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3年  第46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无定形钙化良恶性判断的影响因素
王慧, 王思奇, 娄鉴娟, 邹启桂, 王守巨
2023, 46(3): 381-38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01
[摘要](188) [HTML全文] (76) [PDF 2042KB](16)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可疑无定形钙化诊断正确性的因素,并通过定量分析评估各影响因素的诊断性能。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1日~2021年6月1日进行乳腺X线检查的118例患者(120个病灶),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6.7±9.7岁,中位年龄46岁。由2位工作10年以上从事乳腺影像诊断的医师对所有病例进行双盲诊断,入组病例依照2013年第5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作为诊断标准进行描述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通过诊断试验评价指标及ROC曲线分析确定各种影响因素对可疑无定形钙化良恶性结果判断的诊断性能。  结果  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对可疑无定形钙化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71.4%、71.4%、100%,曲线下面积为0.857(95% CI:0.782~0.914)。DCE-MRI检出了所有的恶性病变,点状强化病例在DCE-MRI显示的3种强化类型中诊断特异性最高,为94.4%,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72(95% CI:0.785~1.000,P < 0.05)。在全体入组病例中,可疑无定形钙化恶性率为41.7%;而在无伴随征象的纯钙化组中,可疑无定形钙化的恶性率则降为24%。在钙化分布类型中,集群及区域分布的可疑无定形钙化恶性率在BI-RADS 4B等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5(95% CI:0.798~0.955)、0.815(95%CI:0.650~0.924),区域分布病例的恶性率最低为25%,在其中的纯钙化组中,恶性率则降至8%。  结论  乳腺DCE-MRI具有高敏感度,检测出所有的恶性病灶,其中点状强化病灶诊断特异性最高。在影响可疑无定形钙化诊断的诸多因素中,纯钙化组比有伴随征象组诊断特异性明显提高,对可疑无定形钙化良恶性的判断有很大的价值。钙化分布中,区域分布的纯钙化组恶性率最低,可以选择定期临床随访,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活检或手术。
动脉瘤性颅内出血的自动检测和血肿分割方法
周海柱, 张东, 胡平, 祝新根
2023, 46(3): 389-39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02
[摘要](146) [HTML全文] (115) [PDF 2051KB](24)
摘要:
  目的  提出一种端到端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多类型血肿全自动分割方法。  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644例CT影像数据,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首先通过区域生长的方式获取脑组织区域,然后利用深度学习对出血区域进行多类型血肿分割。  结果  测试集上的结果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和颅内出血的Dice系数分别为62.13%、68.64%、50.08%、71.10%。  结论  本文提出的分割网络可以有效地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完成多类型血肿分割,配合脑组织提取算法可以在未处理的临床数据上自动完成端到端的处理流程。该方法有效提升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的诊治效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及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对乳腺囊实性肿块的诊断价值
徐美红, 文婵娟, 曾辉, 潘德润, 曾兆东, 陈卫国
2023, 46(3): 398-40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03
[摘要](135) [HTML全文] (71) [PDF 2191KB](15)
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囊实性肿块声像图及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图像特征,探讨超声(US)及DBT及二者联合对乳腺囊实性肿块良恶性判别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囊实性肿块251例患者共257个肿块。根据超声声像图特征将肿块分为4型,计算各型阳性预测值。分析声像图特征、DBT图像特征与恶性的相关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US、DBT及US+DBT的诊断效能。  结果  乳腺囊实性肿块恶性率为30.4%。Ⅰ~Ⅳ型囊实性肿块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22.2%、19.3%和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年龄及US特征中的肿块大小、分型、形态、生长方式、边缘、钙化、肿块内血流、异常腋窝淋巴结以及DBT特征中的肿块大小、形态、边缘、密度、钙化、小梁结构、腺体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S、DBT、US+DBT的AUC值分别为0.806、0.880、0.903。US与DBT、US+DBT的AUC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S+DBT与DBT的AUC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DBT对乳腺囊实性肿块良恶性判别的诊断效能优于US,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增加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全脑加或不加同期推量放疗对大于3个脑转移瘤的疗效
周略, 李子煌, 樊娟, 龚龙, 盛阳, 杨红丽, 李先明, 唐娜
2023, 46(3): 407-41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04
[摘要](104) [HTML全文] (44) [PDF 1436KB](7)
摘要:
  目的  对比全脑放疗(WBRT)与全脑加局部同期推量放疗(WBRT+SIB)在大于3个脑转移病灶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  方法  对2011年7月~2020年7月就诊于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的118例脑转移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放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WBRT组(n=62)和WBRT+SIB组(n=56)。分别观察两组的生存率和毒副反应。  结果  WBRT+SIB组与WBRT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7月和7.8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32%和13%(P=0.02);RPA 1分者WBRT+SIB和WBRT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6月和10.5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51%和28%(P=0.01);RPA 2分者WBRT+SIB和WBRT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3月和6.8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18%和11%(P=0.39)。两组各项早期及晚期毒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大于3个脑转移瘤的患者,WBRT+SIB生存率优于WBRT,副作用无差异。
