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1年  第44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三维盆底超声可动态观察初产妇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刘成成, 金永红, 左冬梅, 陈光玉, 江峰
2021, 44(5): 733-73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01
[摘要](481) [HTML全文] (190) [PDF 1851KB](27)
摘要:
  目的  分析利用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受到不同分娩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6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23)和经阴道顺产组(n=44)。利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宫颈外口位置进行观察,计算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宫颈移动度,比较尿道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形成率以及类型、子宫脱垂形成率,对比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及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侧肛提肌的厚度,在缩肛情况下,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是否存在撕裂进行观察。  结果  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颈位置水平远低于剖宫产分娩组(t=-3.43,P < 0.05),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3.53、3.82,P < 0.05),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t=11.075,P < 0.05),静息、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4.17、2.95、2.80,P < 0.05)。两组间在膀胱膨出类型上,Ⅱ型膀胱膨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个类型,且经阴道顺产组膀胱膨出三种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χ2=13.39,P < 0.05)。而静息状态下的宫颈外口位置、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宫颈移动度、尿道漏斗形成、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状态下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均未发现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及肛提肌撕裂。  结论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很好的动态观察到前、中、后盆腔脏器的各项指标,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可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于经阴道分娩,早期剖宫产分娩组在前盆腔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较经阴道顺产组程度轻。
肺炎X光图像增强分类识别技术:基于改进Retinex算法
刘海龙, 马波
2021, 44(5): 739-74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02
[摘要](522) [HTML全文] (237) [PDF 1717KB](42)
摘要:
  目的  引入并改进Retinex算法增强肺图像特征,提升肺炎识别的准确率。  方法  提出一种对肺炎X光图像特征增强的Retinex优化方法。将X光图边缘中心化,进行信息重建,利用Retinex进行特征强化,最后将图像赋予权重与原图像相结合,最大程度保留特征。  结果  相对于初始图像训练,其准确率提升了2.57个百分点,损失了0.17个百分点的敏感度准确率,却增加了7.15个百分点的特异性准确率。  结论  改进后的算法能够使得机器快速自动识别肺炎与非肺炎,在肺炎高发的时期大大提升了诊断效率。
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与常规分割放疗的皮肤副作用及美容效果比较: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周略, 李子煌, 杨东, 邓小年, 张定, 吕得刚, 李先明, 唐娜
2021, 44(5): 744-74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03
[摘要](374) [HTML全文] (184) [PDF 1762KB](17)
摘要:
  目的  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协变量进行均衡处理后,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的美容效果和皮肤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7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放射治疗的319例保乳术后的乳腺癌患者,其中大分割放疗组215例,常规分割放疗组104例,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获得协变量均衡的两组新样本,并对这两组样本进行分析。  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的常规分割放疗组99例,大分割放疗组100例。两组患者I级早期皮肤副反应分别为67.6%和78%,分别有14.1%和10%的患者出现湿性脱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在第6月、1年、2年的I级皮肤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9%,90.0%;96.0%,92.0%;99.0%,96.0%,(P=0.471),两组均未出现III级及以上的晚期皮肤毒副作用。2年后常规分割组与大分割组美容评价良好率分别为78.8%、84.0%(P=0.361)。  结论  对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辅助放疗,大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皮肤毒副反应和美容效果均无显著差异。
乳腺粘液癌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
桑田, 康燕飞, 曹玉文, 葛肖艳, 吴芳, 童瑾, 王甲嘉, 董建, 李军
2021, 44(5): 749-75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04
[摘要](802) [HTML全文] (202) [PDF 1974KB](12)
