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3年  第4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MRI分析针刺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太溪-飞扬穴的脑响应
李莎, 胡赛琴, 赵旭, 纪亚红, 李崖雪, 吕静, 张仪, 王丰
2023, 46(1): 1-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01
[摘要](291) [HTML全文] (198) [PDF 2113KB](29)
摘要:
  目的  通过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即时针刺缺血性血管性痴呆(IVD)患者原络配穴(太溪-飞扬)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IVD患者的脑效应机制。  方法  采用Achieva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2例IVD患者行任务态功能成像扫描,先采集4 min的3D结构像,随后采集6 min的针刺原络穴配伍(太溪-飞扬穴)的针刺态数据,间隔2周对该组患者再采集一次6 min的针刺络穴飞扬穴的针刺态数据,获得的图像数据经过后处理后予以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统计值体素水平P=0.001(未校正),簇水平P<0.05(FWE校正)。获得针刺任务态IVD患者脑内神经元活动变化的脑激活区域。  结果  配伍针刺IVD患者太溪-飞扬穴正激活脑区有:右侧海马旁回,右侧角回,左侧丘脑,右侧丘脑,右侧脑岛,左侧前扣带和中央旁小叶;负激活脑区有:左侧小脑脚1区,左侧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部8区,左侧小脑后叶,左侧梭状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枕下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舌回,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针刺IVD患者飞扬穴正激活脑区:右侧小脑前叶,右侧小脑后叶,小脑蚓部3区,右侧岛叶,右侧额下回,右侧缘上回,右侧颞上回,右侧丘脑,右侧豆状核;负激活脑区: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后扣带回,左侧楔前叶。针刺IVD患者太溪-飞扬组穴与飞扬穴比较,激活增高的脑区:左内侧额上回,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岛盖部额下回;激活减低的脑区:右侧缘上回,左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脑岛,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右侧小脑6区,右侧豆状壳核,右侧丘脑,左侧额中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中回,右侧中央后回。  结论  针刺IVD患者主客原络配穴(太溪-飞扬穴)的即刻效应可直接影响并调节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神经元活动,推测这是针刺太溪-飞扬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潜在中枢机制;针刺IVD患者主客原络配穴相比单穴脑激活区更广泛,更具独特优势。
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联合增强CT评估肺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基于41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孙浩, 张国建, 王雪梅
2023, 46(1): 7-1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02
[摘要](251) [HTML全文] (116) [PDF 1617KB](22)
摘要:
  目的  探讨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结合增强CT评估胸部肿块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  前瞻性招募41位患有可疑肺部病变的受试者,分别行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和增强CT影像学检查,并行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记录上述各项检查对肺部肿瘤淋巴结转移检出情况,以患者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情况作为确诊依据。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99mTc-3PRGD2显像、肺部增强CT及二者联合判断肺部恶性肿瘤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能力,分析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  99mTc-3PRGD2显像、增强CT及二者联合诊断肺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4.6%(6/11)、68.4%(13/19)、63.3%(19/30)、50.0%(6/12)、72.2%(13/18),72.3%(8/11)、47.4%(9/19)、56.7%(17/30)、44.4%(8/18)、75.0%(9/12)和81.8%(9/11)、89.5%(17/19)、86.7%(26/30)、81.8%(9/11)、89.5%(17/19)。99mTc-3PRGD2显像的诊断能力相对增强CT的特异性高,敏感度低。两种方法联合诊断胸部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预测指标均高于单独应用增强CT(χ2=6.914,P=0.009)和99mTc-3PRGD2显像(χ2=7.751,P=0.005)。Kappa检验显示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增强CT和二者联合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0.225、0.177、0.71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胸部增强CT联合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对于诊断肺部肿瘤淋巴结的转移有很高的准确性,有助于患者的手术决策。
超声影像组学对BI-RADS 4a类不规则乳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价值
米拉·也尔兰, 张海见, 胡峙珩, 冷晓玲
2023, 46(1): 12-2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03
[摘要](877) [HTML全文] (228) [PDF 2237KB](48)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影像组学对BI-RADS 4a类不规则乳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价值,并结合影像组学、超声特征及临床独立危险因素特征建立列线图,评估其在减少不必要活检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常规超声检查筛选出的BI-RADS 4a类不规则乳腺结节905例,随机分为训练队列(n=634)和验证队列(n=271),比例为7∶3。共收集851个影像组学特征,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同时利用单因素逻辑分析及多因素逻辑分析结合影像组学特征、超声特征及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通过ROC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及列线图模型对超声BI-RADS 4a类形态不规则乳腺结节的诊断效能。  结果  905例不规则乳腺结节中,恶性结节485个,良性结节420个;患者年龄22~83(50.05±11.13)岁,训练队列及验证队列的年龄、Rad-score值、肿块直径等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队列影像组学模型AUC值为0.927(95% CI:0.900~0.950),验证队列影像组学模型AUC值为0.946(95% CI:0.908~0.976),该模型训练队列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性、F1值、精确度分别为0.879、0.879、0.877、0.909、0.940,该模型验证队列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性、F1值、精确度分别为0.890、0.896、0.909、0.921、0.956;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有较好的校准度;训练队列列线图模型AUC值为0.943(95% CI:0.912~0.960),验证队列列线图模型AUC值为0.968(95% CI:0.924~0.970)。  结论  超声影像组学及列线图模型在提高BI-RADS 4a类形态不规则乳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有重要价值,对BI-RADS 4a类不规则乳腺结节有更好的预测效能,并且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脑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多模态MRI
