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2年  第45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基于Micro-CT分析补肾方干预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疗效
曾思良, 潘欣
2022, 45(5): 631-63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01
[摘要](469) [HTML全文] (156) [PDF 1906KB](46)
摘要:
  目的  基于Micro-CT探究补肾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微结构、骨周围血管体积、骨力学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  方法  选择3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补肾方干预组和戊酸雌二醇干预组,10只/组,摘除双侧卵巢。造模3月后,分别用注射用0.9%NaCl溶液、补肾方、戊酸雌二醇灌胃干预4周,通过Micro-CT扫描观察股骨微结构和骨周围血管体积,小动物骨骼强度测定仪测量骨折应力和压碎力,并检测大鼠血清ALP活性。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补肾方干预组可明显改善骨密度(P=0.0114),提高骨体积分数(P=0.0006),增加骨小梁数目(P=0.0016),加厚骨小梁厚度(P=0.0050),血管体积(P < 0.0001);骨骼强度检测显示,补肾方干预组股骨骨折应力增强(P=0.0044);同时ALP活性增加(P= 0.0181)。  结论  补肾方能显著改善股骨骨微结构,提升骨周围血管体积,增强骨折应力,提高ALP水平,提示其可能成为今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患者的配方。
基于MRI和微小RNA-7106-3p模型评价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127例前瞻性临床试验
程慧欣, 李瑞峰, 胡锋超, 黄竞远, 吕莹, 谢宗源
2022, 45(5): 637-64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02
[摘要](179) [HTML全文] (58) [PDF 2823KB](19)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MRI和微小核糖核酸-7106-3p(miR-7106-3p)的列线图回归模型,探究其评价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CRT)疗效的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3月~2022年2月于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就诊的直肠癌患者127例,NCRT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NCRT前1周内行MRI检查并抽取患者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miR-7106-3p水平。进展期直肠癌NCRT的风险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因素的列线图回归模型,采用决策曲线分析法、一致性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37例患者(29.13%)经NCRT后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pCR组),90例(70.87%)未达到pCR(非pCR组)。pCR组的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回流速率常数(Kep)和miR-7106-3p水平均高于非pCR组,表观弥散系数(ADC)低于非pCR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越高、ADC > 0.92×10-3 mm2/s是进展期直肠癌NCRT后pCR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Ktrans > 0.33 min、Ve > 0.55%、Kep > 0.54 min和miR-7106-3p > 0.31是进展期直肠癌NCRT后pCR的独立保护因素(P < 0.05)。模型C(由N分期、Ktrans、Ve、Kep、ADC和miR-7106-3p构成)的一致性指数为0.977,高于模型A(由Ktrans、Ve、Kep和ADC构成,0.957)和模型B(由N分期、Ktrans、Ve、Kep和ADC构成,0.956)。模型B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5,低于模型A(0.017)和模型C(0.024)。阈值概率在0.10~1.0的大部分范围内,模型C的净收益高于模型A和模型B。  结论  基于MRI和miR-7106-3p的模型能较好的评价进展期直肠癌NCRT疗效。
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可术前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黄国慈, 曾凤霞, 潘德润, 冯晨雅, 林志萍, 文戈, 陈卫国
2022, 45(5): 643-64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03
[摘要](214) [HTML全文] (75) [PDF 1664KB](20)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等6个模型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  方法  纳入103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CLNM组(n=50)和CLNM组(n=53),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征象差异,按7∶3比例随机将各组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提取训练集CT影像组学的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平扫期(NP)模型、动脉期(AP)模型、静脉期(AP)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模型的效能的评价标准为AUC、敏感度及特异性。  结果  两组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CT征象中,两组间病灶直径(P=0.001)及甲状腺包膜侵犯(P=0.02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NP模型、AP模型、VP模型及NP+AP+VP模型这4个组学模型中NP+AP+VP模型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最佳。比较临床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融合模型表现最佳,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最高的AUC、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论  融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均最好,有望对术前评估PTC患者CLNM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基于超声四维左房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左房功能
洪俊蓉, 张平洋, 王玲玲, 张建鑫, 任俊怡, 费梦瑶, 万林林
2022, 45(5): 648-65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04
