周辉林, 薛宗锡
2020, 43(3): 533-53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3.35
[摘要](572) [HTML全文] (269) [PDF 1461KB](4)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30例/组。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维持麻醉,术毕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 h(T1)、12 h(T2)、24 h(T3)和72 h(T4)安静状态下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和T1、T2、T3、T4的CD3+、CD4+、CD8+的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结果在安静和咳嗽状态下,P组患者在术后6、12 h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G组(P < 0.05);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在T1、T2、T3、T4时间点较术前均有下降(P < 0.05);P组患者CD3+、CD4+、CD8+、CD4+/CD8+在T1、T2时间点较G组患者高(P <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轻肺结核患者开胸术后早期疼痛,并可减轻患者术后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