马萧童, 张聪, 郑运松, 商佳欢, 刘耔宜, 马春玲, 袁普卫, 强昆
2023, 46(1): 21-2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04
[摘要](214) [HTML全文] (106) [PDF 2635KB](12)
摘要:
  目的  联合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技术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究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静息状态下脑灰质体积、脑神经元活动强度及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强度改变,综合分析KOA相关异常脑网络。  方法  前瞻性收集30例KOA患者(KOA组)及30例健康人(HC组)的3D高分辨率T1WI像和rs-fMRI图像,采用VBM、低频振幅、功能连接3种方法分析两组间脑灰质结构和功能数据差异。  结果  与HC组相比,KOA组双侧梭状回、右侧颞中回低频振幅值增高,右侧楔前叶、右侧内侧前额叶皮质、左侧额中回低频振幅值减低(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右侧楔前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初级视觉皮层、左侧颞中回、左侧中央后回灰质体积减小(体素水平P<0.002,团块水平P<0.05);以右侧楔前叶为种子点,与右侧颞中回的功能连接增强,与左侧前扣带回、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的功能连接降低(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  结论  KOA患者感知皮层系统及联合皮层系统阵营均存在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及灰质微结构的改变且有重叠,主要涉及视觉网络、感觉运动网络、默认状态网络、执行控制网络内及默认状态网络、执行控制网络、突显网络的部分脑区间,这可能提示KOA患者不仅处于慢性疼痛的病理状态,还伴有信息整合、注意力控制、情绪反应、情感解读等功能活动的异常。
MRI影像组学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价值
彭静, 黄志香, 厉彦新, 王山山
2023, 46(1): 28-3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05
[摘要](190) [HTML全文] (126) [PDF 1771KB](25)
摘要:
  目的  研究讨论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联合T2 Flair影像组学模型对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非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  纳入2021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过头颅MRI扫描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证实为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基于研究对象入院时和非溶栓治疗1周后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变化,分成预后好组、预后差组。采用3D Slicer软件手动勾画DWI图像及T2 Flair图像高信号的梗死部位区域,采用Radiomics插件对所勾取的影像资料进行组学特征提取,结合患者出入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行单因素分析;再通过Logistic回归曲线算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利用ROC曲线分析各种因素的预测效能,评估研究对象的预后价值。  结果  DWI、T2 Flair序列双重组合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9,测试组为0.7846。吸烟和组学积分是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非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试组AUC为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组ROC临床模型的AUC为0.6497,测试组为0.5468。训练组Nomogram模型的AUC为0.9297,测试组AU为0.8154。Nomogram模型与临床模型的差异、Nomogram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DWI、T2 Flair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溶栓治疗的预后,Nomogram模型比临床预测模型以及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更好。
PET/CT各代谢参数联合检测对中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李萌, 徐婷, 张垒, 杨吉刚
2023, 46(1): 33-3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06
[摘要](156) [HTML全文] (152) [PDF 1667KB](13)
摘要:
  目的  探究PET/CT各代谢参数联合检测对中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中老年NSCLC患者50例,患者均进行PET/CT检测及随访,记录患者总生存时间(OS)以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并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以及Cox回归分析法分析PET/CT代谢参数与其预后关系。  结果  50例患者的整体中位OS为28.25月,中位PFS为15.25月,1年、2年、3年的OS分别为80.00%、56.00%、36.00%,1年、2年、3年的PFS分别为60.00%、34.00%、18.00%。PET/CT对T、N、M分期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00%、94.00%、98.00%;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病灶最大直径、手术、最大标准摄取值、代谢肿瘤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是PFS以及OS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TV、TLG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MTV、TLG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TV、TLG是影响NSCLC患者PF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PET/CT代谢参数对于评估患者的疾病进展具有一定价值。
基于细胞骨架的分子可视化成像技术评估结直肠癌转移
张东辉, 廖清, 严萍萍, 赵亮
2023, 46(1): 37-4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07
[摘要](194) [HTML全文] (177) [PDF 2446KB](7)
摘要:
  目的  基于细胞骨架的分子可视化成像技术阐明LIM蛋白1(LIMK1)诱导结直肠转移的具体机制。  方法  构建过表达LIMK1处理组细胞SW480/HA-LIMK1及空白对照组细胞SW480/HA,鬼笔环肽染色法分子可视化成像技术检测过表达LIMK1对SW480细胞骨架蛋白的影响;沉默LIMK1、ACTN4和MYH9,鬼笔环肽染色法分子可视化成像技术检测其对细胞骨架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沉默ACTN4和MYH9对LIMK1介导的细胞迁移的影响。  结果  在SW480细胞系中,过表达LIMK1后细胞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染色明显增强,而使用siRNA沉默ACTIN4或MYH9的表达后,这种增加可以被恢复。此外,在SW480细胞系中沉默这两种蛋白,可以抑制LIMK1介导的恶性迁移运动表型(P<0.05)。  结论  LIMK1可能通过与ACTIN4或MYH9相互作用来调节细胞骨架,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NLR、PLR和LMR对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吕凤泉, 杜钦文, 李海南, 蔡林波, 邓官华
2023, 46(1): 43-4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08
[摘要](271) [HTML全文] (151) [PDF 1729KB](20)
摘要:
  目的  探讨放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118例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个炎性复合指标和临床资料与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确定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NLR、PLR及LMR的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各组生存率之间的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118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5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2.8%和50.1%。通过ROC曲线确定NLR、PLR和LMR的临界值分别为4.28、217.8和1.9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靶向治疗、NLR、PLR以及LMR均是影响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1、0.032、0.008、0.003、0.002),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LR是唯一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3)。  结论  放疗前外周血PLR升高是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基于临床-影像组学建立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评估模型
潘美宇, 蔡望洲, 陈亮, 文劲
2023, 46(1): 48-5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09
[摘要](167) [HTML全文] (91) [PDF 1456KB](8)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临床因素联合影像组学建立子宫内膜癌(EC)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评估模型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月手术前经MR影像学检查及手术后病理学检测确诊为EC的患者68例,收集患者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微卫星稳定情况将患者分为不稳定组(n=27)和稳定组(n=41)。临床模型构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临床因素进行筛选,影像组学模型构建采用3DSlicer软件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进行特征降维。绘制ROC曲线对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临床-影像联合模型进行预测效能评估,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3种模型的预测效能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错配修复蛋白MutL同源物1、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表达和肿瘤分化程度、肌层侵犯深度是EC MSI的临床危险因素。筛选6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P < 0.05)。经ROC曲线分析,临床-影像联合模型在EC MSI中具有较好的预测及评估性能(P < 0.05),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联合模型AUC分别为0.871、0.932、0.98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临床-影像联合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33、2.735,P=0.046、0.006)。  结论  应用临床因素联合MR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评估模型对EC MSI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原发性痛经患者灰质体积改变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技术
张聪, 马萧童, 樊丽华, 钟晖, 刘耔宜, 郑运松
2023, 46(1): 53-5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10
[摘要](134) [HTML全文] (77) [PDF 1688KB](9)
摘要:
  目的  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技术探究原发性痛经患者脑灰质体积改变及其与临床量表评分间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41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和41例健康对照者在月经来潮的第1~3天内进行高分辨率T1结构像扫描,并且填写痛经程度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采用SPM8软件在全脑水平比较灰质体积,观察两组灰质体积显著变化的脑区。  结果  原发性痛经患者较健康对照脑灰质体积缩小,差异脑区主要包括:左侧眶部额中回、左侧前扣带回、右侧前扣带回(P < 0.001),未发现灰质体积明显增加的脑区。痛经组和健康组在痛经程度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左侧前扣带回与痛经程度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  结论  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技术可以准确评估原发性痛经患者脑灰质微结构改变,这些灰质体积缩小的脑区主要涉及疼痛传递、处理及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其灰质体积的变化在原发性痛经疼痛的发生及持续中可能有着重要作用。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DEB-TACE治疗前后增强CT扫描获取的纹理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赵张平, 杨翠, 邹友健, 虎银宝, 岳雷, 李志春, 徐兴明, 谢英
2023, 46(1): 58-6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11
[摘要](154) [HTML全文] (113) [PDF 1700KB](9)
摘要:
  目的  研究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经载药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治疗前后增强CT纹理参数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17例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DEBTACE治疗,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周行增强CT扫描,获得纹理参数,分析增强CT纹理参数在评估DEB-TACE治疗疗效中的价值。  结果  DEB-TACE治疗后,HCC患者增强CT纹理参数偏度、熵值、平均值及峰度均较治疗前降低,能量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DEB-TACE治疗后,共86例患者预后良好,31例预后不良。不同预后患者经治疗后,偏度、熵值、平均值及峰度均较其治疗前降低,能量均较其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度、熵值、平均值及峰度均低于预后不良组,治疗前后能量均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EB-TACE治疗前纹理参数在预测HCC患者预后中的效能均较高(AUC>0.75),各参数联合应用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20,95% CI:0.870~0.970)。DEB-TACE治疗后纹理参数在预测HCC患者预后中均具有一定的效能(AUC>0.70),各参数联合应用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810,95% CI:0.731~0.888)。  结论  增强CT纹理参数在评估HCC患者DEB-TACE治疗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为临床HCC的治疗提供参考。
基于CT小肠成像预测中重度期克罗恩病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何江涛, 王苇, 赵义
2023, 46(1): 63-6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12
[摘要](249) [HTML全文] (143) [PDF 1860KB](11)
摘要:
  目的  探索中重度克罗恩病(CD)的CT小肠造影特征,构建预测中重度期CD的列线图。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CD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120)和验证组(n=60)。依据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评估CD的活动性,分为缓解、轻度期(n=94)、中重度期(n=86)。比较分析训练组和验证组不同分期CT小肠造影征象差异,并使用Rstudio4.1.2软件R包构建模型,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  结果  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CT小肠造影征象显示:肠壁厚度(OR=1.746,95% CI:1.085~2.811)、ΔV-P(ΔV-P =静脉期肠壁CT值-平扫肠壁CT值)(OR=1.148,95% CI:1.062~ 1.241)、肠壁分层强化(OR=14.183,95% CI:3.737~53.824)、肠系膜脂肪密度高(OR=5.332,95% CI:1.278~22.246)4个参数是诊断中重度度CD独立参数。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95% CI:0.925~0.979,P < 0.05)、0.955(95% CI:0.911~0.997,P < 0.05),模型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良好,决策曲线显示在一定阈值范围内患者净收益较大。  结论  肠壁厚度、ΔV-P、肠壁分层强化及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是诊断中重度期CD的独立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能够预测中重度期CD活动性。