[摘要](173) [HTML全文] (95) [PDF 2049KB](11)
摘要:
  目的  基于超声四维左房定量分析(4DLAQ)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左房功能。  方法  选择EH患者80例,根据LVH的新标准将患者分为LVH组无LVH(NLVH)组,同时选取3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3组均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得到二维超声数据,采用4DLAQ技术测量及分析得到左房容积参数包括左房最小容积(LAVmin)、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左房收缩前容积(LAVpreA)、左房整体射血分数(LAEF);左房应变参数包括左房储备期长轴应变、左房管道期长轴应变、左房收缩期长轴应变、左房储备期环形应变、左房管道期环形应变、左房收缩期环形应变,比较3组二维和四维技术所得数据的差异。  结果  3组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左心房内径、双平面左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E/e’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LAVmin、LAVpreA、LAEF、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LVA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左房应变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一致性较好(组内相关系数 > 0.90)。  结论  EH患者左房内径增大早于左室收缩功能受损,随着疾病进展左房容积升高,储存功能、管道功能受损,泵血功能处于NLVH时增加,随着LVH程度加重,左房泵血功能减低。4DLAQ能发现EH患者左房功能细微的改变,其应变参数评价左房功能更敏感,其中环形应变在表达左房管道功能上比纵向应变更具优势。
3.0T MRI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成分
黄茂盛, 伏红超, 梁凯轶, 周慧, 尹小花, 朱慧
2022, 45(5): 656-66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05
[摘要](218) [HTML全文] (78) [PDF 1819KB](13)
摘要:
  目的  探究3.0 T MRI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选择我院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1年4月收治的62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0 T MRI对所有患者颈动脉血管狭窄处的斑块成分及不同类型斑块的信号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对比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组成成分的差异。  结果  共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9个,斑块分型:Ⅰ~Ⅱ型11个(9.24%),Ⅲ型31个(26.05%),Ⅳ~Ⅴ型24个(20.17%),Ⅵ型37个(31.09%),Ⅶ型16个(13.45%)。所有斑块在MRI上均表现为环形或偏心性管壁增厚,且部分伴有局部新月形或半月形信号突入管腔,不同成分斑块在MRI上的表现各有所不同。所有检出的颈动脉斑块中稳定斑块共计62个,不稳定斑块57个。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出现钙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稳定斑块出现脂质核心、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纤维帽破裂的比例高于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3.0 T MRI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及稳定性作出准确评价,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测及病情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常规MRI信号改变与定量磁敏感加权图像评估高胆红素血症的足月新生儿潜在脑损伤
罗纯, 刘建萍, 张丽丽, 张仙海, 梁栋梁, 吴耀忠, 高明勇
2022, 45(5): 661-66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06
[摘要](177) [HTML全文] (64) [PDF 1797KB](9)
摘要:
  目的  探究常规MRI信号改变及定量磁敏感加权图像(QSM)定量评估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潜在脑损伤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综合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足月新生儿50例(Ⅰ组),另选48例胆红素不高的无脑相关疾病的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Ⅱ组)。再根据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将Ⅰ组分为轻中度升高组和重度及极重度升高组。所有患儿均行治疗前MR平扫、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其中38例患儿行QSM检查,对比不同组别患儿MR信号强度之间差异及其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比较胆红素升高患儿与对照组患儿不同核团磁化率之间的差异,及其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胆红素升高患儿更容易出现苍白球(GP)T1WI高信号表现(36/12 vs 13/37,P < 0.001);3组之间GP的T1WI信号强度(SI1)/T2WI信号强度(SI2)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但SI1GP、SI2GP、SI1P、SI2P、SI1FWM、SI2FWM、SI1FGM、SI2FGM、SI1GP/SI1P、SI1GP/SI1FWM、SI1GP/SI1FGM、△SI1(GP-P)、△SI1(GP-FGM)、△SI1(GP-P)/SI1GP、△SI1(GP-P)/△SI1(GP-FGM)、△SI1(GP-P)/△SI1(GP-FW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I1 GP/SI2GP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极弱相关关系(r=0.261,P=0.009),当日龄与出生体质量控制时,SI1 GP/SI2GP、△SI1(GP-P)/△SI1(GP-FGM)与血清总胆红素仍呈极弱相关(r=0.230,P=0.014;r=-0.184,P=0.014)。胆红素升高组与对照组之间苍白球、壳核、丘脑底核及脑干的磁化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壳核及丘脑底核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轻度相关(r=-0.419,P= 0.011;r=-0.391,P=0.018),而苍白球及脑干与血清胆红素呈中度相关(r=-0.620,P < 0.001;r=-0.630,P < 0.001)。  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单纯评价苍白球T1WI高信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是常规MR信号强度与血清胆红素是否升高没有明确相关性;而苍白球、壳核、丘脑底核及脑干QSM测定的磁化率可能可以更早的发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潜在脑损伤。
