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2年  第4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T2*加权血管成像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在单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后脑灌注状态评估中的应用
周建国, 符大勇, 卢明聪, 孟云, 胡方云
2022, 45(3): 313-31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01
[摘要](199) [HTML全文] (149) [PDF 1497KB](12)
摘要:
  目的  分析T2*加权血管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单侧颈内动脉(ICA)慢性闭塞后脑灌注状态评估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3月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为单侧ICA闭塞患者44例,并均行T2*加权血管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序列检查,分析闭塞侧ICA供血区突出血管征(PVS)阴性(阴性组,n=25)与阳性(阳性组,n=19)的脑血流量(CBF)值差异,同时比较PVS阳性组以及阴性组ICA闭塞侧与镜像区CBF值差异  结果  PVS阴性组ICA闭塞侧额叶、顶叶、颞叶及侧脑室旁白质区CBF值均高于PVS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VS阴性组ICA闭塞侧额叶、顶叶、颞叶及侧脑室旁白质区CBF值与镜像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S阳性组ICA闭塞侧额叶、顶叶、颞叶及侧脑室旁白质区CBF值低于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单侧ICA慢性闭塞后,T2*加权血管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能够客观反映侧支循环建立及脑灌注状态,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影像依据
胎盘植入MRI征象:出现两种或以上异常MRI征象时诊断准确性更高
陈斐, 张盼盼, 王立晶
2022, 45(3): 317-32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02
[摘要](312) [HTML全文] (108) [PDF 1899KB](13)
摘要:
  目的  评估产前MRI对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1年5月我院临床怀疑胎盘植入MRI图像,共47例孕妇图像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分析2名医师对胎盘植入异常MRI征象检验的一致性,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分析MRI胎盘植入诊断效能,比较评估胎盘植入的两种诊断方法:至少出现一种MRI征象(方法1)与至少出现两种MRI征象(方法2)。  结果  胎盘植入异常MRI图像中,2名医师对以下征象有较高一致性,T2WI序列低信号暗带(Kappa=0.874)、子宫肌层局部中断胎盘组织突入(Kappa=0.753)、胎盘内见异常增粗迂曲血管(Kappa=0.870)。MRI诊断胎盘植入总体准确度较高:Youden指数0.69,敏感度90.91%,特异性78.57%。诊断粘连性胎盘准确度低于植入性及穿透性胎盘。方法1诊断胎盘植入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方法2诊断胎盘植入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方法2的准确度高于方法1。  结论  MRI是评估胎盘植入的有效手段,至少出现两种异常MRI征象时诊断准确度最高。
唾液腺超声评分联合核素显像对干燥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张楠, 刘辉, 乔薇, 朱成涛, 王丽杰, 张惠敏, 叶新华, 吴卫华
2022, 45(3): 323-32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03
[摘要](263) [HTML全文] (145) [PDF 2918KB](7)
摘要:
  目的  分析唾液腺超声评分联合核素显像参数对干燥综合征(SS)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5例SS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05例有口干、眼干症状的非SS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唾液腺超声检查和核素显像,观察两组患者超声图像、核素显像及唾液腺功能。采用ROC曲线分析超声评分联合核素显像对SS患者的诊断价值。  结果  超声声像图显示,SS患者可见腮腺呈弥漫性病变,腮腺或颌下腺有1个或多个低回声结节;核素显像显示,SS患者可见双侧腮腺和颌下腺摄取功能明显降低,唾液腺对99TcmO4-摄取减少,口腔99TcmO4-浓聚更少,口服维生素C后未见明显浓聚,双侧腮腺和颌下腺呈持续上升。研究组颌下腺评分、腮腺评分及唾液腺超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根据临床诊断为准制作ROC曲线,其中唾液腺超声总评分的诊断价值最高,其与颌下腺评分和腮腺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颌下腺、腮腺摄取指数和腺体排泄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根据临床诊断为准制作ROC曲线,其中唾液腺超声评分联合核素显像的诊断价值最高,其与单独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唾液腺超声评分联合核素显像对SS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表观扩散系数值评估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瘤体微观结构的价值
李香营, 刘丽杰, 梁其洲, 赵国栋, 王世旺, 袁园, 符水喜, 何冬雷, 李强
2022, 45(3): 330-33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04
[摘要](245) [HTML全文] (99) [PDF 2157KB](4)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术前评估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瘤体微观结构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8~2021年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82例,所有患者在接受3.0 T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后均测量瘤体ADC值,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直肠癌ADC值的差异,通过ROC曲线确定ADC值区分直肠癌分化程度的效能,并研究ADC值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  结果  高、中分化直肠癌ADC值[(1.16±0.05)×10-3 mm2/s、(1.04±0.08)×10-3 mm2/s]高于低分化直肠癌[(0.93±0.07)×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OC曲线显示,ADC值区分低分化与高、中分化直肠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05×10-3 mm2/s,曲线下面积为0.902 (95% CI: 0.831~0.972);直肠癌瘤体ADC值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微淋巴管密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56、-0.61、-0.59,P < 0.05)。  结论  直肠癌瘤体ADC值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分化程度和微观结构特点,间接反映肿瘤血管新生和微淋巴管密度。
