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0年  第4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IVIM-DWI和DCE-MRI评估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鲁辛健, 班允清, 王晓燕, 丁晓燕
2020, 43(4): 557-56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01
[摘要](1003) [HTML全文] (518) [PDF 1991KB](16)
摘要:
目的分析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对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比较。方法对6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所有患者在术前1周、术后48 h及术后3月分别行IVIM-DWI及DCE-MRI检查,通过相关参数(ADC、eADC、StandardADC、f值、D值、D*值、MSI、SER)对同一肌瘤比较IVIM-DWI与DCE-MRI在消融和未消融区域的差异,分析两种扫描参数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术后48 h、术后3月的DCE-MRI相关参数MSI、SER与IVIM-DWI相关参数D*与f值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VIM-DWI相关参数f与D*值与DCE-MRI相关参数MSI、SER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IVIM-DWI所产生的伪彩图相较DCE-MRI对子宫肌瘤消融界限较难以区分,但IVIM-DWI相关参数仍能对子宫肌瘤HIFU术后早期病灶的血供及灌注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进展
侯聪, 侯姗姗, 张俊, 李启霖, 刘新疆
2020, 43(4): 563-56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02
[摘要](775) [HTML全文] (379) [PDF 1199KB](15)
摘要:
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是通过标记动脉血中的氢质子来测量脑血流的灌注情况进行灌注评估的检查方法,是一种绝对定量灌注,不仅可以生成灌注图像进行定性判断,还可定量计算出灌注的特征性参数,即脑血流量。3D-ASL具备快速成像、灌注均匀、高信噪比、低SAR值等特质,目前是ASL白皮书中最推荐使用的灌注技术。供血区ASL作为新出现的ASL衍生技术,能够选择兴趣动脉进行标记,得到兴趣动脉供血区域的灌注图像及相应脑区的脑血流值,在评估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具有重大意义。因此ASL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大动脉炎等)血管全部或不全闭塞,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缺血、缺氧继而引发组织缺血坏死,并产生不良后果的疾病。ACI最有效的治疗包括溶栓、取栓等进而达到缺血区域再灌注的目的,希望能够扩大治疗时间窗,尽可能拯救非核心梗死区的组织,因此临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包括更早期发现异常脑血流灌注,评估灌注减低程度、范围及病变血管,具有更高的期待。随着近些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ASL及其衍生技术在这些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本文对ASL的成像原理与衍生技术、ASL在ACI中的应用进展及ASL在ACI疾病应用的优势与不足予以综述。
针刺临床研究中常用的Rs-fMRI分析方法:10年概况
高璇, 鲁海, 高霄英, 张春红
2020, 43(4): 568-57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03
[摘要](5496) [HTML全文] (5041) [PDF 1427KB](27)
摘要:
Rs-fMRI是一种用于针刺临床中研究脑部活动的一种科学放法,Rs-fMRI分析方法可以辅助研究者得出研究结论,从而反馈于临床实践中。Rs-fMRI分析方法在近十年针刺临床研究中常用的有3种:局部一致性(ReHo)、低频振幅分析(ALFF)、功能连接性分析(FC)。ReHo在针刺研究中可用于研究某穴位激活或抑制,某个脑区或某几个脑区,从而得出该穴位的靶效应脑区,为研究“穴位-脑-疾病”打下基础;ALFF可直接反映局部神经元自发同步化神经活动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相关脑区间的相互作用和神经网络连接;FC可以得出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即脑区间的“高速路”,其简单易懂,结果直接。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显示针刺不同穴位的脑部活动,如局部神经活动的同步性、相邻脑区之间的连接性及大脑的自发波动及功能活动等。本文将阐述ReHo、ALFF、FC 3种分析方法在针刺研究中的适用研究方向。
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
罗明芳, 孙振博, 荣康, 李祥林
2020, 43(4): 572-57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04
[摘要](1360) [HTML全文] (506) [PDF 1268KB](124)
摘要:
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近年来已广泛用于各个疾病的研究之中,最佳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将会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产生更好的帮助。本文从成像原理出发对目前常见定量技术进行分类,介绍了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技术、磁共振波谱、定量磁敏感图、弛豫率成像等技术的原理以及研究进展,最后对各个技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磁共振定量技术种类繁多,定量物质种类广泛。且部分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之间存在交叉,一种技术可定量多种物质,多种技术可用于一种与疾病相关的物质定量研究。尽管目前有相关研究对定量同一物质的多种技术进行比较,但比较结果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的分析结果便于了解常见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可为临床诊疗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无症状纵隔肿瘤的诊断
薛倩, 雷江红, 韩秀, 杨春, 卓小桢
2020, 43(4): 577-58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05
[摘要](822) [HTML全文] (377) [PDF 1375KB](10)
摘要: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首次发现纵隔肿瘤的体检者临床资料,总结纵隔肿瘤在经胸超声心动图中的超声特点,并分别与放射影像(X线和CT扫描)及组织病理对比。结果共获得20例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无症状患者,检出纵隔肿瘤分为囊肿9例、胸腺肿瘤5例、淋巴结肿大3例、畸胎瘤2例、淋巴瘤1例。相较X线诊断而言,超声检查纵隔肿瘤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此外,超声对纵隔肿瘤的检查价值也不亚于CT检查(Kappa=0.792,P<0.001)。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误诊率为15%,对肿物良恶性质诊断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2%。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用于纵隔肿瘤的诊断,不仅能对纵隔占位病变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还可以对其良恶性质进行判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治疗时所受的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
高荣慧, 周轩, 简能日, 胡航佳, 何森
2020, 43(4): 582-58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06
[摘要](615) [HTML全文] (317) [PDF 1327KB](3)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介入诊疗中的受照剂量,探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以及诊疗方式等因素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最终纳入113例,随机配置的辐射监测系统记录透视时间(FT)、剂量面积乘积(DAP)、空气比释动能(AK)。分析性别、患者年龄(30~60岁组、60~80岁组、≥80岁组)、闭塞位置(前、后循环)以及血管开通技术对患者受照剂量的影响。结果患者FT值7.94~97.41 min(24.0±14.4 min);DAP值1638~551959 mGy·cm2(137 422.8±107 778.1 mGy·cm2);AK值11~5726 mGy(1210.9±1070.8 mGy)。男性患者辐射剂量高于女性患者,DAP值、A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组间各剂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循环闭塞患者所受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导管抽吸(ASPI)患者辐射剂量最低,导管抽吸结合支架取栓(ASPI+SR)以及支架植入术组的辐射剂量大于ASPI组,3个剂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差异较大,性别、血管开通方式均是影响辐射剂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可能需要针对不同特征的患者采取更积极的防护措施。
基于锥形束CT分析上前牙区多生牙的三维解剖形态
王迩睿, 武涛, 李瑞萍, 李志革, 张宝平
2020, 43(4): 587-59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07