高频超声预测甲状腺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何小亭, 祝立洲, 潘洋
2022, 45(5): 667-67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07
[摘要](205) [HTML全文] (108) [PDF 1451KB](8)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病理组织结果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62)和非转移组(n=38)。比较两组术前的超声特征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与甲状腺癌CLNM的危险因素;绘制超声特征对甲状腺癌CLNM诊断的ROC曲线;以术后病理为对照,计算超声诊断CLNM的敏感度、特异性等诊断效能参数。  结果  转移组结节大小≥1.5 cm,边界不清晰,质地低回声,微小钙化,纵横比≥1,血流信号丰富的发生率高于非转移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大小≥1.5 cm、边界不清晰、质地低回声、有微小钙化、纵横比≥1及血流丰富是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结节大小≥1.5 cm、边界不清、质地低回声、有微小钙化、纵横比及血流信号丰富对甲状腺癌CLNM有诊断价值(AUC分别为0.620、0.649、0.636、0.649、0.602及0.808)。超声诊断甲状腺癌CLNM的阳性预测值为84.38%,阴性预测值为77.78%,敏感度为87.10%,特异性为73.64%,诊断的准确性为82.00%。  结论  高频超声有助于预测甲状腺癌CLNM的风险,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3D-STIR磁共振序列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
王崇, 包权, 孙维洋, 曾少良, 张鑫淼, 王晓申, 史晓航, 王煜宁, 邢健
2022, 45(5): 673-67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08
[摘要](236) [HTML全文] (84) [PDF 1503KB](8)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STIR)序列在显示颈部节前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颈椎间盘突出与颈部神经根关系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评估该技术在不同节段(C6神经根及C7神经根)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21年9月~2022年3月于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就诊的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有神经根受压症状并且临床高度怀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100例患者,分别行磁共振常规序列(矢状位T2WI、T1WI、STIR,轴位T2WI)、3D-STIR序列扫描以及结合两种扫描方式判断神经根是否受压,分别统计C5~7单侧单节段神经根传导功能障碍的患者有无神经根受压的影像学表现。3D-STIR序列所有图像采用3D最大信号强调投影与曲面重组等后处理,由2名中高级职称磁共振诊断医师通过对重建后图像显示的神经根形态、走行、受压情况以及椎间盘与神经根关系的影像表现,评价3D-STIR序列在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按C6/C7神经根是否受压分为两组,常规核磁平扫、3D-STIR序列以及常规核磁平扫与3D-STIR序列结合诊断结果显示,按C6神经根是否受压,得出一致性分别为0.578、0.758、0.838。按C7神经根是否受压,统计方法同C6神经根,一致性分别为0.559、0.779、0.839。两组常规序列扫描一致性均大于0.40且小于0.75,为中度一致性,3D-STIR及与常规序列相结合一致性均大于0.75,为一致性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D-STIR序列比常规磁共振序列在显示神经根受压情况上有明显优势。  结论  3.0T磁共振3D-STIR序列以及常规核磁结合3D-STIR在诊断C6/C7神经根受压较仅用常规MRI平扫有一定优势。
内镜下注射蛇毒血凝酶联合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尹凡, 王召辉
2022, 45(5): 678-68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09
[摘要](124) [HTML全文] (64) [PDF 1561KB](12)
摘要:
  目的  分析内镜下注射蛇毒血凝酶联合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63例/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静脉滴注治疗,40 mg/次,2次/d;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出血部位周围或断端血管内注射蛇毒血凝酶,1~2 U/d,两组均连续治疗5 d。比较两组止血时间、再出血率、转手术率、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并分析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  研究组的止血时间、再出血率、转手术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降低(P < 0.05);治疗后,两组的PT、APTT较治疗前均降低,D-D、FIB较治疗前均升高(P < 0.05),且研究组PT、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D-D、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SBP、DBP、HR值较治疗前均降低(P < 0.05),且研究组SBP、DBP、HR值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9.36%(P < 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35%,与对照组的(1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内镜下注射蛇毒血凝酶联合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患者再出血率、转手术率,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维持患者血压及心率稳定,安全性高。
血清STK1、ECM1、sB7-H3检测联合多层螺旋CT技术对提高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陈娅, 伍发, 蒋锐, 陈敏, 左智炜
2022, 45(5): 683-68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10