3.0 T MRI联合血清DR-70检测显著提高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
李粤, 侯佳宁, 吕国庆
2022, 45(3): 335-33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05
[摘要](428) [HTML全文] (60) [PDF 1559KB](4)
摘要:
  目的  探讨3.0 T MRI与血清纤维蛋白降解复合物(DR-70)联合检测在早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6例,另选取同期40例结直肠良性肿瘤患者,实施3.0 T MRI行动态增强和扩散加权成像等序列扫描和血清DR-70检测,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3.0 T MRI相关参数和血清DR-70水平与早期结直肠癌的关系,并采用ROC曲线评估这两种检测指标对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  结果  96例患者中本次共检出结直肠癌94例,漏诊2例,检出率为97.92%;3.0T MRI能较好地观察到肿瘤的病灶部位、形态、侵袭等情况,肿瘤病灶在T1图像呈中等偏低信号,T2图像呈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不均匀强化,延迟期表现为稍低信号,在扩散加权成像中呈明显高信号,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呈低信号;观察组MRI参数ADC值低于对照组(P < 0.05),而DR-70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DC值与结直肠癌呈负相关(r=-0.383,P < 0.05),而DR-70水平则与结直肠癌呈正相关(r=0.460,P < 0.05);ROC曲线显示:ADC、DR-70联合诊断结直肠癌曲线下面积为0.850,明显高于各单项指标曲线下面积(P < 0.05)。  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利用3.0T MRI技术和DR-70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结直肠癌的诊断鉴别效能。
基于CT影像组学对T1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欧阳振, 于利智, 张妹, 孔令梅
2022, 45(3): 339-34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06
[摘要](186) [HTML全文] (206) [PDF 1623KB](12)
摘要:
  目的  分析CT影像组学对T1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6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肺腺癌患者140例,以术中送检的病理组织标本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金标准阳性组67例与金标准阴性组73例。分别采用术前增强CT、术前CT影像组学评估两组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利用Delong检验评估CT影像组学与增强CT在两组中预测对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结果  CT影像组学法对阳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比率为86.57%(58/67),高于增强CT法的64.18%(43/67)(P < 0.05);CT影像组学法对阴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比率为100.00%(73/73),高于增强CT法的93.15%(68/73)(P < 0.05);CT影像组学法预测到的金标准阳性组中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风险评分值明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P < 0.05);金标准阳性组中CT影像组学对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增强CT(P < 0.05),金标准阴性组中CT影像组学对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增强CT(P < 0.05)。  结论  与增强CT相比,CT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肺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更高,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胃息肉病变性质及与病理诊断的差异
杨宏, 周敏, 王治东, 任宏飞, 张铭光
2022, 45(3): 344-34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07
[摘要](299) [HTML全文] (145) [PDF 1494KB](5)
摘要:
  目的  分析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胃息肉的病变性质,探究其与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本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及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胃息肉的病变性质,并对比其与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影响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与病理诊断胃息肉差异的影响因素。  结果  145例患者中单发息肉124例(85.52%),多发息肉21例(14.48%)。共检出171枚息肉,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与电切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的共119枚(69.59%),不一致的共52枚(30.41%)。两种诊断的病理学诊断结果的Kappa值为0.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息肉大小≥2.0 cm是影响内镜下钳夹活检与电切术后病理学诊断间组织学差异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胃息肉病变性质及与病理诊断胃息肉结果存在不一致性,尤其对于年龄≥60岁、息肉大小≥2.0 cm的患者的差异更大,在临床诊断中应格外注意此类患者的胃息肉与癌变病灶并存现象。
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水平相关性
吴经纬, 吴水仙, 陈斌
2022, 45(3): 348-35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08
[摘要](195) [HTML全文] (107) [PDF 1595KB](10)