全瘤及瘤周感兴趣体积双区域T1 mapping定量参数结合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评估价值
蔡志平, 刘子蔚, 陈伊凡, 刘伟, 关星群, 陈新杰, 李晓虹, 胡秋根
2023, 46(3): 413-42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05
[摘要](67) [HTML全文] (74) [PDF 2508KB](5)
摘要:
  目的  探讨全瘤及瘤周感兴趣体积(VOI)双区域T1 mapping定量参数结合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评估价值。  方法  对我院2019年1月~2022年9月术后病理诊断为单发性肝细胞癌的7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MVI表达状态分为MVI阳性组(n=23)、MVI阴性组(n=49)。术前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 mapping扫描,得到平扫(Pre)、肝胆期(HBP)两期的T1 mapping图像。利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出全瘤(tumor)、瘤周(peritumor)、全瘤+瘤周的VOI并得到VOItumor、VOIperitumor 1 cm、VOIperitumor 2 cm、VOItumor+1 cm、VOItumor+2 cm,测量出各个VOI的定量参数—T1弛豫时间(T1rt)和T1弛豫时间减低率(rrT1rt),比较MVI阳性组及阴性组间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和净重分类指数(NRI)分析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  两组间T1rt-Pre-VOItumor、T1rt-Pre-VOI peritumor 1 cm、T1rt-Pre-VOItumor+1 cm、T1rt-Pre-VOItumor+2 cm、T1rt-HBP-VOItumor、T1rt-HBP-VOItumor+ 1 cm、T1rt-HBP-VOItumor+ 2 cm、rrT1rt-VOItumor+ 2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AUC值为0.720、0.689、0.748、0.730、0.727、0.726、0.717、0.639。多期参数T1rt-Pre-HBP-VOItumor、T1rt-Pre-HBP-VOItumor+1 cm、T1rt-Pre-HBP-VOItumor+2 cm的AUC值为0.740、0.756、0.743,其中T1rt-Pre-HBP-VOItumor+1 cm的诊断效能最高。NRI分析得出T1rt-Pre-VOItumor+1 cm、T1rt-HBP-VOItumor+1 cm与T1rt-Pre-VOItumor+2 cm、T1rt-HBP-VOItumor+2 cm比较均具有正向改善,NRI值为0.6158、0.4011。T1rt-Pre-HBP-VOItumor+1 cm分别与T1rt-Pre-VOItumor+1 cm、T1rt-HBP-VOItumor+1 cm比较均具有正向改善,NRI值分别为0.0692、0.5643。  结论  平扫、肝胆期的全瘤T1弛豫时间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且结合瘤周1 cm的T1弛豫时间诊断效能高于结合瘤周2 cm。多期T1弛豫时间的诊断效能高于单期,T1rt-Pre-HBP-VOItumor+1 cm诊断效能最高。
基于差异化网络分析的CT平扫期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及解释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核分级
漆安琪, 张海捷, 殷夫, 杨丽洋, 崔维维, 杨姗姗, 文戈
2023, 46(3): 421-43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06
[摘要](113) [HTML全文] (59) [PDF 2862KB](5)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差异化网络分析特征选择的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肾透明细胞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会(WHO/ISUP)核分级的可行性,以及探讨模型特征的可解释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图像以及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训练集105例,测试集70例。使用ITK-SNAP和PyRadiomics软件平台对肿瘤的图像进行分割和特征提取。在训练集中,通过差异化网络分析进行特征选择,并构建不同期相的WHO/ISUP核分级预测模型。选择性能最佳的期相模型,并与其他机器学习模型和临床模型比较检验其性能。通过K-M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以及风险评分,对最佳期相模型中的特征进行重要性评估,以验证其可解释性。  结果  平扫期模型的预测效能最好,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均为0.76,优于其他机器学习模型以及临床模型(P < 0.05)。K-M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以及风险评分分析结果均显示平扫期模型中的影像组学特征可预测无进展生存期。  结论  基于差异化网络分析特征选择构建的平扫期模型不仅可以有效预测肾透明细胞癌的WHO/ISUP核分级,同时该模型的特征也能很好的预测无进展生存期,有较强的可解释性。
18F-NaF摄取阳性与颈动脉斑块纤维帽破裂之间的相关性
刘昭言, 欧阳雪晖, 高飞, 程齐
2023, 46(3): 431-43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07
[摘要](80) [HTML全文] (42) [PDF 1470KB](3)
摘要:
  目的  探究斑块的18F-NaF摄取与斑块的纤维帽破裂(FCR)间的相关性,以及18F-NaF摄取阳性与FCR是否存在相关性。  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在1年内收治的确诊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的患者共31例,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HR-VWI)并用MR-VPD软件对斑块FCR情况进行分析,并于检查后1周内行18F-NaF PET/CT检查。根据18F-NaF在颈动脉的摄取程度,将患者分为18F-NaF摄取阳性组和18F-NaF摄取阴性组,分析组间斑块FCR的差异。  结果  31例患者中,双侧颈动脉分叉处均有斑块的患者为23例,其余8例为单侧颈动脉斑块,共收集54枚斑块。在54条动脉粥样硬化的颈动脉中,18F-NaF显影阳性的颈动脉为33条,18F-NaF显影阴性的颈动脉为21条,颈动脉显像阳性率为61.11%,阴性率为38.89%。18F-NaF阳性组存在FCR的斑块数量占比为58%,18F-NaF阴性组存在斑块FCR占比为19%,两组间斑块FCR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F-NaF摄取阳性的斑块FCR的占比较18F-NaF摄取阴性的斑块更多(t=2.034,P=0.045)。  结论  18F-NaF摄取阳性的斑块较18F-NaF摄取阴性的斑块FCR几率更大,18F-NaF摄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斑块FCR情况,进而评估斑块易损性。
CT混合征、岛征结合NPR对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
黄鹏, 毛洋奇, 薛帅帅, 陈伟新, 龙浩
2023, 46(3): 436-44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08
[摘要](112) [HTML全文] (53) [PDF 1544KB](7)
摘要:
  目的  分析CT混合征、岛征结合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比值(NPR)对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sBGICH)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及神经外科2020年2月~2022年11月收治的200例sBGICH患者的资料。根据其发病24 h内出血是否血肿增大,将患者分为出血血肿增大组(n=43)和出血无血肿增大组(n=157)。比较两组的CT混合征、岛征、卫星征、漩涡征、黑洞征、NPR和预后评分。  结果  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CT漩涡征、破入脑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血血肿增大组的CT混合征、岛征、卫星征、黑洞征和NPR均高于出血无血肿增大组,预后评分低于出血无血肿增大组(P <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CT混合征、岛征、卫星征、黑洞征、NPR > 5均是sBGICH发病24 h内出血血肿增大的危险因素(P < 0.05)。以sBGICH发病24 h内是否出血血肿增大进行分组,绘制ROC曲线,CT混合征、岛征、卫星征、黑洞征、NPR联合诊断预测的AUC为0.873,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2.30%、91.50%。  结论  CT混合征、岛征等结合NPR对sBGICH血肿增大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MR T1WI影像组学对结核性脊柱炎与布鲁菌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何雄, 陈艳丽, 帕哈提·吐逊江, 夏雨薇, 刘文亚, 郭辉
2023, 46(3): 442-44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09
[摘要](99) [HTML全文] (109) [PDF 1632KB](10)
摘要:
  目的  探讨MR T1W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在结核性脊柱炎(TS)与布鲁菌性脊柱炎(BS)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的77例TS患者与34例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0.8:0.2的比例将病例分为训练集(n=88)和验证集(n=23)。首先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生对MR T1WI勾画感兴趣区域并提取MR T1WI影像组学特征,然后采用方差选择法、单变量特征选择法、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对组学特征信息进行选择和降维处理,挑选8项最具有特征的值。应用极限梯度增强法、Logistic回归法、支持向量机法、K邻近法4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MR T1WI影像组学在辨别确诊TS与BS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判模型的确诊效能。  结果  极限梯度增强模型的AUC为0.80(95% CI:0.59~1.00),准确度为0.83;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为0.85(95% CI:0.65~1.00),准确度为0.78;支持向量机模型的AUC为0.79(95% CI:0.62~0.97),准确度为0.78;K邻近法模型的AUC为0.75(95% CI:0.53~0.98),准确度为0.83。验证集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确诊效能最高。  结论  MR T1W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在鉴别TS与BS的诊断效能较高,Logistic回归模型表现出更优的诊断效能。
基于U-net3+的宫颈癌后装治疗中靶区和危及器官位置的预测
李霞, 杨磊, 杨日赠, 吴德华
2023, 46(3): 448-45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10
[摘要](100) [HTML全文] (108) [PDF 1889KB](19)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宫颈癌后装治疗中高危靶区和危及器官位置预测方法。  方法  构建基于U-net3+的端到端自动分割框架,对两个中心213例已进行后装高剂量率治疗的宫颈癌患者进行勾画,并按照7:2: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勾画的内容包括高危临床靶区、膀胱、直肠和小肠,分别用豪斯多夫距离及戴斯相似系数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  膀胱自动勾画的戴斯相似系数为0.953,直肠、小肠分别为0.885、0.857,危及器官的平均值是0.898,豪斯多夫距离平均为5.4 mm;高危临床靶区戴斯相似系数是0.869,豪斯多夫距离为8.1 mm。  结论  基于U-net3+的宫颈癌后装治疗中靶区和危及器官位置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同时训练耗费时间少,有望在临床进行应用推广。
肺癌Ki-67表达与CT影像征象及定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张旭阳, 任占丽, 于楠, 张喜荣, 贾永军, 贺太平
2023, 46(3): 453-45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11
[摘要](99) [HTML全文] (91) [PDF 1629KB](8)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癌CT征象及定量参数与Ki-67抗原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3例行CT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能谱CT进行常规平扫,肿瘤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抗原表达水平,观察肺癌CT影像征象。采用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对原发肺癌进行勾勒、分割,记算CT定量参数。分析Ki-67表达水平与CT征象及定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CT影像征象及定量参数对Ki-67表达水平的预测效能。  结果  Ki-67表达水平与性别及病理类型相关(P < 0.05),男性、肺鳞癌Ki-67表达指数更高;Ki-67表达水平与CT各影像征象无相关性(P > 0.05);肿瘤血管体积在Ki-67不同表达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pearman非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管体积与Ki-6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224,P=0.03),ROC曲线下面积在低中水平、低高水平、中高水平间分别为0.726、0.759、0.569。  结论  CT定量参数(血管体积)可用于评估肺癌Ki-67表达水平,且与Ki-6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临床评估肺癌患者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骨破坏中的诊断价值
梁翔玥, 罗安强, 赵跃群, 李俊红, 韦智晓
2023, 46(3): 458-46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12