[摘要](186) [HTML全文] (82) [PDF 2002KB](5)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清胸腺苷激酶1(STK1)、可溶型B7-H3(sB7-H3)、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联合多层螺旋CT对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方法  选取59例肝细胞癌及45例肝血管瘤患者,比较两种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及血清STK1、sB7-H3及ECM1水平;分析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上述两种疾病的诊断效能。  结果  CT平扫显示,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病灶的形态特征、类型、边界清晰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STK1、sB7-H3、ECM1水平高于肝血管瘤患者(P < 0.05),且两种患者的动脉期均匀高密度病灶的增强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肝血管瘤,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44)。  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有效鉴别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动脉期均匀高密度病灶的增强CT值及血清STK1、sB7-H3、ECM1水平升高有利于疾病诊断。
能谱CT多模态参数联合临床参数对胃间质瘤Ki-67的预测价值
张于凤, 李辉, 李晶晶, 刘焱
2022, 45(5): 688-69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11
[摘要](127) [HTML全文] (40) [PDF 1579KB](5)
摘要:
  目的  探索能谱CT多模态参数联合临床特征参数对胃间质瘤(GST)Ki-67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4月我院34例GST患者,依照其术后免疫组化Ki-67的百分比将患者进行分组,其中Ki-67≥6%为高表达组(n=15);Ki-67的百分比 < 6% 为低表达组(n=19)。行双源能谱CT扫描,测量及收集70 keV CT值、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临床特征等参数,并对上述数据与GST Ki-67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直径、年龄与GST Ki-67高低表达组具有相关性(P < 0.05)。GST Ki-67低表达组的静脉期、延迟期能谱斜率值组内具有一定差异性(ICC < 0.75),其余各组参数组内差异性较小(ICC > 0.75)。除延迟期能谱斜率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组参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动静脉期70 keV CT值、三期NIC、动脉期能谱斜率与GST的Ki-67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 < 0.05);延迟期70 keV CT值、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与GST的Ki-67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 < 0.05)。动静脉期70 keV CT值、三期NIC、动脉期能谱斜率预测GST的Ki-67表达的效果较好,其中静脉期NIC的AUC值最高为0.984。  结论  三期70 keV CT值、NIC值、动静脉期能谱斜率及直径、年龄在预测GST Ki-67表达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MRI对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断及治疗的监测价值
闫翠娇, 刘爱宁, 魏华滨, 丛力宁
2022, 45(5): 693-69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12
[摘要](134) [HTML全文] (143) [PDF 1407KB](6)
摘要:
  目的  探究MRI对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的诊断及治疗的监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4月本院就诊的100例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的血清生长激素水平,采用8通道颅脑线圈对所有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平面扫描,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垂体MRI图像变化。  结果  在100例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中,45例患者生长激素峰值低于5~10 μg/L,55例生长激素峰值在5 μg/L以下。100例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者垂体病变以垂体前叶发育不良为主,共42例(42%),再者是垂体柄中断综合征25例(25%);空蝶鞍综合征14例(14%),郎格汉斯细胞组织增多症侵袭垂体12例(12%)以及颅咽管瘤7例(7%)。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儿垂体的矢状高径、矢状后径等指标大于正常儿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后,各个年龄的垂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小,其中以3~10岁和11~16岁的变化更加显著(P < 0.05)。  结论  MRI能够准确发现由于垂体病变导致的生长激素缺乏症,同时也能准确的监测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后垂体大小的改变。
高低频超声结合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
柏禹竹, 汪雪雁, 唐玉英, 白艳
2022, 45(5): 697-70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13
[摘要](143) [HTML全文] (66) [PDF 1326KB](4)
摘要:
  目的  探讨高低频超声结合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疑似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高频和低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检查准确性、敏感度、特异性及影像学特征和血流信号,分析患儿具体治疗情况。  结果  60例肠套叠患儿中阳性52例,阴性8例,与临床诊断结果对照,高低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敏感度为86.54%,特异性为100.00%,准确性为86.15%。高低频超声诊断单纯性肠套叠、混合型性肠套叠及缺血型性肠套叠的准确率为93.75%、90.00%、100.00%;诊断回回结病变、回结病变、盲结病变、结结病变及小肠病变的准确率为80.00%、96.55%、100.00%、100.00%、100.00%。低频探头下,超声内部低回声包块,近端肠管呈扩张现象。高频探头下,包块边界清晰,横切面强弱相间回声,外周呈低回声,表现出“同心圆”征。纵切面强弱相间回声,前后低回声,呈“套筒征",近侧肠管扩张。本组45例确诊肠套叠患儿中,有43肠套叠患儿在高频超声扫描中高低频超声血流声像图清晰,表现为条状及棒状血流;其余2例未发现异常血流信号,无法检测出频谱,对这2例实施手术或灌肠确诊为肠坏死。所有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出现套叠的肠管均较好复位,症状得到了较好缓解,未出现其他不适反应。  结论  高低频超声可提高小儿肠套叠诊断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性,明确肠套叠类型、部位、超声成像特征及血流信号。
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王美权, 黄冬花, 李海文, 全强, 伍丽媛