[摘要](636) [HTML全文] (367) [PDF 1676KB](3)
摘要:
目的探讨上颌前牙区多生牙解剖形态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为口腔多学科治疗与临床教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6年4月在兰州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经锥形束CT(CBCT)确诊为上颌前部多生牙的237例患者的309颗多生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7例,女性50例,年龄6~47岁(平均20岁)。通过CBCT三维重建影像并使用扫描软件自带长度测量工具,分析测量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数目、形态、大小、三维空间位置、唇腭侧骨壁厚度,以及对邻牙及其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生牙多埋伏于颌骨腭侧及牙弓内,其中1颗占71.4%,2颗占27.5%,3颗占1.1%。11与21牙位间占89.5%,其他部位占11.5%。位于腭侧占87.5%,唇侧占4.5%(n=14),唇腭弓内占8.0%(n=25)。圆锥形占79.3%,结节形占9.8%,侧切牙形占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倒置占77.4 %,正位占17.0%,其他横向埋伏占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Ⅰ类、Ⅱ类、Ⅲ类骨壁描述分别占83.1%、5.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邻近恒牙或恒牙胚接触占86.7%,与邻近恒牙或恒牙胚距离≥1 mm的占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长度为11.92±2.84 mm,最大冠周径为6.06±2.15 mm。就诊年龄与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的相关(P<0.05),性别方面以男性较为多见(P<0.05)。结论上前牙区多生牙解剖形态以及空间位置相对恒定,CBCT能清晰显示多生牙与周围组织结构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为早诊断、开展早期口腔临床干预提供实验测量的数据。
超声技术评价心脏舒张功能的研究现状
胡静, 杨少玲
2020, 43(4): 593-59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08
[摘要](660) [HTML全文] (323) [PDF 1187KB](18)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各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中居于首位。研究表明许多心血管疾病即使早期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心脏舒张功能也已经发生损害。从早期预防、临床诊断及后期干预治疗的角度上看,尽早地了解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变化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常用超声技术无创评价心脏舒张功能, 能够达到早期发现心脏舒张功能变化的目的,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就超声心动图技术中常用的脉冲多普勒、彩色M型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Tei指数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等方法评价心脏舒张功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中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在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方面得到了临床广泛的研究及应用,其不受角度依赖的特点,使其较其他方法更简便、可行性及准确性更高。另外同样分析了超声心动图技术中评价心脏舒张功能常用方法的优点及不足之处。总之,评价心脏舒张功能的超声技术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先进,在未来的医学影像学乃至整个超声医学领域中,都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动脉偏侧优势与突出血管征的相关性
周建国, 符大勇, 卢明聪, 孟云, 李士坤, 刘晓丽
2020, 43(4): 597-60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09
[摘要](593) [HTML全文] (225) [PDF 1412KB](4)
摘要: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动脉偏侧优势与突出血管征(PVS)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动脉偏侧优势及PVS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3月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8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38~78岁(52.8±7.7岁)。依据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有无患侧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后动脉偏侧优势分为偏侧优势组(n=26)和对照组(n=22),观察两组患者T2*加权血管成像序列显示的PVS差异。依据T2*加权血管成像序列提示梗死灶周围有无PVS将入组患者分为PVS阳性组(n=27)和阴性组(n=21),分别于患者入院当日及1周后将偏侧优势组和对照组、PVS阴性和PVS阳性组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进行评分,并分析评分差异。结果48例患者中,偏侧优势组出现PVS为42.31%(11/26),对照组患者出现PVS为72.73%(16/22),对照组高于偏侧优势组(P<0.05);偏侧优势组及PVS阴性组患者入院当日及1周后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及PVS阳性组(P<0.05)。结论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大脑动脉偏侧优势及PVS阴性提示侧支循环建立及良好的灌注状态,并与患者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孕早期颈项透明层超声联合孕中期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高产前胎儿畸形检出率
吕志儒, 王小丹, 刘微
2020, 43(4): 601-60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10
[摘要](537) [HTML全文] (290) [PDF 2157KB](2)
摘要:
目的探究孕早期颈项透明层(NT)超声联合孕中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产前胎儿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胎儿畸形筛查的2417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于孕11~14周行NT超声检查,并于孕22~28周行二维、四维彩超检查。以引产或分娩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畸形胎儿、正常胎儿的NT值及NT异常率,对比NT超声检查、二维联合四维彩超检查结果,并就NT超声、二维及四维彩超及二者联合在诊断胎儿畸形中的诊断率进行比较。结果2417例孕妇最终确诊异常胎儿88例,发病率为3.64%。畸形胎儿的NT值明显高于正常胎儿,NT异常率(93.18%)明显高于正常胎儿(1.33%),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T超声检查共检出异常胎儿82例,诊断准确率为93.18%;二维联合四维彩超共检出异常胎儿85例,诊断准确率为96.59%。二维联合四维彩超的诊断准确率略高于NT超声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超声联合二维、四维彩超在诊断胎儿畸形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00%、99.57%、99.59%,高于NT超声、二维和四维彩超(分别为93.18%、98.67%、98.47%和96.59%、99.06%、98.9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孕早期NT超声及孕中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产前筛查胎儿畸形上各具有优势,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胎儿畸形的检出率,对尽早终止胎儿畸形孕妇继续妊娠,减少畸形胎儿出生具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的评价价值
何泽兵, 严高武, 李勇, 赵林伟, 范小萍, 吴镭, 周庆, 蒋永明, 邓建涛
2020, 43(4): 606-60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11
[摘要](895) [HTML全文] (397) [PDF 1841KB](11)
摘要:
目的总结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于本院行CCTA检查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确诊的13例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CTA影像表现。结果13例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CCTA平扫显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和(或)左回旋支走行区内数量不等、形态各异的高密度钙化斑块形成;增强扫描显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和(或)左回旋支不同程度变窄,升主动脉和右冠状窦区均未见右冠状动脉发出,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均不同程度增粗,并左回旋支延伸至右心室背面,进而发出分支供应右心房和右心室。CCTA与SCA表现基本一致。结论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罕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仅凭临床表现往往难以诊断,CCTA联合SCA检查常可用于确诊。