[摘要](114) [HTML全文] (84) [PDF 1898KB](3)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7月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显像并且确诊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的25例患者,总结NTM感染骨破坏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等,并比较两种显像方法的诊断效能。  结果  全身骨显像诊断NTM感染骨破坏的敏感度为94.7%,特异性为100%,诊断符合率为96%;SPECT/CT显像诊断NTM感染骨破坏的敏感度、特异性、诊断符合率均为100%;二者对NTM感染骨破坏的诊断符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变主要分布于肋骨、四肢长骨、脊柱等部位,在全身骨显像上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影,SPECT/CT可见以溶骨性改变为主。  结论  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以监测到全身多个部位的病变,较好地显示NTM感染骨破坏的代谢情况及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MRI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可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张健楠, 杨全新, 张妍妍, 张博, 黄玮
2023, 46(3): 464-46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13
[摘要](90) [HTML全文] (55) [PDF 1623KB](9)
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癌MRI动态增强(DCE)与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特点及联合诊断的效能。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23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恶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252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或病理穿刺活检确诊。统计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DCE-MRI、DWI的影像学特点,统计DCE-MRI、DWI单独及联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诊断  结果  ,采用ROC曲线分析DCE-MRI、DWI单独及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病灶形状为分叶状、不规则形(43.04%、45.65%),边缘毛刺(48.70%),内部不均匀强化、簇集状强化、分支强化(20.87%、38.70%、36.09%),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Ⅲ型(43.04%)患者占比高于良性组(33.33%、15.48%、12.70%、8.33%、14.29%、19.05%、3.57%,P < 0.05)。DCE-MRI、DWI单独及联合诊断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分别187例、215例、239例和166例、193例、218例,检出率分别为74.21%、85.32%、94.84%和72.17%、83.91%、94.78%,DWI单独及DCE-MRI、DWI联合诊断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检出率高于DCE-MRI单独诊断,DCE-MRI、DWI联合诊断高于DWI单独诊断(P < 0.05)。DWI单独及DCE-MRI、DWI联合诊断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敏感度(83.91%、94.78%)、特异性(85.32%、94.84%)、曲线下面积(0.846、0.948)均高于DCE-MRI单独诊断(72.17%、74.21%、0.732),DCE-MRI、DWI联合诊断高于DWI单独诊断(P < 0.05)。  结论  DCE-MRI、DW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特异的影像学特点,两者联合可有效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术前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癌颈侧各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王梦丹, 章双艳, 王建华
2023, 46(3): 470-47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14
[摘要](96) [HTML全文] (58) [PDF 1567KB](3)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部超声对于甲状腺癌颈侧各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1月于本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9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由我院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进行至少两次颈部超声检查(分别为入院前与术前颈部超声检查)。收集患者两次颈部超声及颈部增强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以术后颈侧各区淋巴结组织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SPSS 26.0和MedCacl 19.0.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并比较两次颈部超声、颈部增强CT检查在颈侧各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指标及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术前超声在颈侧Ⅲ、Ⅳ区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均优于入院前超声与颈部增强CT检查。术前超声在颈侧各区淋巴结的诊断AUC值均高于入院前超声与颈部增强CT检查。术前超声在颈侧Ⅲ、Ⅳ区淋巴结的AUC值均在0.80以上(分别为0.89、0.85),且与入院前超声与颈部增强CT检查的AUC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超声在颈侧Ⅲ、Ⅳ区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优于其在颈侧Ⅱ、Ⅴ区淋巴结的诊断价值(AUC值分别为0.67、0.54)。  结论  术前由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对甲状腺癌患者再次进行颈侧区淋巴结检查是重要且必要的。
MR诊断男性职业足球运动员小腿肌肉损伤的价值
李静宁, 岑黄, 崔运能
2023, 46(3): 475-47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15
[摘要](143) [HTML全文] (72) [PDF 1471KB](13)
摘要:
  目的  探讨MR在男性职业足球运动员小腿肌肉损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10年12月~2022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16位男性职业足球运动员资料,年龄29.3±3.4岁,均于受伤后3 d内进行MR检查,共获得28例小腿损伤的资料。由2位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共同阅读MR图像,评估肌肉损伤,包括肌肉损伤的位置、程度、信号异常区的形态,及有无肌筋膜损伤、浅筋膜渗出、肌间束渗出、肌间积液、断端积液、出血等。  结果  共40肌或肌腱损伤,主要包括比目鱼肌损伤21例,腓肠肌损伤10例等,主要损伤腱腹移行区(36肌),其中Ⅰ度损伤35肌,Ⅱ度5肌,损伤的肌肉呈“正羽”或“绒羽”状及片状改变,并见肌腱膜损伤7例、浅筋膜渗出18例、肌间积液21例、出血3例。  结论  男性职业足球运动员小腿肌肉受伤常累及比目鱼肌,MR可显示受伤肌肉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明确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可为运动损伤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信息。
迂曲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纵轴分布特点
卜玮艺, 杨全新, 张秋娟
2023, 46(3): 479-48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16