2022, 45(5): 701-70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14
[摘要](79) [HTML全文] (47) [PDF 1453KB](1)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通过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及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依照病理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结节组(n=78)和恶性结节组(n=44),对患者进行彩色超声扫描检查,术后切除的组织样品行常规病理学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果  良性结节组患者病灶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值均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水平高于恶性结节组(P < 0.05);PSV、EDV及RI联合应用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测价值为Log(P)=-0.654×PSV+0.627×EDV-0.608×RI+0.613;PSV、EDV及RI联合应用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P < 0.05)。  结论  通过超声扫描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乳腺小结节良、恶性质的诊断价值
朱奎江, 桑倩, 郭贞芳, 叶眉
2022, 45(5): 705-70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15
[摘要](135) [HTML全文] (46) [PDF 1707KB](12)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乳腺小结节良、恶性质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123例乳腺小结节患者资料,其中良性肿瘤46例,纳入良性组;恶性肿瘤77例,纳入恶性组。分析其MRI扫描特征;比较乳腺小结节形态、MRI参数,分析DWI、DCE-MRI诊断价值。  结果  良性组边缘多光滑,形状规则,内部强化以均匀为主,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Ⅰ型多见,早期增强率 < 60%;而恶性组则相反(P < 0.05)。与恶性组比较,良性组表观弥散系数值更高,Slope及SlopeR值更低(P < 0.05);两组最大信号强度值、强化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WI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小结节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62.34%、65.22%、63.41%,DCE-MRI分别为71.43%、80.43%、74.80%,两者单独检查均明显低于DWI+DCE-MRI的87.01%、91.30%、88.62%(P < 0.05)。  结论  DCE-MRI联合DWI可提高良、恶性乳腺小结节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更有助于病变性质的判断。
52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征象与多种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吴昊, 张可新, 冯佩明, 吴文瑛
2022, 45(5): 709-71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16
[摘要](229) [HTML全文] (75) [PDF 1749KB](4)
摘要:
  目的  探索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多种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原发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24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留存有标准的超声声像图,采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声像图征象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因子受体2(HER-2)、P53、细胞核增殖因子Ki-67、DNA拓扑异构酶IIa(TOPIIa)、细胞角蛋白CK5/6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并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R的阳性表达与肿块形状、肿块边缘、后方回声、高回声晕、血供丰富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PR的阳性表达与肿块边缘、高回声晕、直径 > 2 cm存在相关性;HER-2的阳性表达与内部微钙化、纵横比 > 1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Ki-67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后方回声减低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P53的阳性表达与内部钙化、淋巴结转移、肿块形状、高回声晕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CK5/6的阳性表达与内部微钙化和高回声晕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TOPIIa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后方回声、肿块直径 > 2 cm存在相关性(P < 0.05),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并以ROC曲线检验方程效能。  结论  不同免疫组化表达的浸润性导管癌的征象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些超声征象可为乳腺癌的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与内镜治疗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效果
姚勇, 奉镭, 高明生, 张描
2022, 45(5): 718-72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17
[摘要](114) [HTML全文] (85) [PDF 1663KB](14)
摘要:
  目的  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与内镜治疗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预防效果,为肝硬化患者早期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2月于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一级预防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89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进行内镜下套扎治疗(EVL)者纳入EVL组(n=43),进行TIPS治疗者纳入TIPS组(n=46),比较两组静脉曲张改善效果,治疗前后门静脉内径、肝功能变化以及治疗后患者EGVB、并发症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TIPS组和EVL组静脉曲张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0.70%和86.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IPS组术后门体循环压力差降低(P < 0.05),且治疗后3、6、12、24月时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低于EV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EGVB发生率分别为32.56%和17.39%(P > 0.05),其中TIPS组远期出血(治疗3月后)发生率低于EV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早期TIPS和EVL用于肝硬化患者一级预防均可有效改食管胃底善静脉曲张,有利于降低EGVB发生风险,且TIPS在降低门静脉压力和远期出血发生率方面较EVL具有一定优势。