摘要: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MRI扫描法,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影像学特征与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196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无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及斑块分布; 分析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性质; 根据斑块是否稳定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n=61)、不稳定斑块组(n=123)和无斑块组(n=12),对比3组生化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及Lp-PLA2水平; 对比不同斑块分级(0级、1级、2级、3级)患者Crouse积分与Lp-PLA2水平; 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脑梗死患者Crouse积分与Lp-PLA2相关性。  结果  196例脑梗死患者中,184例(93.88%)有CAS斑块; 对照组40例中,9例(22.50%)有CAS斑块; 脑梗死组CAS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5); 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生化指标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Lp-PLA2表达水平均为无斑块组 < 稳定斑块组 < 不稳定斑块组(P < 0.05),3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达水平均为不稳定斑块组 < 稳定斑块组 < 无斑块组(P < 0.05); 脑梗死患者不同斑块分级Crouse积分和Lp-PLA2水平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Crouse积分和Lp-PLA2水平比较1级 < 2级 < 3级(P < 0.05);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斑块分级Crouse积分和Lp-PLA2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 < 0.05)。  结论  脑梗死患者经高分辨率MRI扫描可显示CAS斑块大小和性质可见明显异常,且CAS斑块分级与血清Lp-PLA2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Lp-PLA2水平可反映患者CAS斑块情况。
重症胰腺炎患者螺旋CT灌注参数与炎症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关系
唐山宝, 安春霞, 则学英
2022, 45(3): 353-35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09
[摘要](145) [HTML全文] (99) [PDF 1573KB](1)
摘要:
  目的  研究重症胰腺炎患者螺旋CT灌注参数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淀粉酶、红细胞积压及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anson评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n=64,Ranson评分 < 3分)和重症组(n=38,Ranson评分3~11分)。统计两组炎症指标、临床症状评分及CT关注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T灌注参数与炎症指标、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结果  重症组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淀粉酶水平及外周血红细胞积压水平、Ranso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高于轻症组(P < 0.05),血流量、血流容积低于轻症组(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流量、血流容积与外周血红细胞积压水平及Ranson、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632、-0.673、-0.703和-0.715、-0.662、-0.637,P < 0.05)。  结论  胰腺炎患者病情加重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淀粉酶水平及外周血红细胞积压水平,Ranson、APACHE-Ⅱ评分升高,血流量、血流容积降低,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流量、血流容积与外周血红细胞积压水平、Ranson、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阴式超声测量双侧搏动指数结合血清雌孕激素水平检测在异位妊娠患者诊断中的作用
陈雨骤, 周俊宇
2022, 45(3): 358-36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10
[摘要](228) [HTML全文] (90) [PDF 1419KB](5)
摘要:
  目的  研究阴式超声测量双侧搏动指数(PI)结合血清雌孕激素水平检测在异位妊娠患者诊断中的效能。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本院诊断并治疗的107例异位妊娠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同期产检的宫内早孕组患者10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阻力指数(RI)、功能侧PI、非功能侧PI、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孕酮激素以及雌二醇(E2)水平。分析功能侧PI、非功能侧的PI、E2及孕酮激素联合检测对异位妊娠的诊断效能。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RI低于对照组(t=51.534,P < 0.001),功能侧PI(t=5.884,P < 0.001)、非功能侧PI(t=8.565,P < 0.001)、峰值流速(t=45.597,P < 0.001)、舒张末期流速(t=12.302,P < 0.001)水平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的卵泡雌激素(t=3.676,P < 0.001)、黄体生成素(t=6.334,P < 0.001)、E2(t=28.259,P < 0.001)、孕酮激素(t=48.787,P < 0.001)水平低于对照组。功能侧PI、非功能侧的PI、孕酮激素联合E2检测在诊断异位妊娠中的特异度明显较单独检测高。通过ROC曲线分析,功能侧PI、非功能侧PI、E2及孕酮激素联合检测对异位妊娠的诊断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功能侧PI、非功能侧的PI、E2及孕酮激素临界值依次为2.58、2.76、422.56 pmol/L、15.13 ng/mL。  结论  阴式超声测量双侧PI结合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对于异位妊娠患者诊断具有显著的意义。
胰腺CT可评估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恶性肿瘤的效果
刘平, 彭盛坤
2022, 45(3): 363-36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11
[摘要](181) [HTML全文] (71) [PDF 1656KB](1)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治疗胰头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手术前后胰腺影像学特点。  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胰头恶性肿瘤患者110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n=61); 对照组:采用开腹十二指肠切除术(n=49)。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切除的完整性、炎性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与术后胰腺影像学特点。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 术前CT显示胰头部可见不规则囊状低密度影,边缘分叶、内分隔、密度欠均匀,增强边界较清楚,术后有患者可见术区范围包裹性积液、局部密度稍高。  结论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恶性肿瘤可以减轻机体炎性反应,降低术中出血和缩短住院时间,其手术切除的完整性与开腹手术相当,且借助CT术前影像能有效指导手术过程和识别术后胰瘘等并发症。