增强乳腺能谱摄影与常规乳腺X线摄影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比较
邱子维, 高文, 张立, 谢艳碧, 陈静, 文戈
2020, 43(4): 610-61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12
[摘要](549) [HTML全文] (262) [PDF 1637KB](7)
摘要:
目的探讨比较常规乳腺X线摄影(MG)与对比增强乳腺能谱摄影(CESM)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5月~2020年4月同时完成CESM和MG检查并最终获得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纳入研究,均为女性,年龄22~56岁(41.02±8.24岁)。采用Stenographe Essential全数字化乳腺机,经由上肢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后采用头尾位(CC位)和内外斜位(MLO位),一次压迫高低能曝光,得到低能图像和经过特定算法处理的高能减去低能的减影图像,由3名放射科乳腺专业医师对所得图像进行质量分析并做出影像学诊断,以病理为标准,比较CESM与MG对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差异,并进一步对比两种方法诊断为同一肿瘤分级的诊断符合率差异,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结果共40例乳腺恶性肿瘤、42例良性病变。MG在诊断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77.50%、80.95%、79.48%、70.27%及79.07%,而CESM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47%、90.90%、100%及95.12%(P < 0.05)。MG在诊断乳腺肿瘤分级3~5级中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9.00%、66.70%、86.70%、85.70%及100%,CESM为100%、92.30%、87.50%、90%及100%(P < 0.05)。结论CESM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优于MG,尤其是在诊断3级及4A级的肿瘤中。
有肺结核病史患者咯血的病因及临床分析
肖海浩, 汤春梅, 张琳, 苏铎华, 方伟明, 张言斌
2020, 43(4): 615-62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13
[摘要](612) [HTML全文] (286) [PDF 1449KB](3)
摘要:
目的分析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患者咯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胸科医院2018年1~12月既往有肺结核病史、以咯血为主诉的182例住院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5例,女性37例,年龄55.13±13.73岁。分析其影像学改变、支气管镜检查、病原学等结果,总结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既往患肺结核治愈后至本次咯血发生的时间为10.13±8.29年。咯血的主要病因是肺结核后空洞继发曲菌球(23.63%),其次是支气管扩张和肺结核复发(23.08%)、肺炎(19.23%)及NTM肺病(8.79%),少数是肺部肿瘤(1.65%)、支气管异物(0.55%)。结论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的患者咯血绝大部分与肺的结构破坏有关,肺结核复发只是其中的病因之一,不能单凭既往有过肺结核病史和影像学改变,就诊断为肺结核复发,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及误治。建议综合临床资料全面进行分析,从常见病因入手,尽量利用现有的医疗技术寻找确诊证据,同时应警惕一些少见或罕见病因。
微小肝癌早期诊断关键分子的研究进展
杨静, 曹宪炳, 连镇炎, 周旭洋, 张诗雨, 曾宁, 方驰华
2020, 43(4): 621-62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14
[摘要](522) [HTML全文] (342) [PDF 1263KB](5)
摘要:
肝癌是消化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因大多数患者在肝癌早期并无临床症状,在就诊时已多是晚期,死亡率高特点决定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最有效手段。如何提高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微小肝癌早期新生血管关键分子则成为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部分微小肝癌早期诊断关键分子-Prox1、Glypican-3、上皮细胞黏附因子、趋化因子受体4的研究现状和不足进行综述,旨在为微小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的新方向及思路。
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功能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
龚文斌, 周洋, 方淼, 杨东军
2020, 43(4): 625-62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15
[摘要](489) [HTML全文] (309) [PDF 1499KB](8)
摘要:
目的探索解剖锁定钢板(AL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PHF)术后功能与影像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PHF患者,根据患者的Neer分型将其分为二部分骨折组(n=28)、三部分骨折组(n=60)和四部分骨折组(n=32)。所有患者均采用ALP治疗,记录患者ALP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X线片检查患者颈干角丢失角度和肱骨头丢失高度,检查患肢肩关节的活动度,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评估术后疼痛程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PHF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与颈干角丢失角度和肱骨头丢失高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Neer分型增加,PHF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P < 0.05),术后颈干角丢失角度和肱骨头高度丢失明显增加(P < 0.05),肩关节前屈、外旋、内旋角度明显下降(P < 0.05),Constant评分明显降低(P < 0.05),视觉模拟评分明显增加(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HF患者术后肩关节前屈、外旋、内旋、Constant评分与术后颈干角丢失角度和肱骨头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 0.05)。结论PHF患者ALP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与颈干角、肱骨头高度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能谱成像模式与传统前、后门控技术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对比
李杰生, 崔运能, 刘怀忠, 何乐为, 邓凌, 欧阳可勋, 黄洲
2020, 43(4): 629-63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16
[摘要](573) [HTML全文] (282) [PDF 1959KB](4)
摘要:
目的对比宝石CT能谱成像(GSI)、传统前门控和后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探讨冠脉成像GSI扫描模式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成功完成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162例,按照扫描模式分为3组:A组为GSI扫描模式,B组为后门控模式,C组为前门控模式。对比各组图像噪声、对比度、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优良指数(FOM),并计算比较各组间的有效放射剂量(ED)。结果图像质量比较:A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后门控组及前门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组SNR、CNR及FOM均明显高于后门控组(P < 0.01)及前门控组(P < 0.05);C组SNR、CNR及FOM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剂量比较:A组和C组ED均值分别为2.87±0.83、3.34± 2.36 mSv,明显低于B组(9.04±3.06 mSv)(P < 0.01);A组和C组ED较B组分别降低68.25%和63.05%,而A组较C组降低约14.07%。结论宝石CT冠脉GSI扫描技术与后门控、前门控技术相比,不但能有效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且能显著提高图像的质量,应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应用。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对腰椎滑脱症患者的疗效及影像学评价
赵鹏, 晏荣保, 尹逊屹, 祁全
2020, 43(4): 634-63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17
[摘要](416) [HTML全文] (247) [PDF 2025KB](2)
摘要:
目的探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在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骨科收治的11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58例患者采用PL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PLF组)、60例患者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PLIF组);统计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采用X线、CT等手段测量植骨融合率、并发症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率等。结果PLF组和P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F组的植骨融合率低于PLIF组患者(84.48% vs 96.67% P < 0.05);术前PLF组和PLIF组患者的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PLF组的JOA评分低于PLIF组患者的96.67%(P < 0.05),PLF组患者的椎体滑脱率高于PLIF组(P < 0.05);术后1月、术后1年,PLF组的椎间隙高度均低于PLIF组(P < 0.05);PLF组的手术并发症率(6.90%)与PLIF组患者(3.3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PLF与PLIF治疗效果均较好,PLIF手术较PLF手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维持椎间隙高度、减少术后椎体滑脱的发生率。
Q.STATIC呼吸门控与非门控扫描肺结节的临床价值:65例前瞻性研究
谢万明, 黄升云, 肖哲, 陈炜, 刘明, 杜芬, 梁颖
2020, 43(4): 639-64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18
[摘要](567) [HTML全文] (297) [PDF 1613KB](13)
摘要:
目的比较Q.STATIC呼吸门控(QSRG)与非门控(UG)扫描对肺结节图像质量、定量分析的影响,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项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11月~2020年5月疑诊肺结节且同意行QSRG采集患者65例,共295个肺结节,有4例患者因持续呼吸不规律未能完成门控检查而排除。记录QSRG和UG下可测量肺结节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主动脉弓标准差值和临床扫描时间。比较QSRG和UGPET在肺结节检出、可测量肺结节、SUVmax、MTV、信噪比(SNR)和临床扫描时间的差异。结果QSRGPET和UGPET的PET肺结节检出肺结节数、可测量肺结节数、SUVmax、MTV、SNR和扫描时间分别为295个vs 275个、196个vs 182个、6.90±4.40g/mL vs 6.64±4.28g/mL(P < 0.05)、3.23±8.01cm3 vs 3.44±8.66cm3P < 0.05)、30.30±20.91 vs 30.22±21.97(P>0.05)、16.45±3.74min vs 13.21±3.98min(P < 0.05),单个床位QSRG增加全身扫描的时间为3min。结论QSRG不增加放射性剂量,与UG图像相比,QSRG图像肺结节检出率和可测量能力更高,SUVmax和MTV定量分析更准确,稍有所增加总扫描时间。
产前B超、MRI及高通量测序在先天性肾缺如中的应用
钟强, 钱雯, 张競之, 林晓静, 潘卫, 周遵伦
2020, 43(4): 643-64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19
[摘要](471) [HTML全文] (226) [PDF 1489KB](7)
摘要:
肾缺如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出生缺陷,单肾缺如发病率约为1‰,双肾缺如发病率为0.1‰~0.3‰,遗传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大多数肾缺如胎儿并不具有典型的体征和症状,同时也缺乏高特异性的诊断指标。目前,肾缺如的胎儿往往是孕妇在孕中晚期产检时,通过产前B超检查被发现,少数孕妇会选择进一步完善MRI进行确诊。因此,临床实践中肾缺如的产前诊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拷贝数变异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等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妇产与遗传学科领域。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胎儿产前诊断,具备母胎安全性高、准确性高、操作简便等优势,不仅为肾缺如的产前诊断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探索其遗传病因及相关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将就正常胚胎肾脏发育以及产前B超、MRI、拷贝数变异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等相关产前诊断技术在肾缺如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进展
孙芳芳, 高峰, 耿军祖
2020, 43(4): 647-65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20
[摘要](730) [HTML全文] (332) [PDF 1269KB](17)
摘要:
目的  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乳腺MRI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越来越重要。MRI在诊断乳腺癌时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特异性低,因此扩散加权成像(DWI)作为乳腺MRI的一种重要补充技术,可以提高其特异性,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表观扩散系数(ADC)是衡量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的指标,可通过DWI图像计算获得。DWI-ADC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及评估乳腺癌预后、转移风险、新辅助化疗疗效及乳腺癌筛查等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基于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将从DWI-ADC的基本原理、2.1-2.5标题加入、局限性及展望进行综述。
多排螺旋CT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与左心室收缩功能
王一超, 王莺, 周振堰, 尚海龙, 徐长贺, 于乐林, 沈海林
2020, 43(4): 651-65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21
[摘要](491) [HTML全文] (287) [PDF 1554KB](2)
摘要: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评估老年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0例,在我院行MDCT、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金标准”,分析MDCT诊断价值,比较MDCT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心肌质量(LVMM)、左室每搏输出量(LVSV)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差异。结果MDCT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0%、93.49%、93.73%、97.98%和81.77%;与超声心动图比较,MDCT测量LVEF、LVEDV、LVESV、LVMM、LVSV和LV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DCT测量,高度狭窄患者LVEF、LVSV和LVFS低于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患者(P < 0.05),而LVEDV、LVESV和LVMM高于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患者(P < 0.05);Gensini评分与LVEF、LVSV和LVFS呈负相关(r=-0.433、-0.412、-0.422,P < 0.05),与LVEDV、LVESV和LVMM呈正相关(r=0.410、0.366、0.378,P < 0.05)。结论MDCT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有较好的价值,其可准确评估左心室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阴道多普勒超声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唐荣, 吴清, 欧阳璟雯
2020, 43(4): 655-65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22
[摘要](841) [HTML全文] (308) [PDF 1591KB](2)
摘要:
目的分析阴道多普勒超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治疗过程中卵巢动脉血流动力学、卵泡发育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于医院诊治的267例PCOS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卵巢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血清激素水平: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以及卵泡发育(卵泡数量、卵泡大小、卵巢体积)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PCOS不孕患者超声表现为双侧卵巢增大,卵巢呈现蜂窝状变化,卵泡发育异常,一切面卵泡数量≥12个,直径均 < 10 mm,并且大小不等(直径大多为2~9 mm),呈现栅栏状排列,髓质部回声增强,包膜增厚,卵巢基质内血管清晰,血流丰富,血流信号呈现粗条状,血流频谱呈现高速、低阻状态;治疗后,患者超声表现为卵巢体积大、卵泡数量多,且一侧卵巢内出现优势卵泡,卵巢被膜呈现较强回声,卵巢基质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与治疗前比较,PCOS不孕患者治疗后卵泡数量增多(P < 0.05),卵泡大小、卵巢体积增大(P < 0.05);与治疗前比较,PCOS不孕患者治疗后卵巢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即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升高(P < 0.05),阻力指数、搏动指数降低(P < 0.05);与治疗前比较,PCOS不孕患者治疗后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以及雌二醇水平升高(P < 0.05)。结论阴道多普勒超声可对PCOS不孕患者治疗过程中卵巢动脉血流动力学和卵泡发育情况进行监测,对指导治疗PCOS不孕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超声妇科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与16层螺旋CT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价值