MRI迷路水神经成像对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
张璐, 张梦诗, 刘烨, 任静, 黎庆, 盛金平
2023, 46(1): 70-7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13
[摘要](266) [HTML全文] (169) [PDF 1584KB](6)
摘要:
  目的  探究MRI迷路水神经成像诊断三叉神经痛和神经血管压迫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证实,且进行MRI迷路水神经成像检查,分析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并比较患者三叉神经池段形态学参数(三叉神经脑池段最大长度及面积、三叉神经-桥脑夹角、桥小脑角池截面)。  结果  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MRI成像检测处左侧受压80例,与临床左侧三叉神经痛分布区的相符率为90.91%,右侧受压74例,与临床右侧三叉神经痛分布区的相符率为92.50%,未见压迫14例;患侧和健侧压迫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压迫动脉为中小脑上动脉,占70.83%(119/168);患侧压迫程度较高(P < 0.05);两侧三叉神经最大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三叉神经横截面积、三叉神经桥脑夹角、桥小脑角池截面积较低(P < 0.05)。  结论  MRI迷路水神经成像能够有效诊断三叉神经痛,显示神经周围具体情况,判断三叉神经脑池段形态学改变,为临床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提供依据。
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I成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
岳艳, 刘月军, 穆玉娟
2023, 46(1): 74-7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14
[摘要](142) [HTML全文] (87) [PDF 1507KB](5)
摘要:
  目的  研究三维可变翻转角空间优化对比度完善技术质子加权成像(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I成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43例疑似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MRI成像检查,以CT三维重建表面遮盖法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率,同时绘制ROC曲线分析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成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  结果  通过金标准发现43例疑似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40例明确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阳性率为93.02%。MR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阳性36例,阳性率为83.72%;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成像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阳性39例,阳性率为90.69%;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I成像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敏感度为97.5%,特异性为100.0%;常规MRI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敏感度为90.00%,特异性为33.3%;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I诊断价值远高于MRI单独检测(P < 0.05)。  结论  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I成像可有效提高对于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影像学分析及其表观弥散系数图像对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前瞻性研究
江雅惠, 胡仲任, 周巧丽
2023, 46(1): 78-8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15
[摘要](163) [HTML全文] (129) [PDF 1618KB](8)
摘要: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影像学分析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极低危险度11例,低危险度22例,中危险度41例,高危险度46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肿瘤患者35例,恶性肿瘤患者85例。所有患者入组后均进行MRI检查,比较良性组、恶性组、不同危险度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及ADC数值之间的差异。  结果  良性组以及恶性组患者的ADC、变异度、偏度、最大值、最小值、全距、中位数、10%数值、90%数值以及均匀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以及高危险度组患者的ADC、变异度、偏度、最大值、最小值、全距、中位数、10%数值、90%数值以及均匀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性组以及恶性组的最大直径、肿瘤形态、边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危险度的患者的最大直径、肿瘤形态、边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不同严重程度以及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影像学中的最大直径、肿瘤形态、边界存在显著的差异,其ADC图像对肿瘤良恶性具有显著的鉴别诊断意义。
调强适形放疗技术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及CT表现
税明才, 叶丹丹, 温均红, 熊林
2023, 46(1): 83-8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16
[摘要](154) [HTML全文] (85) [PDF 1669KB](4)
摘要:
  目的  探究调强适形放疗(IMRT)技术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及CT表现。  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34例食管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n=68)和联合调强适形放疗组(n=68),同步放化疗组给予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联合调强适形放疗组给予IMRT技术同步化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CT表现、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1(VEGFR-1)、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糖类抗原125(CA125)]及不良反应。  结果  联合调强适形放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同步放化疗组(P < 0.05),CT可用于评估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与同步放化疗组相比,联合调强适形放疗组IgA、IgM、IgG水平较高(P < 0.05),VEGF和VEGFR-1水平较低(P < 0.05),CEA、SCC-Ag、CA125水平较低(P <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MRT技术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对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影响更小,还可下调VEGF和VEGFR-1水平,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安全性较好。
颈部增强CT在甲状腺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杜镇鸿, 邱红艳