双能量CT肺灌注在肺栓塞诊断及危险分层中的价值
冯庆, 李涛, 李筱漾, 梁洪峰, 陈赛琼, 彭鹏
2022, 45(3): 369-37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12
[摘要](491) [HTML全文] (132) [PDF 1657KB](7)
摘要: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肺灌注的灌注缺陷对肺栓塞诊断及危险分层。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157例临床疑诊为肺栓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最终120例患者确诊肺栓塞,所有患者均行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DEPI)及肺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CTPA),根据临床生物学标志及影像学改变,将患者分为肺栓塞低危组(n=30)、中危组(n=35)、高危组(n=55)。比较患者肺栓塞数量,肺动脉灌注缺失面积分数、右/左心室短轴最大径比值及心脏生物学标志物。所有患者随访3月并记录结局。  结果  DEPI与CTPA对肺栓塞的诊断相符,诊断符合率为86.1%; CTPA和DEPI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5,特异性为89.20%,敏感度为95.80%,Youden指数为0.85,较CTPA和DEPI单独诊断肺栓塞更好。肺栓塞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灌注缺损面积、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及右/左心室短轴最大径比值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DEPI可作为CTPA的诊断肺栓塞的补充,并通过肺动脉灌注缺失面积分数危险分层,是一种新的临床诊疗方案的选择。
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高于MSCT
魏红梅, 罗雪, 罗艺, 张玉霖, 明媛
2022, 45(3): 374-37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13
[摘要](142) [HTML全文] (120) [PDF 1617KB](5)
摘要: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超声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1日~2021年10月8日收治的349例拟诊为甲状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超声恶性组203例和超声良性组146例; 根据MSCT检查结果,分为MSCT恶性组198例和MSCT良性组151例。分析其超声和MSCT影像学特征,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超声和MSCT对甲状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结果  超声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在实性结节、低回声、钙化、形态不规则以及边界不清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MSCT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在单发病灶、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钙化、囊变、不均匀强化以及淋巴结肿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MSCT扫描诊断甲状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789,敏感度为75.18%,特异性为82.69%,超声扫描诊断甲状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敏感度为82.98%,特异性为89.42%。  结论  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实性结节、低回声、钙化、形态不规则以及边界不清晰等,MSCT诊断甲状腺癌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单发病灶、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钙化、囊变、不均匀强化以及淋巴结肿大等; 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度高于MSCT诊断。
MSCT联合血清MP-IgM、MP-Ab检测对小儿支原体感染肺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李小容, 唐川婷, 高广川, 侯小艳
2022, 45(3): 378-38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14
[摘要](461) [HTML全文] (171) [PDF 1658KB](3)
摘要: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联合血清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MP-IgM)、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检测对小儿支原体感染肺炎的诊断效能。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疑似支原体感染肺炎小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38)和非感染组(n=48)。采用MSCT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描检查,并检测血清MP-IgM和MP-Ab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MSCT联合血清MP-IgM、MP-Ab对小儿支原体感染肺炎的诊断效能。  结果  MSCT图显示,小儿支原体感染肺炎表现为支气管充气相、支气管壁增厚、磨玻璃影、网状影和支气管血管束增厚,此外还可见明显的呈扇形分布的薄片影。在38例感染患儿中,发生在单侧左肺的有15例(39.47%),发生在单侧右肺的有17例(44.74%),发生在双肺的有6例(15.79%);MSCT与金标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2);感染组MP-IgM阳性和MP-Ab阳性率均高于非感染组(P < 0.05);根据临床诊断为准制作ROC曲线,其中3项联合的诊断价值最高,其与MSCT、MP-IgM、MP-Ab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MSCT联合MP-IgM、MP-Ab对支原体感染肺炎小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颈动脉彩超检查指标与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任孝林, 周晓梅, 杨茹, 周芯羽
2022, 45(3): 382-38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15
[摘要](208) [HTML全文] (108) [PDF 1328KB](3)
摘要:
  目的  探讨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的数量和狭窄程度与脑白质病变(WML)及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3例WML患者作为WML组,73例非WML患者作为非WML组,采取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分、颈部血管彩超、头颅MRI的WML程度评分,分析颈动脉病变各指标与WML程度量表评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的关联性,探索颈动脉病变与WML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结果  WML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的数量总分和狭窄程度总分高于非WML组(1.97± 0.83 mm vs 0.87±0.12 mm,6±3.28分vs 4±1.96分,4.83±1.17分vs 2.89±1.05分,P < 0.05);WML组患者MoCA量表评分高于非WML组(18±6.82分vs 10±5.67分,P < 0.01)。对WML组患者颈动脉彩超指标与WML程度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WML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0.828,P=0.020)、狭窄程度(r=0.897,P=0.010)和WML程度评分相关;而斑块的数量和WML程度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P > 0.05)。对WML组患者颈动脉彩超指标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WML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0.793,P=0.020)、狭窄程度(r=-0.873,P=0.010)和MoCA量表评分相关,而斑块的数量和MoCA评分不相关(P > 0.05)。WML组患者MoCA量表评分与WML程度评分呈负相关(r=-0.837,P < 0.01)。  结论  颈部血管彩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血管狭窄程度与WML程度、认知功能障碍相关,WML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负相关,颈动脉彩超对于临床诊断和预测WML和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MRI纹理特征评估乳腺癌脉管浸润及其对病理信息缺失的填充
姜剑榕, 陈宋全, 李毓安, 黄清存, 曾凤仙
2022, 45(3): 387-39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16
[摘要](300) [HTML全文] (83) [PDF 1511KB](8)
摘要:
  目的  探讨MRI纹理特征评估浸润性乳腺癌脉管浸润的价值,及其对缺失的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细胞角蛋白5/6基因表达信息的填充。  方法  将114例接受MRI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分为训练组(n=51)、内部验证组(n=30)、外部验证组(n=33)。根据临床病理特征与MRI征象观察脉管浸润独立危险因素,构建MRI征象模型和纹理特征模型,评估2种模型的诊断效能估。采取交叉验证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法进行纹理特征选择,结合乳腺癌患者病理信息,建立非负矩阵分解(NMF)模型与协同过滤模型,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模型填充性能评价。  结果  3组患者瘤周胸肌前水肿、淋巴结转移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是影响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纹理特征模型诊断乳腺癌脉管浸润的曲线下面积高于MRI征象模型(P < 0.05)。在缺失率为20%~40%时,NMF法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协同过滤法(P < 0.05);在特征数为140时,NMF模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协同过滤模型(P < 0.05)。使用影像组学特征NMF模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不使用影像组学特征NMF模型(P < 0.05)。  结论  MRI纹理特征可在术前有效预测乳腺癌脉管浸润,填充缺失的分子分型以及细胞角蛋白5/6基因表达信息。
CT血管造影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及B型脑钠肽在评估冠状动脉硬化狭窄中的临床价值
黄烈, 刁明锐, 吕志民, 王炎林, 邓诗武, 刘磊, 陈宏, 杨春红
2022, 45(3): 394-39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17
[摘要](224) [HTML全文] (103) [PDF 1812KB](1)
摘要: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LP)(a) 及B型脑钠肽(BNP)在冠状动脉硬化狭窄中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7月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予以CT血管造影及血清Hcy、BNP、LP(a)水平检查,分析上述血清指标与疾病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及CT血管造影冠脉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血清Hcy、BNP、LP(a)水平及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重建指数(RI)较对照组更高,血管体积低于对照组(P < 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LP(a)、BNP水平及斑块负荷均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 隐匿型冠心病患者(P < 0.05);随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增加,冠心病患者上述血清指标升高,斑块负荷、RI值均增加(P < 0.05);非钙化斑块者上述血清指标及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RI值高于钙化斑块者(P < 0.05);冠心病患者3项血清指标均与非钙化斑块及斑块负荷、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血管狭窄程度、RI值呈正相关(P < 0.05);ROC曲线显示,CT血管造影联合3项血清指标诊断冠状动脉硬化重度狭窄(狭窄程度 > 75%)的敏感度、特异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82、0.878。  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Hcy、LP(a)、BNP水平逐渐升高,与CT血管造影参数联合可较好地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程度。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丁文君, 林逢春, 陶亚奎, 孙建伟, 张瑜
2022, 45(3): 400-40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18
[摘要](142) [HTML全文] (110) [PDF 1441KB](4)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US-FNAC)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2年3月于我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结节检查患者23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结节最大径将其分为4组:A组(< 5 mm)、B组(5.1~10 mm)、C组(10.1~20 mm)、D组(≥20 mm)。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并记录4组US-FNAC阳性率、无法确诊率、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转移性结节分区情况。  结果  US-FNAC检查显示,随着结节直径的增加,4组阳性率不断提高(29.41%、39.50%、41.51%、61.82%),总阳性率为42.45%,各组间阳性病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80,P=0.007);4组结节US-FNAC细胞学检查总的无法确诊率为1.80%,随着结节增大波动降低(1.96%、2.52%、1.89%、0.0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370,P=0.713);US-FNAC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4组总准确率(符合率)为95.32%,随结节直径的增加有所波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941);4组结节总阳性预测值达到94.92%,总阴性预测值比阳性预测值略高,为95.63%,总敏感度、总特异性分别为94.12%、96.23%。195个转移结节中,超声分区定位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5.45%、98.11%、86.21%、97.89%。  结论  US-FNAC细胞学检查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率受到结节尺寸的影响,但对于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影响不大。