王丽
2020, 43(4): 659-66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23
[摘要](566) [HTML全文] (331) [PDF 2115KB](7)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妇科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GI-RADS)分类与16层螺旋CT对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卵巢肿瘤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超声及16层螺旋CT检查,采用GI-RADS系统评价超声声像图表现,并检测其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联合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检查诊断鉴别良恶性卵巢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检查对良恶性卵巢肿瘤的诊断鉴别价值。结果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91)大于16层螺旋CT联合CEA(Kappa=0.487);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联合检查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恶性预测值、良性预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准确率高于16层螺旋CT联合CEA(P < 0.05);经ROC曲线分析得,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AUC大于16层螺旋CT联合CEA(P < 0.05)。结论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检测对良恶性卵巢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诊断准确率较高。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价值比较
施娜, 章林丽, 杨艳婷, 毛萍, 任明磊, 杨增娣, 吕永艳, 童清平
2020, 43(4): 664-66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24
[摘要](783) [HTML全文] (312) [PDF 1555KB](5)
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CT对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入组患者CDFI与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CDFI、CT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比较二者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率,及其对水肿型、坏死出血型胰腺炎的分类诊断价值。结果总结8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CT、CDF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发现CDFI检查检出胰管扩张率25.93%高于CT检查的12.35%,CDFI检出胰内小灶液化、胰外片状高密度率均为12.35%,分别低于CT检查的30.86%、2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种检查方式对胰外脓肿、胆总管结石、脂肪层模糊、实质不均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DFI检查漏诊16例、CT检查漏诊9例,CDFI、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25%(65/81)、88.89%(7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FI对水肿型胰腺炎、坏死出血型胰腺炎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79%、86.67%与CT检查87.88%、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CDFI可以为急性胰腺炎患者提供较为准确的判断,对胰管扩张的判断上具有天然优势,可以作为临床诊治的首选检查方式之一。
超声造影与多层螺旋CT在肝透明细胞型癌诊断及手术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比较
彭川, 沈国菊, 符艳梅, 罗鹰, 胡健
2020, 43(4): 668-67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25
[摘要](524) [HTML全文] (247) [PDF 2372KB](3)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CEUS)与多层螺旋CT扫描(MSCT)在肝透明细胞型癌(PCCCL)诊断及手术疗效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PCCCL患者100例,另选取同期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42例,分别行CEUS、MSCT肝脏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EUS、MSCT对PCCCL患者不同直径病灶、腹腔积液、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边缘不清的诊断效果;统计CEUS、MSCT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术后1年复诊时采用CEUS、MSCT结果对PCCCL患者的手术疗效(肿瘤复发、转移)进行评价。结果MSCT对直径 < 1 cm的病灶、腹腔积液、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边缘不清检出情况优于CE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SCT对PCCCL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CEUS(P < 0.05),误诊率、漏诊率低于CEUS(P < 0.05);MSCT对PCCCL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检出率高于CEUS(P < 0.05)。结论CEUS及MSCT对于PCCCL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MSCT对于微小病灶及异常影像学表现的诊断效果更好,灵敏度、特异度更高,对手术疗效的评估效果更优。
阴道超声联合MRI诊断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残余子宫肌层厚度的价值
樊宇英, 王伦志, 唐磊, 张茜
2020, 43(4): 672-67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26
[摘要](582) [HTML全文] (343) [PDF 1844KB](4)
摘要:
目的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S)检查联合MRI诊断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残余子宫肌层厚度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超声检查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CSP)疑似切口处残余子宫肌层小于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80例患者均要求终止妊娠,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阴道超声检查和MRI检查,并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经手术、病理学证实80例疑似CSP切口处残余子宫肌层小于3 mm患者有71例,阴道超声联合MRI诊断阳性72例,阴性8例,诊断准确率为96.25%,特异度77.78%,灵敏度98.59%,阳性预测值为97.22%,阴性预测值87.50%,Kappa值0.803;阴道超声观察到卵黄囊结构40例、胚芽结构25例,原始心管搏动15例,MRI在对孕囊内部结构观察方面远不如超声,其优势在于孕囊周边的比邻结构的观察。结论阴道超声检查与MRI对CSP切口处残余子宫肌层厚度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两者联合大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超声在切口肌层血流信号观察、阻力指数、孕囊内卵黄囊、胚芽及胎心搏动诊断方面有优势,实时、价廉,可重复性强,MRI能够更好的评估切口处剩余肌层的厚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二者联合检测可更好的评估切口处残余子宫肌层的厚度,为患者和手术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
冯明初, 梁键锋, 韩小华, 瞿国萍, 罗平平
2020, 43(4): 676-67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27
[摘要](638) [HTML全文] (444) [PDF 1560KB](8)
摘要:
目的总结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方法收集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SK患者32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47~81岁(59.7±9.4岁),使用高频探头观察肿物的位置、累及层次、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切换至剪切波弹性成像模式,测量肿物杨氏模量平均值、肿物与临近正常真皮组织之间的弹性应变比。结果32例患者均为单发,最常见于头面部(n=30,93.8%);29例(90.6%)肿物近期明显增大,21例(65.6%)肿物处有痛、痒症状,9例(28.1%)肿物有表面出血。25例肿物被检查者判定累及真皮层。病变以椭圆形为主(n=23,71.9%),肿物厚径的增加主要体现为表皮层厚度的增加。肿物内部以低回声为主,部分病例内见点状强回声(n=12,37.5%),32例肿物内部血流均为Ⅱ、Ⅲ级血流。杨氏模量平均值21.1±3.6 kPa,与周围正常真皮弹性应变比为1.73±0.64。结论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多位于头面部,超声特征表现为外生性的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多与真皮分界不清,部分病变内部见点状强回声,内部血流以Ⅱ、Ⅲ级血流为主,结合以杨氏模量值30.5 kPa,及肿物与周围正常真皮的弹性应变比值4.00为界值,可与皮肤常见恶性肿瘤相鉴别。