基于T2WI影像组学模型可预测低级别胶质瘤1p/19q的缺失状态
刘书涵, 刘晓欢, 苏侨勇, 付国丽, 姜聪明, 许燕塔
2022, 45(5): 723-72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18
[摘要](172) [HTML全文] (112) [PDF 2379KB](5)
摘要:
  目的  基于磁共振T2WI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低级别胶质瘤1p/19q缺失状态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54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p/19q共缺失100例,1p/19q非共缺失54例),按照分层抽样7∶3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3D-Slicer软件对肿瘤区域进行手动分割,用pyradiomics进行特征提取。临床资料的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方差法和10折交叉验证的LASSO算法进行筛选,最后建立支持向量机、高斯朴素贝叶斯、K-近邻、逻辑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和sklearn分类报告中的参考指标(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F1分数)进行效能评价。  结果  4种模型中,支持向量机的曲线下面积值最高,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95、0.91;参考指标中表现最佳为K-近邻,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及F1分数分别为0.87、0.97、0.70、0.91;其次为支持向量机,各项指标与模型平均值相当。  结论  基于T2WI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低级别胶质瘤1p/19q的缺失状态。
四维超声重建肛提肌裂孔评估膀胱膨出的可行性
陈瑞丰, 王月爱, 钟卓敏, 唐贤朋
2022, 45(5): 729-73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19
[摘要](140) [HTML全文] (70) [PDF 1428KB](2)
摘要:
  目的  采用四维盆底超声定量分析中老年经产妇肛提肌裂孔形变,探讨其诊断膀胱膨出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患有膀胱膨出的57例中老年女性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59例无膀胱膨出的中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四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静息、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形变并记录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分析其与膀胱膨出的关系。  结果  病例组结构松散,内部排列紊乱,肛提肌裂孔明显增大;静息时两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Valsalva状态下病例组各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各参数曲线下面积均 > 0.8,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45 cm、5.25 cm和19.05 cm2,其中面积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98),敏感度为0.754,特异性为0.881,优于前后径及横径。  结论  四维超声重建肛提肌裂孔,观察其形变及参数变化,用于评估中老年膀胱膨出,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联合IL-6、TNF-α水平检测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李锐, 郭文才, 吴过, 彭逸凡, 吴勇
2022, 45(5): 733-73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20
[摘要](110) [HTML全文] (59) [PDF 1682KB](3)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检测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鉴别价值。  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8例颅内动脉瘤疑似病例,采用CTA联合IL-6、TNF-α检测分析其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  108例疑似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发现93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CTA诊断为87例,CTA诊断的Kappa值为0.669,准确性为90.74%,敏感度为0.914,特异性为0.867;颅内动脉瘤患者机体血清IL-6、TNF-α水平高于非颅内动脉瘤患者(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L-6、TNF-α与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r=0.377、0.453,P < 0.05);ROC曲线显示,CTA与IL-6、TNF-α联合诊断指标曲线下面积为0.974,高于各单项指标曲线下面积(P < 0.05)。  结论  CTA联合IL-6、TNF-α检测对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肺腺癌患者CT影像预测纯磨玻璃结节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的判定价值
文雄伟, 罗金梅, 许鸿, 陈强, 邓鹏飞
2022, 45(5): 737-74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21
[摘要](177) [HTML全文] (51) [PDF 1913KB](10)
摘要:
  目的  研究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纯磨玻璃结节(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月住院治疗的122例PGG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肺腺癌的种类分组,其中侵袭前组患者82例原位腺癌(AIS)组患者39例,微浸润性腺癌(MIA)组患者43例,侵袭组患者40例; 根据肺腺癌良恶性分组,其中良性组80例,恶性组42例。比较侵袭前组与侵袭组、AIS组与MIA组以及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瘤肺界面、毛刺征、空泡征、三维形状、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症情况之间的差异。  结果  侵袭前组以及侵袭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IS以及MIA组患者的分叶征、空泡征、CT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性组以及恶性组患者的瘤肺界面、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侵袭以及恶性组患者的诊断敏感度高于单独检测; ROC曲线分析示,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浸润性以及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  结论  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于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心脏瓣膜病胸主动脉CT重建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李曦, 朱青效, 王如男
2022, 45(5): 744-74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22
[摘要](201) [HTML全文] (91) [PDF 1434KB](10)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病胸主动脉CT重建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2月北碚区中医医院放射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纳入病例组,205例非心脏瓣膜病变的普通患者纳入对照组,均行CT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的临床一般资料和CT测量值(包括胸主动脉长度、主动脉峡部直径和膈肌层面主动脉直径),采用Logistic分析患者胸主动脉长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胸主动脉长度、主动脉峡部直径和膈肌层面主动脉直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心脏瓣膜病变患者主要CT特征为主动脉扩张,瓣膜增厚; 不同年龄、性别、高血压和主动脉壁斑块、心脏瓣膜病的患者胸主动脉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OR=2.121)、主动脉壁斑块(OR=2.234)、心脏瓣膜病(OR=1.964)是影响患者胸主动脉长度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心脏瓣膜病患者胸主动脉增长、主动脉峡部及膈肌层面增长增宽,同时胸主动脉长度受年龄、主动脉壁斑块和心脏瓣膜病的影响,了解其形态特征,对于主动脉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脑侧支血流循环状态及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
尚桐羽, 陈首名, 张蕾, 徐晓雪
2022, 45(5): 749-75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23
[摘要](159) [HTML全文] (91) [PDF 1723KB](7)
摘要: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脑侧支血流循环状态及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行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分析患者不同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比较不同侧支血流循环状态CTPI参数情况及责任血管不同狭窄程度。  结果  CTPI显示,46例脑组织血流灌注发生异常,CTPI阳性率为90.20%(46/51)。患者患侧梗死病灶区及缺血半暗带CBF值、CBV值均小于健侧,MTT值、TTP值均长于健侧(P < 0.05)。侧支循环良好者患侧CBF值小于健侧,MTT值及TTP值均长于健侧(P < 0.05),而患侧与健侧CB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侧支循环不良者患侧CBF值及CBV值均小于健侧,且MTT值及TTP值均长于健侧(P < 0.05)。CTPI提示AIS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患者责任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CTPI提示血流灌注正常患者(P < 0.05)。  结论  CTPI可及时准确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病灶区、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临床掌握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对责任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客观评估。
传统开腹手术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疗效对比
刘刚, 刘益, 周小平, 崔益田
2022, 45(5): 754-75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24
[摘要](97) [HTML全文] (40) [PDF 1577KB](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前后和肽素(CPT)、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D-D)水平变化。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95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RCP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观察治疗前后CPT、CRP、D-D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97.92% vs 87.23%,P < 0.05)。手术后1 d、4 d的CPT、CRP、D-D水平较手术前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腹部疼痛缓解时间、胃肠功能及肝功能恢复时间均较短(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也较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 < 0.05)。  结论  ERCP手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CPT、CRP及D-D水平及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肺癌及其病理特征的关系
张东升, 盛茂, 程庆红, 陶磊
2022, 45(5): 759-76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25
[摘要](159) [HTML全文] (55) [PDF 1857KB](7)
摘要:
  目的  分析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肺癌及其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21年3月~2022年1月共8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肺癌组,并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36例肺炎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内均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扫描。比较两组常规CT参数及光谱CT定量参数差异,并分析肺癌组不同病理特征者光谱CT定量参数差异。  结果  两组棘突征、CT值及动脉期碘密度(IC)、标准化IC(NIC)、有效原子序列(Zef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肺癌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CT征象多于对照组(P < 0.05),肺癌组静脉期IC、NIC及Zeff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肺癌组不同病理特征者动脉期IC、NIC、Zef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腺癌者静脉期IC、NIC及Zeff高于鳞癌及小细胞癌者(P < 0.05),鳞癌者则高于小细胞癌者(P < 0.05)。  结论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对鉴别肺癌与肺炎性结节有利,且能辅助判断肺癌病理特征,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影像转录组学数据处理与应用进展
胡珂, 刘冰
2022, 45(5): 767-77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27
[摘要](474) [HTML全文] (159) [PDF 1623KB](95)
摘要:
随着全脑转录组数据,即全脑基因表达图谱(如艾伦人类脑图谱)的出现,影像转录组学为理解大脑分子尺度上的空间分布与宏观神经影像表型之间的关系开辟了新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基因表达的特定时空模式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属性之间的联系。本文介绍了影像转录组学领域广泛使用的基因表达数据集,以及转录组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和常用的工具箱,并概述了将基因表达数据与影像数据相关联的基本工作流程和三大类分析方法。近年来,影像转录组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理解脑神经发育和各类神经精神疾病中; 但该领域仍处于新兴阶段,必须克服一些方法学挑战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随着该领域的发展和现有方法的改进,未来的研究可以与越来越全面和精确的将转录组图谱数据相结合,这将会为识别体内观察到的与疾病相关的大脑变化的分子相关性提供一个强大可靠的框架。
心脏副交感神经正电子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王慧, 何玉林
2022, 45(5): 774-77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28
[摘要](137) [HTML全文] (69) [PDF 1449KB](11)
摘要:
心脏副交感神经正电子显像剂的研发在评估心血管疾病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能够高灵敏地反映心脏副交感神经的变化。本文旨在介绍烟碱类、毒蕈碱类和乙酰胆碱酯酶类三种心脏副交感神经显像剂的研究新进展。2-18F-氟-3-(2(S)-甲氧基氮杂环丁烷基)吡啶(2-18F-F-A-85380)、(R, S)-N-11C-甲基-二苯乙醇酸-3-奎宁环酯(11C-MQNB)和4-18F-氟苄基-右苄替米特(4-18F-FDEX)为烟碱类和毒蕈碱类副交感神经显像剂,11C-多奈哌齐(11C-DNP)和N-[11C]甲基-3[[(二甲氨基)羰基]氧基]-2-(2', 2'-二苯基丙氧基甲基)吡啶(11C-MDDP)为乙酰胆碱酯酶类副交感神经显像剂。其中11C-MQNB、2-18F-F-A-85380研究较为深入,而11C-DNP、11C-MDDP、4-18F-FDEX是具有良好临床应用潜质的显像剂。
人工智能在病理诊断领域的进展
余净纯, 郭明星, 韩靖, 张小鹰, 陈汉威, 王浩
2022, 45(5): 779-78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29
[摘要](414) [HTML全文] (414) [PDF 1806KB](104)
摘要:
基于近几年机器视觉的发展,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组织病理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病理学家解决临床上的诊断问题,用该种方法解决病理学问题可被称为计算机病理学。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帮助病理学家初筛大部分良性数据、辅助诊断、疗效预测、识别生物标志物等,甚至可以做到对药效治疗监测以及识别药物发现未知的信号。基于深度学习在病理领域的深入研究,让计算机自动处理病理数据成为可能。人工智能诊断决策建立在大数据之上,很多有可能做到对每个病人的个性化管理,对于大多普遍性的疾病诊断有着更加快速准确的优势。但数字病理学的发展仍受到一些问题的限制,以至于现阶段没有广泛应用于数字病理诊断平台。本文总结了近几年人工智能在病理诊断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讨论这种技术的可行性,补充说明在数字病理学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在该领域实用性上的展望。
磁共振定量技术评估肝脏铁过载的研究进展
王燕, 靳向飞, 黎斌, 陈武标
2022, 45(5): 790-79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30
[摘要](245) [HTML全文] (81) [PDF 1219KB](20)
摘要:
肝脏铁过载是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和输血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主要组织学特征,如果不进行治疗,过量的铁可导致肝损伤并缓慢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此,肝铁浓度的评估对于铁过载的检测和定量分级以及铁螯合治疗的监测是至关重要的。金标准肝活检是有创性的,并且容易出现采样偏差,而MRI技术的非侵入性以及对铁的高敏感性使其成为广为使用的方法。本文将对信号强度比法、T2/R2弛豫法、磁共振波谱成像、T2*/R2*弛豫法、超短回波时间成像技术及定量磁化率成像评估肝铁定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王伟, 沈龙山, 程雯, 陈刘成, 王震寰
2022, 45(5): 795-79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5.31
[摘要](164) [HTML全文] (91) [PDF 1315KB](27)
摘要: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有弥漫性浸润生长的特点,在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难度,肿瘤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预后较差。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多用于肿瘤术前的初步诊断,在胶质瘤分级判断以及预测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就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动态磁敏感对比灌注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和磁共振波谱成像等几种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