超声对导管型乳腺癌与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崔红, 刘沅林, 陈亮
2022, 45(3): 404-40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19
[摘要](270) [HTML全文] (116) [PDF 1465KB](13)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对导管型乳腺癌(DBC)与导管内乳头状瘤(IDP)患者的鉴别诊断。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DBC患者59例,IDP患者5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常规超声、超声血流情况之间的差异,分析及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  结果  IDP以及DBC患者的导管形态(χ2=25.692,P < 0.001)、导管走行(χ2=20.321,P < 0.001)、导管壁回声(χ2=6.052,P=0.014)及钙化灶情况(χ2=34.552,P < 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流分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41,P < 0.001),但两组血流分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导管、导管走行、导管壁回声、钙化、血流分布均是DBC诊断的重要因素。  结论  超声对DBC与IDP患者具有较强的鉴别诊断意义,导管增粗、导管走行不规则、导管壁回声不清晰、钙化不明显、血流分布均是DBC诊断的重要依据。
经会阴彩色多谱勒超声可评估盆底生物电反馈刺激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
朱璇璇, 魏宁, 朱晨
2022, 45(3): 408-41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20
[摘要](190) [HTML全文] (108) [PDF 1555KB](9)
摘要:
  目的  采用经会阴彩色多谱勒超声评估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生物电反馈刺激治疗的盆底超声参数特征及效果。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产后SUI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60例/组。对照组予常规健康教育和产后保健,治疗组予盆底生物电反馈刺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对两组患者进行1 h尿垫试验、盆底超声参数测量和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漏尿次数及漏尿量。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95.00% vs 81.67%,P < 0.05);治疗后,两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最低点位置、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残余尿量、漏尿次数、漏尿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及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IIQ-7)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肛提肌厚度升高(P < 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最低点位置、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残余尿量、漏尿次数、漏尿量、ICIQ-SF及IIQ-7评分低于对照组,肛提肌厚度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女性产后SUI患者采用盆底生物电反馈刺激治疗可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减轻SUI症状;采用经会阴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能为SUI患者盆底功能损伤和康复提供客观评价指标。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体外膜肺氧合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监测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李乐, 王曼, 刘振霖
2022, 45(3): 413-41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21
[摘要](227) [HTML全文] (87) [PDF 1859KB](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体外膜肺氧合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监测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日~2020年1月3日在本院87例进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心功能指标[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平均动脉压(MAP)]。随访1年,统计患者的预后状态。依据其不同的预后状态分为预后良好组(n= 56)和预后不良组(n=31),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多器官衰竭、体外膜肺氧合流量、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Vs、Vd、Vm、PI、LVEF、MAP水平。  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后Vs、Vd、Vm、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膜肺氧合患者治疗后LVEF、MAP、VTI升高(P <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肾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衰竭率及Vs、Vd、Vm、PI、LVEF、VTI、MAP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体外膜肺氧合流量及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Vs、Vd、Vm、PI、MAP是影响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Vs、Vd、Vm、PI)与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预后有密切联系,临床需加强联合各指标检测,尽早评估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预后状态。