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粘液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提高诊断粘液癌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乳腺癌肿块的超声特征(肿块最大径、纵横比、高回声晕、转移情况、弹性评分等)、剪切波速度(SWVmax、SWVratio、SWVmean)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将粘液癌患者作为实验组(n=24),将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对照组(n=32),对比两组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表达的差异性,并对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粘液癌肿块多表现为边界清晰、有高回声晕、后方回声增强、弹性评分 < 4分且BI-RADS分类 < 4b类(χ2=4.419、5.171、6.162、4.743、14.000,P < 0.05),SWVmax及雌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阳性率在两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069,χ2=4.371、4.051,P < 0.05)。  结论  乳腺粘液癌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为超声诊断乳腺癌类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钆延迟强化联合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在心肌淀粉样变性和肥厚性心肌病的应用:95例患者前瞻性研究
姜严严, 余轲, 汪维维, 李林, 王宇航, 易乔丹
2021, 44(5): 754-75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05
[摘要](306) [HTML全文] (184) [PDF 1680KB](21)
摘要:
  目的  研究钆延迟强化联合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在心肌淀粉样变性(CA)和肥厚性心肌病(HCM)患者临床检查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诊断的CA患者40例和HCM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心功能、心脏形态学、MRI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  结果  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在3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两两比较,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HCM组、对照组、CA组,3组患者的LVEF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室壁厚度以及左心室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HCM组、CA组以及对照组(P < 0.05);增强前T1值从高到低依次为CA组、HCM组以及对照组(P < 0.05);增强后T1值从高到低依次为HCM组、对照组以及CA组(P < 0.05);细胞外容积从高到低依次为CA组、对照组以及HCM组(P < 0.05)。  结论  钆延迟强化联合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在CA和HCM患者临床检查中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能力,建议临床推广。
数字化根尖片与口腔锥形束CT测量牙齿长度的价值对比
颜莉, 阿依努尔·霍斯塔伊, 张蕾
2021, 44(5): 759-76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06
[摘要](274) [HTML全文] (218) [PDF 1507KB](9)
摘要:
  目的  比较数字化根尖片与口腔锥形束CT(CBCT)测量牙齿长度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收治103例拔牙正畸患者(共200颗前磨牙)的临床资料,均行数字化根尖片与口腔CBCT检查,以游标卡尺实际测量为金标准,采用InVivoDental软件及平行长焦距平行投照技术拍摄测量不同检查方法牙齿长度,比较不同牙位上牙齿口腔CBCT检查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时及数字化根尖检测的牙齿影像长度,计算其与实际长度的差值。  结果  数字化根尖测量不同牙位牙齿长度与实际牙齿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口腔CBCT轴位测量下颌磨牙区、下颌尖牙区、下颌前牙区牙位牙齿长度小于实际牙齿长度(P < 0.05),上颌磨牙区、上颌前磨牙区、上颌尖牙区、上颌前牙区、下颌前磨牙区牙位牙齿长度与实际牙齿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口腔CBCT矢状位测量上颌磨牙区、下颌磨牙区、下颌前磨牙区、下颌尖牙区、下颌前牙区与实际牙齿长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 < 0.001),上颌前磨牙区、上颌尖牙区、上颌前牙区与实际牙齿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口腔CBCT冠状位测量上颌磨牙区、上颌尖牙区、上颌前牙区、下颌前磨牙区、下颌尖牙区、下颌前牙区小于实际牙齿长度(P < 0.001),上颌前磨牙区、下颌磨牙区与实际牙齿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平行长焦距平行投照下数字化根尖片较口腔CBCT更能准确测量牙齿长度。
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MRI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基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分类器
吴佩琪, 杨雅俪, 周妍璐, 郭粉玲, 毛小明
2021, 44(5): 764-77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07
[摘要](506) [HTML全文] (152) [PDF 2631KB](49)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逻辑回归分类器的MRI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并评估上述模型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南方科技大学盐田医院进行MRI影像检查并获得手术病理的34例乳腺病变患者的动态增强MRI图像。按0.8∶0.2的比例将病例分为训练集(n=27)和测试集(n=7)。采用3D Slicer软件勾画乳腺病灶靶区并生成3D感兴趣体积,对每个感兴趣体积提取1037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LASSO进行影像组学特征降维,然后在训练集中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逻辑回归等3种分类器分别构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预测模型,并在测试集中进行评估。  结果  经LASSO降维后共选出6个影像组学特征标签进行建模,3种模型在训练集中的分类效果均非常好(曲线下面积>0.90),其中稳定性最高的是基于逻辑回归分类器建立的乳腺良恶性病变影像组学预测模型。  结论  基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逻辑回归的MRI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都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其中逻辑回归模型更为稳定。影像组学方法可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预测提供新的手段。
鼻内镜下内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治疗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120例患者随机对照试验
王媛, 马晓琳, 周传海, 秦岭, 白琳
2021, 44(5): 771-77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08