[摘要](55) [HTML全文] (51) [PDF 1413KB](2)
摘要:
  目的  采用高分辨MRI分析迂曲的基底动脉斑块的纵轴分布特征,为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帮助。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高分辨MRI检查的患者60例,基底动脉检测到斑块共90个。依据斑块与迂曲弧顶的关系,将所有患者分为:分叉组(n=19)、近端组(n=43)和远端组(n=28),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管壁及斑块特点。将近端组及远端组患者依据迂曲方向分为右迂曲组(n=52)和左迂曲组(n=19),比较基底动脉斑块分布与迂曲方向的关系。  结果  60例患者的斑块最常位于近端组。近端组血管面积大于远端组(P=0.049),近端组管壁面积大于远端组(P=0.010)。3组患者斑块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弧顶近端及远端斑块多位于侧壁,分叉处斑块多位于前壁。对于近端组和远端组,左侧壁斑块更常分布在右侧迂曲的患者(10.5% vs 42.3%,P=0.012);右侧壁斑块更常分布在左侧迂曲的患者(25.0% vs 57.9%,P=0.009)。  结论  迂曲的基底动脉斑块最常位于弧顶近端,基底动脉迂曲弧顶周围的斑块多位于侧壁及迂曲弧内壁。
压力-应变环技术评估多种风湿免疫病患者的左心室做功状况
刘娟, 鞠萍, 程莲, 荣新, 孙红光
2023, 46(3): 483-48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17
[摘要](82) [HTML全文] (62) [PDF 1472KB](12)
摘要:
  目的  应用压力-应变环技术评估不同风湿免疫病患者的左心室做功状况。  方法  前瞻性选择于2021年4月~2022年1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风湿免疫病患者171例,按照疾病类别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组30例、强直性脊柱炎组33例、干燥综合征组35例、类风湿关节炎组43例、痛风组30例,病程均≤5年;另选取同期健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所有参与者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采集图像, 线下ECHOPAC分析得出压力-应变环参数;分析各组之间常规参数及心肌做功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左室心肌做功状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风湿免疫疾病组的A值均增高、E/A比值均降低(P < 0.05);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及干燥综合征组的E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风湿免疫疾病组的整体无效做功高于对照组,整体做功效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及强直性脊柱炎组的整体纵向应变、整体做功指数、整体有效做功低于对照组,类风湿关节炎组的整体纵向应变、整体做功指数低于对照组,痛风组的整体做功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风湿免疫疾病组的整体纵向应变绝对值、左室射血分数、E/A比值与整体做功指数、整体有效做功、整体做功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整体无效做功呈负相关关系(P < 0.01)。  结论  压力-应变环能够有效评估风湿免疫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做功状况, 将更客观的为临床提供新的诊断依据。
MRI影像学特征在生长型BI-RADS 3类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肖伟, 陈泽莉, 万山, 谢滔
2023, 46(3): 489-49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18
[摘要](77) [HTML全文] (72) [PDF 1576KB](5)
摘要:
  目的  分析MRI在生长型BI-RADS 3类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6月本院确诊BI-RADS 3类乳腺病变的1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及其对此类患者病情变化预测价值。  结果  115例患者经乳腺超声随访检查发现87例生长型BI-RADS 3类病变分级下降或者稳定,28例病变分级升级;降级或稳定组与升级组患者形态、边界、内部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等MIR放射学表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部强化、TIC曲线、ADC值是生长型BI-RADS 3类乳腺病变变化影响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内部强化、TIC曲线、ADC值用于预测生长型BI-RADS 3类病变变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9、0.582、0.844(P < 0.05)。  结论  生长型BI-RADS 3类乳腺病变患者MRI放射学特征与病变分级升级密切相关,其中内部强化、TIC曲线、ADC值等MRI放射学特征可作为预测BI-RADS 3类病变升级的重要指标,对乳腺病变良恶性诊断及病情进展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多模态MRI预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对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反应的价值
彭露杏, 陆合明, 陈甲信, 蒋海兰, 卢志平, 陈钊宏, 邓珊, 古俊钊, 庞强, 吴友军, 梁萍
2023, 46(3): 494-49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19
[摘要](60) [HTML全文] (50) [PDF 1305KB](3)
摘要:
  目的  探究多模态MRI预测中晚期宫颈癌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反应性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2022年1月于我院住院的60例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反应性将其分为A组(存在显著反应,n=48)和B组(无显著反应,n=12)。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多模态MRI检查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扩散加权成像、T1WI、T2WI和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序列扫描后图像中肿瘤信号强度进行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多模态MRI对于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反应性的预测效能。  结果  两组患者T1WI序列均以等信号强度为主,T2WI序列均以混杂信号为主,但两组病灶整体信号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信号强度均以混杂信号为主,幅度图均以低信号为主,相位图和R2*图均以混杂信号为主,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相位值和R2*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OC曲线显示,ADC值、相位值和R2*值预测宫颈癌患者治疗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3、0.656、0.759,R2*值预测效能更高。  结论  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有无反应性在MR常规序列中的征象具有重叠,无特异性,但有反应性患者在扩散加权成像、T2*加权血管成像图像上表现相对于无反应患者更复杂,ADC值、相位值与R2*值可作为判断阿帕替尼治疗后有无反应的定量指标,其中R2*值的价值更高。
胃超声造影联合经静脉超声造影评估胃癌侵袭及血管新生的价值