2023, 46(1): 88-9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17
[摘要](391) [HTML全文] (373) [PDF 1496KB](17)
摘要:
  目的  分析颈部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检查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结果  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153枚,未转移533枚,中央区淋巴结转60.1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增强CT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3.61%,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9.26%;增强CT显示本组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平均短径高于未转移淋巴结(8.91±2.62 mm vs 8.02±2.51 mm),转移与未转移淋巴结短径>10 mm、明显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病灶内钙化及周围组织侵犯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低于颈侧区淋巴结,建议结合超声或MRI检查综合评估。
经阴道超声联合胎儿纤维连接蛋白预测自发性早产的临床价值
曲雪凌, 李颖, 王芬, 许银晖, 韩冰
2023, 46(1): 93-9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18
[摘要](160) [HTML全文] (93) [PDF 1478KB](10)
摘要:
  目的  分析经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宫颈前角(ACA)、宫颈长度(CL)联合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预测自发性早产(SPB)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先兆早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SPB将其分为SPB组(n=33)和足月组(n=65)。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先兆早产孕妇发生SPB的风险因素。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ACA、CL及fFN对SPB的预测效能。  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孕前BMI、胎膜早破、宫内感染、羊水过多、妊娠期糖尿病情况及ACA、CL、fFN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胎膜早破、ACA、fFN是先兆早产孕妇发生SPB的风险因素(OR>1,P < 0.05),孕前BMI、CL是先兆早产孕妇发生SPB的保护因素(OR < 1,P < 0.05)。ROC曲线显示,当ACA≥ 116.500°时,预测先兆早产孕妇发生SPB的AUC为0.630,敏感度为48.5%,特异性为69.2%。当CL≤25.000 mm时,AUC为0.667,敏感度为54.5%,特异性为73.8%。当fFN≥96.155 μg/L时,AUC为0.652,敏感度为60.6%,特异性为69.2%。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740,敏感度为72.7%,特异性为75.4%。  结论  经阴道超声测量ACA、CL及fFN水平均对预测先兆早产孕妇发生SPB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坚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血清酪氨酸3-单加氧酶/色氨酸5-单加氧酶激活蛋白eta、炎症指标的影响
郝泽普, 武晔, 王晓磊, 张伟
2023, 46(1): 98-10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19
[摘要](192) [HTML全文] (82) [PDF 1561KB](5)
摘要:
  目的  探讨坚骨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血清酪氨酸3-单加氧酶/色氨酸5-单加氧酶激活蛋白eta(YWHAΗ)、炎症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98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9)与观察组(n=49),对照组口服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坚骨胶囊。6月后比较两组骨密度、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及血清YWHAH、骨钙素、碱性磷酸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  结果  治疗后,两组腰椎、股骨颈骨密度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静息及活动视觉模拟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血清YWHAH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及对照组(P < 0.05);两组血清骨钙素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阿仑膦酸钠的基础上联合坚骨胶囊可有效提升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缓解疼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YWHAΗ水平、改善骨代谢指标、减轻炎症反应相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半暗带CT灌注成像参数的预测价值
曾国利, 朱木林, 陈晓飞, 李金容, 赵国泉
2023, 46(1): 103-10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20
[摘要](186) [HTML全文] (119) [PDF 1517KB](7)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治疗后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及其对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我院90例AIS患者临床资料为样本开展回顾性研究,均于随访3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根据结果分组,以mRS≤2分为预后良好组(n=31),>2分为预后不良组(n=59),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半暗带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并以健侧为对照计算各参数相对值rCBF、rCBV、rMTT和rTTP,分析各参数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组AIS患者半暗带CBF、CBV、rCBF和rCBV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MTT和TTP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两组rMTT和rTTP比较未见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CBF、CBV、MTT和TTP预测AIS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1、0.662和0.698,4项参数联合预测的AUC为0.817,敏感度为93.55%,特异性为64.41%;rCBF和rCBV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24和0.798,两项参数联合预测的AUC为0.812,敏感度为96.77%,特异性为57.63%。  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对AIS患者半暗带血流灌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检测溶栓治疗后CBF、CBV、MTT和TTP等参数及其与健侧镜像区脑组织相对值可为早期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右上中切牙全瓷冠牙体预备的轴面聚合度测量与倒凹分析
乔佳, 王思聪, 赵晨, 郑遥, 余日月
2023, 46(1): 108-11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21
[摘要](213) [HTML全文] (164) [PDF 1867KB](12)
摘要:
  目的  对全瓷冠牙体预备后的预备体进行多平面聚合度测量及倒凹分析,针对性指导住院医师牙体预备操作,从而提高固定修复操作技能。  方法  由2019~202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参加规范化培训的13位住院医师按照全瓷冠的要求在仿头模标准牙颌模型上对2~3颗右上中切牙进行牙体预备,最终收集符合流程的37颗预备体。首先,分别以目测法及数码成像法判断预备体4个不同平面(近中-远中面、唇-舌面、近中唇-远中舌面和远中唇-近中舌面)轴面聚合度及倒凹;再根据数码成像法的倒凹判断结果,将预备体分为倒凹组和非倒凹组;最后分析倒凹的存在是否与预备体高度、宽度、厚度减少量和肩台宽度有相关性。  结果  倒凹观察分析发现目测法与数码成像法判断有差异;数码成像法对轴面聚合度测量数据显示4个不同平面预备体的倒凹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88,P < 0.05),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进行比较,唇-舌面的倒凹率高于其他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倒凹组与非倒凹组在近中-远中面的高度及宽度减少量、唇-舌面厚度减少量,近中、远中、唇侧、舌侧肩台宽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研究对住院医师预备体4个不同平面的轴面聚合度进行测量,发现了预备体轴面存在倒凹的现象,使用数码成像法相比目测法可以更准确的判断倒凹和聚合度。此法可以针对性帮助住院医师提高轴面牙体预备过程的操作水平,提升固定修复操作技能。
血清肌酸激酶、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联合MRI评估胎盘植入的价值
朱菊辉, 邓敏
2023, 46(1): 115-11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22
[摘要](152) [HTML全文] (108) [PDF 1561KB](9)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肌酸激酶(CK)、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联合MRI征象检查评估胎盘植入的价值。  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108例可疑胎盘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产后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胎盘植入组(n=30)及非胎盘植入组(n=78)。检测所有孕妇产前血清CK和sFlt-1水平,并进行MRI检查。比较两组血清CK、sFlt-1水平,MRI检查异常征象(胎盘内暗带、胎盘内血管、子宫膨大、子宫边界中断)发生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CK、sFlt-1水平与胎盘植入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胎盘内暗带、胎盘内血管、子宫膨大、子宫边界中断与胎盘植入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CK、sFlt-1水平联合MRI检查评估胎盘植入的临床价值。  结果  胎盘植入组的血清CK水平高于非胎盘植入组,sFlt-1水平低于非胎盘植入组(P < 0.05);胎盘植入组MRI检查出现胎盘内暗带、胎盘内血管、子宫膨大、子宫边界中断的发生率高于非胎盘植入组(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K水平、胎盘内暗带、胎盘内血管、子宫膨大、子宫边界中断与胎盘植入与胎盘植入呈正相关关系(r=0.503、0.511、0.416、0.422、0.436,P < 0.05),血清sFlt-1水平与胎盘植入呈负相关关系(r=-0.486,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K、sFlt-1水平联合MRI检查评估胎盘植入的曲线下面积为0.945,敏感度为90.0%,特异性为93.6%,明显优于各指标单独评估。  结论  血清CK、sFlt-1水平及胎盘内暗带、胎盘内血管、子宫膨大、子宫边界中断等MRI征象均与胎盘植入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CK、sFlt-1水平联合MRI检查对胎盘植入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大鼠肝脾硬度评估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的比较
陈永健, 李靖云, 吕国荣
2023, 46(1): 120-12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23
[摘要](100) [HTML全文] (140) [PDF 2016KB](7)
摘要:
  目的  分析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检测脾、肝脏硬度评估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的价值。  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门脉高压组(PH组,n=25)和正常组(n=25)。PH组采用CCl4诱导法,正常组仅注射玉米油,于12周采用2D-SWE检测大鼠脾、肝脏硬度,运用门静脉主干直接穿刺法测量门静脉压力(PVP),观察脾、肝脏病理改变。分析脾硬度(SS)、肝脏硬度(LS)与PVP相关性,以PVP为金标准求得ROC曲线下面积。  结果  SS、LS与PVP均呈正相关关系,SS与PVP的相关性(r=0.797,P < 0.001)强于LS与PVP(r=0.505,P < 0.001)。以PVP≥10 mmHg作为金标准,2D-SWE检测SS、L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和0.673,SS优于LS(P < 0.05)。  结论  2D-SWE测量SS评估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诊断效能优于LS。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Ki-67、p53表达的关系
吴志涛, 上官伦, 徐冰洁
2023, 46(1): 124-12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24
[摘要](144) [HTML全文] (179) [PDF 1645KB](13)
摘要: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PLC)CT征象与Ki-67、p53表达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108例P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CT征象,并检测PLC组织中Ki-67、p53的表达水平,分析PLC患者的病理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以及CT征象与Ki-67和p53表达的关系。  结果  PLC组织中,Ki-67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4%(75/108)、51.85%(56/108);CT主要表现为瘤体直径≥3.0 cm、分叶征、棘状突起征、毛刺征、磨玻璃征、增强值≥20 Hu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而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洞征、空泡征、钙化征相对较少;腺癌的Ki-67阳性表达率低于鳞癌(P < 0.05),腺癌和鳞癌的p53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LC的分化程度越低,Ki-67和p53阳性表达率越高(P < 0.05);瘤体直径≥3.0 cm、有分叶征、棘状突起征、毛刺征、增强值≥20 Hu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PLC,Ki-67阳性表达率较高,且有磨玻璃征和空泡征的PLC,Ki-67阳性表达率较低(P < 0.05);瘤体直径≥3.0 cm、有毛刺征、棘状突起征、分叶征、增强值≥20 Hu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PLC,p53阳性表达率较高(P < 0.05)。  结论  PLC患者Ki-67、p53的表达与CT征象密切相关。
多层螺旋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马娜, 李义兴, 徐一文, 侯波
2023, 46(1): 129-13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25
[摘要](164) [HTML全文] (124) [PDF 1424KB](8)
摘要: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的差异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6月进行诊断并治疗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G1级患者25例,G2级患者23例,G3级患者22例,富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29例,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肿瘤分级、肿瘤血供的MSCT指标以及MR指标之间的差异,研究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的诊断意义。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期以及门脉期的CT绝对强化值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期高信号、门脉期高信号低于对照组(P < 0.05);不同分级、不同血液供应患者的MSCT动脉期以及门脉期的CT绝对强化值、边缘、形状、囊变坏死、主胰管扩张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分级、不同血液供应患者的MRI动脉期高信号、门脉期高信号、边缘、形状、囊变坏死、主胰管扩张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SCT、MRI联合诊断的特异性高于单独检测(P < 0.05)。  结论  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胎儿的心功能