64排螺旋CT联合多模式重建图像在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唐卫东, 邓杰文, 姜超, 杨秀林, 陈霞
2020, 43(4): 680-68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28
[摘要](392) [HTML全文] (200) [PDF 1720KB](6)
摘要: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联合多模式重建图像在肝门部胆管癌(HCCA)可切除性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180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患者进行鉴别诊断、TNM分期Bismuth-corlette分型和可切除性判断,并与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在HCCA诊断、分型、分期及可切除性判断中的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联合多模式重建图像对HCCA的检出准确率为100%;所有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大部分患者以肿瘤近侧端胆管扩张为主,14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叶萎缩,38例患者伴有肝门部淋巴结肿大,16例患者伴有肝转移,CT扫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HCCA临床Bismuth-Corlett分型、TNM分期及手术可切除性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联合多模式重建图像在HCCA诊断、分型及临床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更直观、准确地评估HCCA的可切除性,在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CT和MRI多序列评估脑外伤患者病情
郭卫东, 张磊, 徐尊保
2020, 43(4): 684-68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29
[摘要](637) [HTML全文] (279) [PDF 1749KB](14)
摘要:
目的分析CT和MRI多序列评估脑外伤患者病况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2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脑外伤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院后的患者均进行CT和磁共振T1WI、T2WI、液体衰减翻转翻转恢复序列(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增强梯度回波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序列扫描检查,记录病灶的位置、数目、形态等,并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对病情的评估价值;于伤后3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有无神经症状,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0例脑外伤患者中手术诊断硬膜下血肿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硬膜外血肿17例,脑挫伤23例。MRI在硬膜下血肿、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率高于CT检查(P < 0.05),两种检查方式在硬膜外血肿检查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微出血病灶MRI多序列检查中ESWAN检查数目最多,其后依次是FLAIR序列、DWI序列、T2WI序列、T1WI序列,CT与T2WI序列检出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出血灶主要分布在额叶、颞枕顶叶、胼胝体、基底节、丘脑、脑干等区域,ESWAN序列检出出血病灶的总体积为288 557 mm3,以颞枕顶叶白质体积最大为63 153 mm3;60例脑外伤患者ESWAN序列发现出血性病灶数目、体积与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之间经Spearman相关检验均存在明显负相关(r=-0.753, P < 0.01;r=-0.736,P < 0.01),伤后3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与ESWAN序列发现出血性病灶数目、体积负相关(r=-0.648, P < 0.01;r=-0.612,P < 0.01)。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多序列联合检查在脑外伤患者硬膜下血肿、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准确率更高,且ESWAN序列在出血性病灶的数目、体积检出方面更有优势,对患者病情及远期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1.5 T MRI诊断女性盆腔囊实性占位病变的价值
刘昆敏, 高兴蓉, 李松辅
2020, 43(4): 688-69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30
[摘要](756) [HTML全文] (231) [PDF 1408KB](8)
摘要:
目的探讨1.5 T MRI在女性盆腔囊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行1.5 T MRI检查的女性盆腔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MRI影像表现,记录分析良恶性肿瘤的Fast ADC、Slow ADC等值。结果65例患者的盆腔占位性病变为良性,45例患者的盆腔占位性病变为恶性;良性肿瘤组的Standard ADC、Fast ADC、Slow ADC值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组(P < 0.05);两组的Standard ADC、Fast ADC、Slow ADC值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1.5 T MRI能够对判断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的辅助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3D打印与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骨折的对照研究
林明亮, 林羲疆, 陈博韬, 周奇, 曾参军
2020, 43(4): 692-69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31
[摘要](613) [HTML全文] (258) [PDF 1771KB](3)
摘要:
目的探讨腹直肌旁切口结合3D打印技术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由研究者于2013年9月~2015年6月主刀完成的骨盆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前常规X线、CT三维重建检查采用腹直肌旁切口完成手术;观察组在X线、CT三维重建检查基础上采用3D打印技术术前模拟手术结合腹直肌旁切口完成手术。观察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平均切口长度。通过Matta和Majeed评分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影像学方法评估内固定和术后骨盆骨折恢复情况。结果采用3D打印技术术前模拟手术结合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骨折,患者切口长度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P < 0.05);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优良率96%。采用Majeed评分标准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4%。术后影像评估内固定与术前模拟内固定基本一致。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术前模拟手术结合腹直肌旁切口结合治疗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切口小、失血量低、术后疼痛轻、康复快、骨折复位满意度高。使患者早日重返工作岗位,提高康复效果,降低医疗成本,为社会节约了血源,值得广泛推广。
多层螺旋CT与MRI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比较
管英, 李继兵, 邹萍
2020, 43(4): 697-70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32
[摘要](633) [HTML全文] (274) [PDF 1531KB](5)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MRI在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并经手术后取得病理诊断结果的94例患者(94个结节)作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均行MSCT和MRI检查,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计算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结果9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73例(77.66%)诊断为良性结节,21例(22.34%)为恶性结节。MSCT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MRI检查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S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为0.746,大于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为0.737。结论MSCT与MRI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较高,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MSCT在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钙化方面更具优势。