史妹, 周历安, 符叶柳
2023, 46(3): 500-50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20
[摘要](90) [HTML全文] (48) [PDF 1477KB](3)
摘要:
  目的  分析胃超声造影联合经静脉超声造影评估胃癌侵袭及新生血管的价值。  方法  选取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2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治疗前1周内完成胃超声造影联合经静脉超声造影(双重超声造影)检查,取术中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双重超声造影在评估胃癌T分期中的价值,Pearson相关分析胃癌病变区与正常胃壁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手术病理检查证实82例胃癌患者中T1、T2、T3及T4a、T4b期分别有23例、26例、18例、9例及6例。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双重超声造影在术前诊断胃癌T分期中的总准确率为78.05%。胃癌病变组织超声造影参数基础强度、达峰时间以及灌注时间水平均低于正常胃壁组织,峰值强度及增强强度水平均高于正常胃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达到时间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表达量与超声造影参数基础强度、达峰时间以及灌注时间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5),与峰值强度及增强强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  结论  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术前分期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其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在提示肿瘤内部新生血管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有望成为胃癌术前病前判断的有效参考。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对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气骨导差及预后的影响
朱荣飞, 朱玉博, 王雪治, 罗茜, 徐艳红
2023, 46(3): 504-50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21
[摘要](100) [HTML全文] (87) [PDF 1454KB](7)
摘要:
  目的  观察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的效果及其对患者气骨导差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40例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在充分告知本研究设计思路后,均开展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听力情况(对比患者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3月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情况)及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 d、出院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结果  40例外伤性鼓膜大穿孔患者经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后,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95.00%。40例患者经耳内镜鼓膜修补术治疗后,与术前相比,术后1月及术后3月气导听阈、气骨导差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与术前相比,术后1 d、出院时,患者VAS评分均下降,术前、术后1 d及住院时3个时间段患者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前与术后1 d患者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术前相比,出院时患者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采取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利于术后听力恢复,缓解疼痛程度,建议在临床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中大范围开展。
内科胸腔镜与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
刘长力, 闫晓云, 王倩, 苏宁宁, 高叶, 杜娟琳
2023, 46(3): 508-51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22
[摘要](76) [HTML全文] (43) [PDF 1544KB](5)
摘要:
  目的  探讨内科胸腔镜与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其中49例接受局麻下内科胸腔镜活检作为胸腔镜组,55例接受CT引导下胸腔病变经皮穿刺活检作为CT引导组。统计两组患者经不同诊断方式活检次数、一次活检成功率和取材成功率,比较两种方案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准确率,观察内科胸腔镜及胸部CT扫描病变征象,并对比两组患者对检查的耐受性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胸腔镜组一次成功率和取材成功率均高于CT引导组(P < 0.05)。两种方式诊断恶性胸腔积液及病理类型(恶性间皮瘤、肺腺癌、肺鳞癌、肺小细胞癌、乳腺癌、结核)的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9例行内科胸腔镜扫描的患者中有36例可见胸膜粘连(73.47%),2例可见胸膜增厚(4.08%),44例可见结节样病变(89.80%)。55例行胸部CT扫描的患者中有34例可见胸膜粘连(61.82%),3例可见胸膜增厚(5.45%),51例可见结节样病变(92.73%)。两组手术耐受性和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内科胸腔镜与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相当,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无差异,但内科胸腔镜活检方案活检及取材成功率更高,临床推广价值更大。
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联合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诊断宫外孕的临床价值
杨姝娇, 田亚娜, 余影
2023, 46(3): 513-51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23
[摘要](129) [HTML全文] (52) [PDF 1875KB](3)
摘要:
  目的  研究阴道超声、腹部超声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在诊断宫外孕中的价值。  方法  开展回顾性分析,将医院妇产科2019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63例宫外孕患者纳为宫外孕组,同期60例妊娠时间相似的正常孕早期妇女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阴道超声及腹部超声检查资料及β-HCG、孕酮水平,分析阴道超声、腹部超声、β-HCG及孕酮水平在诊断宫外孕中的价值。  结果  宫外孕组患者外周血β-HCG、孕酮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阴道超声附件区包块检出率高于腹部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胎芽、胎心搏动、盆腔积液、同侧卵巢显示及对侧卵巢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β-HCG、孕酮及子宫内膜厚度单独应用时在诊断宫外孕中的效能分别为AUC= 0.732,95% CI:0.642~0.823;AUC=0.719,95% CI:0.626~0.812;AUC=0.803,95% CI:0.720~0.885,三指标联合应用在诊断宫外孕中的价值最高(AUC=0.862,95% CI:0.790~0.934)。  结论  阴道超声、经腹超声及β-HCG、孕酮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宫外孕诊断效果。