基于MSCT回归模型术前诊断结直肠癌患者癌旁肿瘤沉积的价值
杨桂才, 朱福成
2022, 45(3): 419-42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22
[摘要](178) [HTML全文] (98) [PDF 1669KB](1)
摘要: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患者癌旁肿瘤沉积(TD)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术前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63例结直肠癌存在TD患者为TD组、52例结直肠癌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为淋巴结转移组,对两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于术前接受MSCT检查,分析TD与淋巴结转移患者MSCT表现及其在患者TD病情诊断中价值。  结果  TD患者病灶较大,形态多为不规则,与附近组织界线不清晰,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可见均匀显著强化,强化程度与原发肿瘤相近,动脉增强扫显示为边界强化,少量病灶可以观察到液化坏死;淋巴结转移患者病灶较小,形态规则,多为圆形或者椭圆形,与附近组织比较边界相对清晰,密度相对均匀。TD组与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病灶密度、边界、形状、长短径之比、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短径之比、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CT值与TD有关(P < 0.05),以此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公式为Logit (P)=65.212-6.001×长短径之比-0.315×平扫CT值-0.333×动脉期强化CT值。ROC曲线显示,长短径之比、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CT值用于TD诊断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836、0.832以及0.878,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值为0.979。  结论  MSCT检查可以为结直肠癌TD诊断提供有效影像学依据,基于MSCT回归模型有助于提高TD诊断价值。
孕中晚期超声胎膜厚度联合血清IL-6、C反应蛋白预测早产发生的临床价值
刘德永, 汪劲松, 郑智超, 何嘉辉, 姚公志
2022, 45(3): 424-42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23
[摘要](155) [HTML全文] (161) [PDF 1797KB](3)
摘要:
  目的  探讨孕中晚期超声胎膜厚度检测联合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预测早产发生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我院建档进行产检和分娩的599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时间将孕妇分为早产组(n=86)和足月组(n=513),分析两组孕妇孕中、晚期血清IL-6、CRP及超声胎膜厚度,采用ROC曲线分析上述3项指标对孕妇早产的预测价值,并比较两组孕妇通过各指标诊断的阳性率。  结果  在孕23~25周和孕32~34周,早产组孕妇血清IL-6、CRP水平高于足月组(P < 0.05),胎膜厚度低于足月组(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胎膜厚度联合血清IL-6、CRP预测早产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3项指标单独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P < 0.05);且联合预测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较高。早产组孕妇血清IL-6、CRP和胎膜厚度单项诊断和联合诊断早产的阳性率均高于足月组(P < 0.05)。  结论  与足月生产孕妇比较,早产孕妇中晚期的血清IL-6、CRP水平明显更高,胎膜厚度更高,联合检测血清IL-6、CRP和胎膜厚度对于预测孕妇早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三维散斑跟踪超声心动图评估高血压右束支传导阻滞对右心室大小及功能的影响
白丽娟, 赵国强, 赵恩晨, 王亮邦, 杨采琴
2022, 45(3): 429-43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24
[摘要](127) [HTML全文] (124) [PDF 1734KB](3)
摘要:
  目的  研究三维散斑跟踪超声心动图评估在高血压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对右心室大小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6例CRBBB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50例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其他实验室检查确定无心脏器质性病变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具备完整三维散斑跟踪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具有右心室机械不同步,将其分为低标准差组(n=51)与高标准差组(n=55),比较两组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分析三维散斑跟踪技术在CRBBB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脏个节段处,入口外侧、入口偏下、入口间隔、流出道间隔的达峰时间面积应变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流出道游离壁、心尖游离壁、心尖间隔达峰时间面积应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BBB患者中,低标准差组患者QRS间隔、左心室射血分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三尖瓣反流峰值梯度及右心室收缩期末期容积指数水平均低于高标准差组(P < 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心室面积分数变化、右心室射血分数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水平均高于高标准差组(P < 0.05)。  结论  3D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能有效反映CRBBB患者心脏各节段运动延迟状况以及右心室容积、功能状况,在指导临床CRBBB心脏同步性治疗以及病情评估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基于呼吸双相CT定量参数早期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李吉超, 秦舒婕, 陈林, 王雁
2022, 45(3): 433-43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25