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9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万涛, 马永刚, 刘海, 陈利军
2020, 43(4): 701-70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33
[摘要](902) [HTML全文] (381) [PDF 2283KB](20)
摘要:
目的探讨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术前8例接受CT扫描,3例接受MRI检查。结果9例中骨脂肪瘤6例,骨血管脂肪瘤3例。6例骨脂肪瘤发生于骨内4例,骨旁2例。骨内脂肪瘤跟骨1例,距骨1例,眶骨1例,肱骨1例。骨旁脂肪瘤颅骨1例,股骨1例。骨血管脂肪瘤发生于肋骨1例,颅骨1例,椎骨1例。骨内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轻度膨胀性改变,边缘见轻度硬化环,病灶内见脂肪密度及条弧形、结节状钙化,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PD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骨旁脂肪瘤CT呈不均匀高密度团块,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T1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3例骨血管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显著膨胀性改变,骨破坏边缘及内部见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高密度骨针呈放射状、簇状或不规则排列。结论骨内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CT及MRI表现均以脂肪成分为主要特征,骨旁脂肪瘤CT以骨化性团块为特征,骨血管脂肪瘤骨质膨胀性改变较骨内脂肪瘤显著,病灶边缘及中心以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为特征。
COVID-19在不同时期的胸部CT表现及出院后核酸复阳肺内病灶变化特点
林红东, 蓝博文, 周玉祥, 马伟琼, 陈镜聪
2020, 43(4): 705-70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34
[摘要](861) [HTML全文] (299) [PDF 2005KB](3)
摘要:
目的探讨COVID-19在不同时期的胸部CT表现及出院后核酸复阳肺内病灶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通过3次以上胸部CT检查动态观察病灶变化,对比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核酸检测复阳患者的胸部CT改变。结果78%的病例近14 d去过武汉市或湖北省,22%的病例无去武汉市或湖北省史;普通型51例(94%),重型3例(6%);单叶单灶2例(3.7%),单叶多灶3例(5.6%),多叶多灶例49例(90.7%);沿胸膜下分布为主46例,沿血管束分布为主6例,沿肺叶分布2例;磨玻璃(GGO)54例,GGO伴局灶实变28例,GGO伴细网格征34例,GGO伴晕征23例,含气囊腔征3例,蜂窝征1例;血管束增粗14例,支气管增粗或扩张18例;1例伴双侧少量胸腔积液。早期表现单发或多发斑片磨玻璃灶;进展期病灶数量增多、范围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或大片实变;重症期双肺多发或弥漫磨玻璃密度背景下节段或肺叶实变;转归期病灶缩小、密度不均匀减低,大部分病灶完全消失,少量形成纤维条索;6例(11.5%)在转归期出现“此消彼长”表现。47例(87%)在7~ 14 d病灶开始吸收,7例(13%)病灶开始吸收时间在14 d后。46例符合临床出院标准时,出院前胸部CT仍见多发磨玻璃病灶;9例出院后7~15 d出现核酸检测复阳,2例核酸复阳出现在15 d后,但其肺内病灶较上一次CT(出院前)吸收减少,未见新增病灶。结论COVID-19不同时期影像学表现不同,其转归过程有一定的特征及规律,正确认识及掌握其影像学变化对其早期诊断、排查及疗效评估有重要价值。
弥散加权成像ADC值直方图在宫颈癌中的应用进展
穆乃文, 张继
2020, 43(4): 709-71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35
[摘要](558) [HTML全文] (265) [PDF 1313KB](7)
摘要:
宫颈癌的病灶大小、病理类型、分期、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都会影响患者预后情况。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临床评估宫颈癌的病理特征以及在指导治疗、监测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磁共振DWI序列能够观察细胞内水分子弥散受限情况,较磁共振常规序列更好地发现宫颈癌病灶且对人体无伤害。ADC是弥散加权成像的定量指标,在这基础上,通过高b值获取的ADC值直方图在机体细胞及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描述肿瘤整体的异质性。据文献报道,ADC值直方图多方面参数能够较好地评估宫颈癌的病理特征(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分期)、预测其淋巴结转移、治疗疗效和同步放化疗效果以及预测复发,对机体其他肿瘤的评估也有临床意义。本文就弥散加权成像b值的选择、ADC值直方图的主要参数及ADC值直方图在宫颈癌病理类型、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情况等应用研究方面进行综述。
内镜超声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及指导治疗方式选择中的价值
杨建波, 张丽丽, 张欢, 马欢, 罗玉君, 石睿
2020, 43(4): 713-71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36
[摘要](566) [HTML全文] (332) [PDF 1685KB](4)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及指导治疗方法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内镜超声检查的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n=80),同时选取未接受内镜超声检查的早期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n=60),比较内镜超声与病理结果情况,分析内镜超声诊断Tis/T1a、T1b的价值,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性切除比例的差异。结果观察组Tis/T1a、T1b比例分别为86.23%和13.75%,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超声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634(P < 0.05),内镜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0.00%,其中有2例T1b误诊为Tis/T1a,有6例Tis/T1a误诊为T1b,内镜超声诊断Tis/T1a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0%、81.82%、96.92%和60.00%;内镜超声诊断T1b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2%、91.30%、60.00%和96.92%;观察组治愈性切除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内镜超声在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有助于指导医师对切除范围的了解,提高治疗效果。
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阻力指数结合β-HCG检测与异位妊娠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
李美娜, 潘慧君, 卞敏, 李琴
2020, 43(4): 717-72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37
[摘要](533) [HTML全文] (245) [PDF 1884KB](3)
摘要:
目的分析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ET)、血流阻力指数(RI)与β-HCG检测与异位妊娠(EP)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及其在EP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60例符合EP患者作为EP组,50例人工中止妊娠及50例自然流产孕妇作为人工中止妊娠组及自然流产组;采用阴道超声测量ET、RI水平,并检测患者血中β-HCG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ET、RI与β-HCG联合检测在鉴别诊断E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采用logistics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与EP患者临床症状关系。结果EP组、自然流产组及人工中止妊娠组患者ET、RI及β-HC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EP组患者ET及β-HCG水平最低,RI最高;ET、RI及β-HCG是影响EP患者临床症状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 < 0.05);ET、RI、β-HCG联合应用鉴别诊断在EP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均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P < 0.05)。结论阴道超声测量ET、RI及血中β-HCG水平是影响EP患者临床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各指标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单独应用的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许华, 陈士新, 付伟, 刘海