早期肺癌组织内支气管、血管CT异常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孙维斌, 康露, 聂永红
2023, 46(3): 518-52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24
[摘要](150) [HTML全文] (99) [PDF 1335KB](8)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内支气管、血管CT异常影像在早期肺癌中的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经病理诊断为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住院期间均进行CT检查,分析CT资料并与病理学对照。  结果  患者CT征象包括空泡征15例(15.00%)、毛刺征13例(13.00%)、异常空气支气管征39例(39.00%)、肿瘤内血管改变33例(33.00%);100例早期肺癌患者中小细胞肺癌45例(45.00%)、鳞状细胞癌17例(17.00%)、腺癌29例(29.00%)、肺泡癌型9例(9.00%);上述各类型早期肺癌支气管、血管CT异常影像比较,鳞状细胞癌异常空气支气管征及腺癌中的肿瘤内血管改变征象高于其他类型(P < 0.05)。  结论  早期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其CT影像具有特征性,与病理学类型密切相关,早期肺癌组织内支气管、血管CT异常影像可对早期肺癌的诊断提供价值。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的影响
薛颖, 杨艳景, 祁洁, 徐锋, 赵健
2023, 46(3): 522-52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25
[摘要](84) [HTML全文] (106) [PDF 1370KB](5)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7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均行HIFU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情况对HIFU治疗进行有效性评价。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3、6月的痛经评分、经量评分,测量子宫及腺肌病灶的体积及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变化。术后随访6月,记录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  结果  7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治疗显效患者22例(30.14%),治疗有效47例(64.38%),总有效率为94.52%。患者术后1、3、6月的痛经评分、经量评分、病灶体积和子宫体积均低于术前(P < 0.05)。术后1、3、6月随访中,患者痛经评分、经量评分和病灶体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患者的子宫体积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3、6月随访中,患者血清CA125水平逐渐降低,趋于正常(P < 0.05)。患者术后IgA、IgM、补体C3、C4和Th17/Treg比值均低于术前,IgG水平高于术前(P < 0.05)。术后随访6月,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96%,2例(2.74%)患者复发。  结论  HIFU消融治疗可有效缓解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等临床症状、缩小病灶体积,同时不良反应率和复发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使用HIFU治疗时可检测患者CA125水平变化,为判定子宫腺肌病患者疗效评价提供参考。
基于CT测量的肿瘤体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张惠玲, 张宏伟, 何元华
2023, 46(3): 527-53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26
[摘要](109) [HTML全文] (50) [PDF 1425KB](5)
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CT测量的肿瘤体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7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其分为有效组(n=51)和无效组(n=23),通过CT测量所有患者的肿瘤体积,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化疗后,两组患者肿瘤体积小于化疗前(P < 0.05),有效组患者肿瘤体积小于无效前(P < 0.05)。两组患者化疗后6月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后1年,有效组患者生存率高于无效组(P <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分化程度以及化疗周期可能是肿瘤体积的影响因素(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化疗周期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体积的影响因素(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肿瘤体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敏感度为0.732,特异性为0.800。  结论  基于CT测量的肿瘤体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结构网络变化的关系
高文蓝, 周连姬, 钟玲玲, 黄水兰, 何奇檀, 覃浩强
2023, 46(3): 532-53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27
[摘要](153) [HTML全文] (55) [PDF 1280KB](3)
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结构网络变化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22年5月我院120例脑白质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n=48)、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n=44)和痴呆组(n=28),所有患者接受3.0T磁共振检查,测量白质高信号体积,并行弥散张量成像,构建脑结构网络。比较3组患者脑室旁、深部及总白质高信号体积,脑结构网络参数[全局效率、局部效率、最短路径、集聚系数、标准化聚类系数(γ)、近似标准特征路径长度(λ)、小世界属性值(σ)],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脑结构网络参数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认知功能正常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痴呆组的脑室旁、深部白质高信号体积及总体积均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痴呆组全局效率、局部效率、集聚系数、γ、λ、σ均小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最短路径大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oCA评分与最短路径呈负相关关系,与全局效率、局部效率、集聚系数、γ、λ、σ呈正相关关系(P < 0.05)。  结论  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白质高信号体积及脑结构网络属性改变有关。