[摘要](194) [HTML全文] (152) [PDF 1501KB](8)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双相CT定量参数特点以及CT定量参数对COPD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112例,对其进行呼吸双相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分别记录患者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肺活量比值(FEV1/FVC),采用FACT-Digital lungTM数据分析软件获取患者CT定量参数呼吸气相肺容积(LV)、平均肺密度(MLD)和肺气肿指数(EI),并检验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COPD患者的FVC为2.95±0.86 L,FEV1%为2.06±0.78 L,FEV1/FVC为(61.76± 11.93)%。COPD患者呼气相的LV小于吸气相,MLD和EI大于吸气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呼气相LV与FVC无相关性(P > 0.05),LV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P < 0.05),MLD与FVC、FEV1%和FEV1/FVC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EI与FVC、FEV1%和FEV1/FVC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5)。吸气相LV与FVC呈正相关关系,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P < 0.05),MLD与FVC呈负相关关系,与FEV1%和FEV1/FVC呈正相关关系(P < 0.05),EI与FVC、FEV1%和FEV1/FVC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5)。  结论  呼吸双相CT定向参数指标与肺功能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COPD早期诊断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三期动态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支气管镜对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诊断效能
郭清, 陈天全, 黄猛, 黎国喜
2022, 45(3): 437-44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26
[摘要](242) [HTML全文] (58) [PDF 1974KB](5)
摘要:
  目的  研究三期动态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支气管镜对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诊断效能。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8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8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三期动态CT增强扫描以及超声支气管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CT值以及CT净增强值,分析单独检测以及联合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能。  结果  观察组的CT值、强化峰值以及CT净增强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Ⅲ~Ⅳ期患者的CT值、强化峰值以及CT净增强值均高于Ⅰ~Ⅱ期(P < 0.05);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CT值、强化峰值以及CT净增强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诊断的特异性高于单独检测(P < 0.05);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P < 0.05)。  结论  采用三期动态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支气管镜对周围性肺癌患者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适宜推广应用。
定量磁共振T2映射成像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薛丛洋, 王楠, 徐文强, 席志鹏, 谢林
2022, 45(3): 447-45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28
[摘要](185) [HTML全文] (227) [PDF 1439KB](15)
摘要:
椎间盘退变是引起下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像学的检查是诊断椎间盘退变的重要手段。传统MRI技术虽可显示椎间盘的信号强度和形态学改变,但很难客观量化椎间盘退变的程度。T2 mapping技术能够检测椎间盘内水含量、蛋白多糖含量及胶原纤维排列顺序等多种生化成分,为椎间盘退变早期临床评估提供新的方法。本文从T2 mapping与其他定量磁共振技术对比,及其与椎间盘退变分级、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及年龄、性别等联系论述定量磁共振T2映射成像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分子靶向探针在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汪楷淳, 刘楚轩, 郑元元
2022, 45(3): 454-45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29
[摘要](412) [HTML全文] (210) [PDF 1210KB](17)
摘要:
血栓是导致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元凶,每年造成大量的死亡和伤残,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致死性病因之一。因此,高效准确的检测血栓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重要意义。传统影像学技术如CT、MRI和超声等主要依赖非特异性的成像手段进行疾病的检查,不能显示分子改变和疾病的关系,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的融合,影像学已进入分子影像的时代,即应用影像学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分子靶向探针因其对靶点的高特异性,呈现高对比度的显影效果,加之可以实现多模态成像和诊疗一体化的潜力,有望在分子水平发现疾病,真正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本综述将对目前已有的分子靶向探针在血栓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行详细的归纳阐述。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医学影像研究进展
王宗敏, 福林, 高云玥
2022, 45(3): 459-46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3.30
[摘要](1824) [HTML全文] (305) [PDF 1129KB](317)
摘要:
凭借深度学习及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是医学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鉴于医学影像对疾病的诊断与及时治疗的关键作用,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正成为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为了更精确全面的诊断疾病,往往需要同时参考多模态的影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本文首先介绍了多模态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对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多模态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做出综述,分析了多模态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技术挑战,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