2020, 43(4): 721-72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38
[摘要](679) [HTML全文] (252) [PDF 1843KB](6)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乳腺癌患者216例,包括SLN转移39例,无SLN转移177例。比较转移组、未转移组间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LN转移的危险性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比较影像和临床病理特征对SLN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影像、临床病理特征比较,患者年龄、病灶大小、内部强化方式、瘤周/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0.020、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大小、边缘增强和不均匀强化、瘤周/肿瘤ADC值比与SLN转移独立相关(OR=1.15, P < 0.001;OR=15.54, P=0.007;OR=5.24, P=0.006;OR=70.62, P < 0.001);临床病理资料中年龄、CD31与SLN转移独立相关(OR=0.96, P=0.012;OR=2.90, P=0.049)。MRI特征预测效能显著高于临床病理变量(P=0.048)。结论术前DCE-MRI病灶大小、内部增强模式和瘤周/肿瘤ADC比可能有助于预测乳腺癌患者的SLN转移。
超声造影评价膳食炎症指数与颈动脉斑块内增强特征的相关性
吴画连, 黄志强
2020, 43(4): 726-73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39
[摘要](569) [HTML全文] (261) [PDF 1422KB](3)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膳食炎症指数(DII)与颈动脉斑块内增强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行颈动脉斑块复查的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表调查患者的日常饮食数据,应用膳食营养软件计算食物的膳食成分/营养素的DII指数。根据患者DII指数分组,即DII指数为正数纳入促炎饮食组(n=35),DII指数为负数纳入抗炎饮食组(n=42);并根据患者DII指数划分5个等级,即≤-1.05、-1.05~-0.33、-0.33~0.38、0.38~1.22、≥1.22。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对其斑块厚度、回声类型、斑块造影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Kendall相关系数法检验。结果促炎饮食组35例患者共41枚斑块,抗炎饮食组42例患者共47枚斑块。促炎饮食组的斑块厚度较抗炎饮食组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促炎饮食组超声造影增强多于抗炎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II指数与颈动脉斑块内膜有无增强呈显著性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659,P < 0.001)。结论促炎饮食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较厚,DII指数越高,颈动脉斑块斑块内增强特征越明显。
HR-VW-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在评估脑动脉狭窄病变中的价值比较
阿浣, 黄艺峰, 张乾营, 黄莹, 丁碧娇, 陈烟辉, 许文辉, 何桂凤
2020, 43(4): 731-73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40
[摘要](545) [HTML全文] (283) [PDF 1767KB](4)
摘要: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R-VW-MRI)评估脑血管狭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金标准对照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入院25例近期发生缺血性脑病患者,行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证实存在脑血管狭窄,在1周内行DSA检查及HR-VW-MRI,分别测量、计算狭窄段脑动脉DSA与HR-VW-MRI狭窄率,对责任区血管进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重建、T1WI增强,根据线性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HR-VW-MRI测量脑血管狭窄率与DSA狭窄率的相关性,并探寻脑动脉狭窄原因。结果25例患者共有20例完成HR-VW-MRI和DSA数据测量。HRVW-MRI狭窄率为62.66±13.79,DSA狭窄率为63.78±13.1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检查方式呈正相关(P < 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方式检查相关性良好(R2=0.880,P < 0.05),HR-VW-MRI发现脑动脉狭窄段责任斑块。结论HR-VW-MRI检查在测量脑血管狭窄方面与DS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具有无创性,良好的组织结构分辨率,能通过三维角度更好的显示脑血管壁结构及管腔大小,分析病因,做出诊断,在替代DSA检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孕晚期胎儿心脏室壁厚度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HbA1c水平控制状态的关系
李江华, 马征戈, 周伟娜, 李志红, 曹硕, 王园园, 李春擎, 张博, 姚明言
2020, 43(4): 735-73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41
[摘要](861) [HTML全文] (339) [PDF 1588KB](8)
摘要:
目的观察孕晚期胎儿心脏室壁厚度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HbA1c水平控制状态的关联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择2015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接受孕检的罹患妊娠期糖尿病的122例单胎妊娠孕妇及其胎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母亲孕早期、孕中期以及孕晚期HbA1c信息,借助超声检测收集孕晚期胎儿心室壁厚度信息等相关资料信息,分析孕晚期胎儿心脏室壁厚度与母亲孕期HbA1c水平控制状态的关联情况。结果孕早期受试对象的HbA1c水平为(5.80±1.60)%,孕中期为(5.91±1.61)%,孕晚期为(5.97±1.86)%,3个时期测定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期HbA1c控制情况分布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不同HbA1c控制水平的孕妇,在孕晚期经超声测定胎儿的心室壁厚度和室间隔厚度比较可见,孕早期和孕中期不同HbA1c控制水平的胎儿舒张晚期、收缩晚期左右心室以及室间隔的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绝对数字可见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孕妇胎儿心室壁和室间隔厚度均相对更高;孕晚期母亲血糖水平对胎儿收缩晚期左心室壁厚度影响相对较大,孕晚期母亲HbA1c控制水平不佳者均可见胎儿收缩晚期左心室壁厚度更大(P < 0.05);孕晚期母亲HbA1c水平控制不良与孕晚期胎儿测定的舒张晚期左心室厚度、收缩晚期左心室厚度以及舒张晚期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关系(r=0.404、0.361、0.332,P < 0.05)。结论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妇,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引发胎儿心室壁和室间隔增厚,有可能对胎儿心脏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建议尽量有效控制孕妇血糖水平处于良好范围,特别是孕晚期控制血糖水平,以便减低胎儿和新生儿的心脏损害。
m6A RNA甲基化调节基因预测甲状腺癌的临床预后的作用
吴洪渊, 王媛媛, 傅友, 戴萌, 吴依芬, 王刚
2020, 43(4): 740-74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4.42
[摘要](673) [HTML全文] (363) [PDF 2858KB](3)
摘要:
目的探索m6A RNA甲基化调节基因对THCA的与后续影响。方法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RNA-seq数据及相关临床信息。通过wilcoxon检验分析肿瘤与正常样品之间m6A RNA甲基化调节基因的不同表达,使用lasso Cox回归分析构建m6A RNA甲基化调节基因与THCA的风险预后模型,使用中位风险评分将THCA患者分层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使用ROC曲线用来评估预测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肿瘤与正常样品之间m6A RNA甲基化调节基因的不同表达,3个基因上调,14个基因下调。lasso Cox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m6A RNA甲基化调节基因IGF2BP2、FTO、IGF2BP1、RBM15。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相比,OS明显较低(P=4.278e-02)。ROC曲线中AUC值为0.783,结果显示预测模型较有效。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进行模型效能检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HR值为2.083(P < 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HR值为2.653(P < 0.001)。结论m6A RNA甲基化调节基因IGF2BP2、FTO、IGF2BP1、RBM15可以构建预测模型来预测不同的临床亚群患者的OS。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