心肌代谢类PET显像剂研究进展
刘子钰, 何玉林
2023, 46(3): 537-54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28
[摘要](132) [HTML全文] (80) [PDF 1321KB](23)
摘要: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由于敏感度高、无创等优点,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同正电子显像剂为提高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度提高了保证。在心肌代谢疾病中,代谢底物的改变常发生在解剖结构之前,通过判断代谢方式的改变对预估心肌受损有重要意义,从而心肌对代谢底物的选择为正电子显像剂的设计提供了想法和思路。本文根据不同代谢途径将其分成氧代谢途径,糖代谢途径及脂肪酸代谢3类,并从不同核素及其适用的诊断方向等对其优缺点进行分类论述,以期在未来结合更多技术得到更加性能优良的代谢显像剂。
荧光纳米探针在肝癌早期诊疗的研究进展
熊彦凌, 李菁
2023, 46(3): 543-54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29
[摘要](0) [HTML全文] (0) [PDF 605KB](3)
摘要:
肝癌的早期诊疗一直是医学领域试图攻克的难题,而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肝癌早期诊疗带来新的机遇。目前,荧光纳米探针凭借其良好的靶向性及高敏感度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肝癌成像与诊疗领域。本文将分别从特异性靶向肝癌探针、近红外荧光成像及多模态荧光成像、诊疗一体化三个方面归纳总结荧光纳米探针在肝癌早期诊疗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纳米探针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诊疗一体化纳米体系在肝癌中的应用进行预测。
光声成像联合光热治疗在肝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庄填宇, 焦嘉澎, 连韵钰, 方驰华, 黄振驹, 曾宁
2023, 46(3): 548-55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30
[摘要](141) [HTML全文] (80) [PDF 1242KB](11)
摘要:
近年来,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和高成像深度的光声成像技术在肝癌的诊疗中逐渐受到重视,光热治疗因光热转导剂在肿瘤的富集而有着高度特异性,其优秀的疗效也备受关注。本文主要介绍光声成像技术和光热治疗的基本原理以及具有高光声信号和良好光热转换效率的纳米诊疗剂,并展示了光声成像技术联合光热治疗,以纳米诊疗剂的形式在肝癌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联合技术利用光声成像来监测纳米诊疗剂在肿瘤的富集,并通过光热效应来杀伤肿瘤细胞、调节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的转移复发,验证了联合技术在早期肝癌诊治的可行性和优势,推动其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神经影像揭示重度抑郁症的神经回路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复杂相互作用
闻俊彦, 唐佳渝, 文戈
2023, 46(3): 554-55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31
[摘要](113) [HTML全文] (82) [PDF 1250KB](8)
摘要:
重度抑郁症是一类预后不佳的精神疾病,但它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磁共振成像的发展为揭示其神经病理机制并明确其客观诊断依据奠定了基础,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重度抑郁症与微生物群-肠-脑轴功能障碍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神经影像和测序技术的进步使得探索大脑、肠道和微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可行,针对神经影像和肠-脑相互作用的研究将为揭示抑郁症背后的病理机制以及构建针对抑郁症的肠道介导疗法提供一个更加精准的视角。本综述将对重度抑郁症的脑影像研究现状、肠道微生物与重度抑郁症的关系以及脑影像与肠-脑相互作用之间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阐述。
深度学习在脊柱影像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吐逊江·帕哈提, 杨来红, 常玉山, 何雄, 郭辉
2023, 46(3): 560-56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32
[摘要](129) [HTML全文] (181) [PDF 1251KB](24)
摘要: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加速推进,脊柱疾病的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随着人工智能与脊柱医学的交叉融合,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脊柱影像及诊疗领域热门研究方法。然而,深度学习在脊柱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及进步空间。本文将从深度学习在脊柱图像识别、分割及测量,脊柱疾病的诊断及脊柱手术预后评估3个方面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综述,助力脊柱影像及脊柱诊疗研究的更深入、更高水平发展。
基于多模态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特征、血流动力学、侧支循环及临床疗效评估的应用进展
陈禹, 沈龙山, 程雯, 陈刘成, 王震寰
2023, 46(3): 566-57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33
[摘要](137) [HTML全文] (50) [PDF 1330KB](8)
摘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导致全球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且其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在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风险分层、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多模态MRI技术有着其他影像学技术难以具有的空间分辨率、脑脊液抑制等优势。本文从斑块的影像学特征、血流动力学及侧支代偿状态等多个维度对多模态MRI在评估脑卒中风险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旨在为脑卒中精准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在影像医学中的实际应用
程齐, 欧阳雪晖
2023, 46(3): 571-57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34
[摘要](210) [HTML全文] (98) [PDF 1217KB](44)
摘要:
在医疗领域影像医学是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影像检查的临床需求量巨大,但影像科医师数量的增长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远不及影像数据的增长速度,AI与影像数据交叉融合,可减轻影像科医师处理海量影像数据的压力。目前,基于超声、X线、CT和MRI数据以深度学习技术为核心,已研发了多种AI辅助影像的定量分析算法,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实现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疗效评估和预测,显著提高影像科医师处理影像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定量依据。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