杨丹, 李慧, 任丽, 杨甜
2023, 46(1): 135-13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26
[摘要](182) [HTML全文] (101) [PDF 1311KB](4)
摘要:
  目的  探究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胎儿心功能。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妊娠期甲亢患者作为研究组(n=63),另选同期进行产前健康检查的孕妇作为对照组(n=55)。使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两组患者胎儿的心功能进行检测,比较舒张末期的右心室面积(LVDA)、右心室周长(RVDC)、左心室周长(LVDC)及收缩末期的右心室面积(RVSA)、左心室面积(LVSA)、右心室周长(RVSC)、左心室周长(LVSC);比较胎儿三尖瓣流速(TV)、二尖瓣流速(MV)、左右心室舒张早期与晚期血流速度(E峰值流速、A峰值流速)及其比值(E/A)、左心室收缩分数1(LVSF1)左心室收缩分数2(LVSF2)、右心室收缩分数1(RVSF1)、右心室收缩分数2(RVSF1),比较胎儿心脏结构异常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胎儿收缩末期的LVSA、RVSA、RVSC、LVSC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舒张末期的LVDA、RVDA、RVDC、LVDC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患者胎儿舒张期的心功能指标MVA、MVE、MV-E/A、TVA、TVE、TV-E/A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收缩末期的心功能指标LVSF1、RVSF1、LVSF2、RVSF2也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患者胎儿出现9例(14.29%)心脏结构异常,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胎儿心功能异常,心脏结构也可能存在异常,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在早期对胎儿的心功能及结构进行准确监测。
个性化扫描与常规扫描对≤1 cm肺小结节的CT成像价值比较
张海涛, 陈秀琴, 柏劲松, 舒圣婕, 张驰, 李宗阳, 韩秦刚, 朱倩, 黄景怡
2023, 46(1): 139-14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27
[摘要](173) [HTML全文] (118) [PDF 1830KB](10)
摘要:
  目的  比较个性化和常规两种扫描方案对≤1 cm肺小结节的CT成像效果,探索最佳扫描方案。  方法  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行肺小结节CT成像的患者,按随机对照表以平衡对照法随机分为个性化组(n=67)和常规组(n=70),个性化组进行严格的过度吸气训练、个性化体位、个性化扫描方向制定,获得的图像与常规扫描组进行图像质量比较。  结果  个性化组的CT平扫、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图像质量均优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4,P=0.017;χ2= 6.625,P=0.036;χ2=7.139,P=0.028);两组组内CT平扫、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图像质量比较,常规组组内CT平扫和肺静脉期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8,P=0.010),常规组其余各期、个性化组组内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个性化扫描方案成像质量稳定,能提高≤1cm肺小结节CT成像的图像质量。
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钆塞酸增强MRI的肝功能成像评分的验证:Child-Pugh评分与肝功能成像评分的关系
张芃芃, 肖安岭, 王海涛
2023, 46(1): 144-14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28
[摘要](165) [HTML全文] (138) [PDF 1631KB](7)
摘要:
  目的  分析功能性肝脏成像评分(FLIS)在钆塞酸增强MRI中对肝功能的预测作用。  方法  将本院2019年10月~2022年2月收治的134例患者经钆塞酸增强MRI诊断为肝硬化或慢性肝病(CL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估FLIS肝胆期图像的3个参数:肝实质增强、胆汁排泄和门静脉信号强度,将其分为CLD(n=11)、Child-Pugh(CP)A级(n=87)、CP B级(n=22)、CP C级(n= 14)。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评估CP评分与FLIS及其各成分之间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FLIS的临界值,以区分不同CP类别。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患者特征、血清标志物、FLIS和肝功能失代偿之间的关系。  结果  FLIS及3个参数与CP评分呈强至极强相关性(r=-0.68、-0.60、-0.82、-0.80,P < 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LIS≥5是预测CP A类或CLD的最佳临界值(敏感度为83.7%,特异性为94.4%,曲线下面积为0.93)。FLIS < 5与CP A患者首次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独立相关(风险比为50.0,95% CI:6.2~400.4)。  结论  FLIS与肝功能有较强的相关性,可对CP分级进行分级。FLIS可以帮助预测首次失代偿的发展。
胆囊结石患者微创保胆取石术前超声诊断效能及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邓杰文, 唐卫东, 杨秀林, 姜超, 许承
2023, 46(1): 149-15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29
[摘要](171) [HTML全文] (62) [PDF 1621KB](7)
摘要:
  目的  分析胆囊结石患者微创保胆取石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效能及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拟行微创保胆取石术的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CDFI检查,观察胆囊结石患者CDFI表现,并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评价其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ROC曲线评估CDFI诊断胆囊结石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术后随访2年,统计胆囊结石复发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结果  术前,胆囊内结石表现为不规则形、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影;胆囊保肝取石术后,大小约4.9 cm×1.8 cm,壁增厚,约1.3 cm,内壁见点状强回声附着,后方伴彗星尾,腔内透声好,胆囊未见明显积液;90例患者中,金标准诊断显示阳性81例,阴性9例,CDFI诊断显示阳性74例,阴性16例,其诊断结果与手术一致性较好(Kappa值=0.524);ROC曲线显示,CDFI诊断胆囊结石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敏感度为90.12%,特异性为77.78%;术后随访2年,有12例患者复发,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石症家族史、胆囊壁厚度、结石数量均是影响胆囊结石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P < 0.05)。  结论  CDFI对胆囊结石患者微创保胆取石术前诊断具有较好的效能,胆石症家族史、胆囊壁厚度、结石数量均是胆囊结石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低张水充盈多层螺旋CT诊断胃癌TNM分期的价值
景斐华, 吕晓波, 樊鹏飞, 文华波, 贺强峰, 张晓阳, 贾秋云
2023, 46(1): 154-15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30
[摘要](159) [HTML全文] (59) [PDF 1798KB](9)
摘要:
  目的  探究低张水充盈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TNM分期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116例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58例/组。对照组进行常规MSCT检查,观察组进行低张水充盈MSCT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两组诊断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  结果  两组病理检验TNM分期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胃癌患者T1~T4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00%、70.59%、70.59%和50.00%,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0.69%,观察组分别为100%、84.62%、90.48%和80.00%,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7.93%;对照组对胃癌患者N0~N2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4.00%、73.91%和60.00%,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5.86%,观察组分别为90.00%、90.00%和87.50%,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9.66%;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胃癌患者M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2.93%、87.93%;观察组T、N分期的诊断准确性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M分期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张水充盈MSCT诊断胃癌TN分期准确性高于常规MSCT检查,两种方法诊断胃癌M分期效果相近。
256排螺旋CT联合血清CEA、CYFRA21-1、ProGRP在诊断原发性肺癌中的应用
张子静, 李亚辉, 刘红豆
2023, 46(1): 159-16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31
[摘要](181) [HTML全文] (138) [PDF 1596KB](5)
摘要:
  目的  探究256排螺旋CT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在诊断原发性肺癌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18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已接受256排MSCT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ProGRP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及血清学检查结果,并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判定各项指标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正确率。  结果  病理组织学检查:18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中腺癌91例,鳞癌61例,小细胞癌29例。CT影像学特征:腺癌以周围型为主,多见磨玻璃影、血管集束征、分叶状、毛刺样改变、强化不均匀、胸膜凹陷;鳞癌、小细胞癌均以中央型为主,鳞癌多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分叶状、强化均匀,小细胞癌多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强化均匀,鳞癌分叶状征象占比多于小细胞癌(P < 0.05),小细胞癌强化均匀占比多于鳞癌(P < 0.05);各类型肺癌均伴有少量钙化;腺癌者、鳞癌者CEA、CYFRA21-1水平均高于小细胞癌者,ProGRP水平均显著低于小细胞癌者,腺癌者CEA水平高于鳞癌者,腺癌者MSCT、CEA检测阳性率高于CYFRA21-1、ProGRP,鳞癌者MSCT、CYFRA21-1检测阳性率高于CEA、ProGRP,小细胞癌者MSCT、ProGRP检测阳性率高于CEA、CYFRA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项联合检测对腺癌、鳞癌、小细胞癌3类的检测阳性率均提高。  结论  256排MSCT诊断原发性肺癌可清晰显示病变CT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ProGRP均可较好诊断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肺癌,且四项联合诊断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基于MRI的瘤周影像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吴佩琪, 刘于宝, 陈祉妍, 蔡海桃, 毛小明
2023, 46(1): 164-16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32
[摘要](215) [HTML全文] (182) [PDF 1254KB](36)
摘要:
影像组学可定量挖掘和分析医学图像的深层次信息,目前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忽视了瘤周影像组学特征,而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可能蕴含肿瘤微环境相关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将MRI瘤周影像组学特征纳入到肿瘤研究中,在肿瘤的鉴别诊断、分子分型、转移预测、疗效评估、复发和预后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基于MRI的瘤周影像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重型抑郁症患者脑网络性别差异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张乾营, 康丽君, 刘忠纯
2023, 46(1): 170-17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33
[摘要](171) [HTML全文] (143) [PDF 1245KB](18)
摘要:
重型抑郁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证实。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脑网络分析方法已经在重型抑郁症性别差异的临床医学研究中被普遍用于疾病的神经机制和诊疗研究,已有许多临床研究成果能为临床疾病的病理探究和辅助诊断提供更好的依据。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几种最常用脑网络研究方法,综合论述了基于磁共振成像在重型抑郁症性别差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阿尔茨海默病的PET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叶茜, 马晓芬
2023, 46(1): 175-18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34
[摘要](254) [HTML全文] (363) [PDF 1343KB](62)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原因,发病隐匿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目前,基于生物标志物的AT(N)诊断框架使AD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广泛推进,分子影像学展现出巨大潜力,是未来医学影像发展的趋势。PET显像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活体内AD的病理过程进行定位和定量,是诊断AD重要的影像学手段,针对AD葡萄糖代谢和病理机制的多种示踪剂的研发有助于更好地研究AD的发病本质。本综述将对以淀粉样蛋白、Tau蛋白、葡萄糖、神经炎症、突触密度、神经递质为靶标的PET显像在AD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阐述。
18F-FDG及18F-NaF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高飞, 欧阳雪晖, 王慧杰
2023, 46(1): 181-18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35
[摘要](179) [HTML全文] (155) [PDF 1345KB](20)
摘要:
卒中和脑内其他血栓栓塞事件通常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中有炎症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加脆弱,会增加临床症状出现的几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炎症、细胞凋亡、坏死和钙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不仅可以检测而且可以量化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在PET检查的基础上,18F-FDG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显示炎症过程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其是一种公认的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工具。同时,血管钙化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阶段发挥重要作用,18F-NaF通过化学吸附沉积在羟基磷灰石上,据此可推断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是否存在羟基磷灰石,进一步细化炎症过程中钙化的形成过程。本文基于18F-FDG和18F-NaF在PET/CT和PET/MRI上的不同的成像原理,阐述两种显像剂对与颈动脉斑块的最新进展情况。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