[摘要](289) [HTML全文] (101) [PDF 1619KB](6)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内囊鼻腔吻合术(EES-DCR)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拟接手术治疗的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研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60例/组。观察组采用EES-DCR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治疗,对照组采用EES-DCR联合美乐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临床效果评价、手术时间、下睑缘上方泪液弧高度、溢泪程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患眼的疼痛程度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3月评价,观察组的治愈率91.67%、好转率8.33%,对照组治愈率86.67%、好转率11.67%、无效率1.67%,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评价,观察组的治愈率88.33%、好转率11.67%,对照组治愈率73.33%、好转率25.00%、无效率1.67%,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月评价,观察组的下睑缘上方泪液弧高度正常率88.33%、偏高率8.33%、较高率3.33%,对照组下睑缘上方泪液弧高度正常率76.67%、偏高率15.00%、较高率8.33%,两组的下睑缘上方泪液弧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溢泪程度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观察组的溢泪程度、泪液分泌实验低于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EES-DCR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术后效果优于EES-DCR联合美乐胶,值得临床开展运用。
血液循环速度与冠脉CT血管造影增强效果的相关性及对比剂优化方案
谢友扬, 张艳, 石威, 王雪峰, 顾华伟, 王为苗, 曹阳, 储伟
2021, 44(5): 776-78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09
[摘要](423) [HTML全文] (77) [PDF 1702KB](9)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液循环速度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增强效果的相关性,并分析对比剂优化方案。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患者161例,按照血液循环速度分为快速组(n=32)、中等组(n=35)和缓慢组(n= 94),分析血液循环速度与增强效果关系,并将缓慢组分为A、B、C 3个亚组,A组与快速组、中等组使用的对比剂浓度和注射速率相同(均为碘浓度320 mgI/mL,速率5 mL/s);B组采用对比剂的碘浓度为350 mgI/mL,速率5.5 mL/s;C组采用对比剂的碘浓度为370 mgI/mL,速率5.5 mL/s,比较各组伪影发生、室间隔显示、冠脉CT值及图像质量情况。  结果  快速组、中等组、B组、C组产生伪影概率均低于A组,且快速组低于中等组,C组低于B组(P < 0.05);快速组、中等组、B组、C组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质量评分、室间隔显示评分均高于A组,且快速组高于中等组,C组高于B组(P < 0.05)。  结论  血液循环速度能增加冠脉CTA增强效果,清晰显示室间隔,对于血液循环较慢者可适当增加对比剂浓度和注射速率以保证图像质量。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颅CT扫描参数变化与认知功能异常的关系
李蓉, 潘柯良, 何昌九, 邱雪, 陈钰
2021, 44(5): 782-78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10
[摘要](496) [HTML全文] (174) [PDF 1608KB](15)
摘要:
  目的  探讨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颅CT扫描参数的变化与患者认知功能异常的关系。  方法  选取我院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年龄及性别等因素匹配的80例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的诊断时间为2017年2月~2021年3月,两组研究对象均愿意接受头颅CT扫描,对比两组研究对象CT检查发现的脑结构异常、脑叶参数、认知功能评分,采用相关性分析法探讨脑结构异常、脑叶参数与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病例组的皮质型、髓质型、皮髓质混合型、脑萎缩总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病例组的额叶平均CT值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在颞叶、顶叶、枕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工作记忆、社会认知、总体认知得分上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词语记忆、视觉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脑萎缩患者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工作记忆、社会认知、总体认知得分上低于未发生脑萎缩患者(P < 0.05);两组词语记忆、视觉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额叶CT值与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社会认知、总体认知得分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颅CT扫描可发现患者脑萎缩的检出率明显增加,额叶CT值降低,这些变化与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存在密切关系。
18F-FDG PET/CT参数SUVpeak、全身代谢肿瘤体积和总糖酵解值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翟威豪, 何薇
2021, 44(5): 787-79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11
[摘要](636) [HTML全文] (247) [PDF 1693KB](30)
摘要:
  目的  探讨化疗前PET/CT检查的SUVpeak、代谢肿瘤体积(MTV)、总糖酵解值(TLG)是否可以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8年11月本院诊治的7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资料,根据随访  结果  将患者分为进展组(n=40)和未进展组(n=36)、死亡组(n=6)和存活组(n=70)。所有患者化疗前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使用自动感兴趣区勾画软件测量记录病灶的SUVmax、SUVpeak、MTV、TLG等参数。比较疾病进展组和未进展组之间、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PET参数的差异,通过ROC曲线求取PET参数的最佳临界值,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生存率,使用临床变量资料和PET参数对生存期和疾病进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疾病进展组的中位SUVmax、SUVpeak、MTV和TLG分别为30.82(12.64~71.16)、19.89(9.35~52.23)、786.49(135.06~8795.16)cm3、4618.76(653.88~37361.18);未进展组为34.53(3.82~52.41)、15.76(3.18~32.37)、116.05(54.14~2642.96)cm3、420.18(276.97~9409.09)。进展组和未进展组之间SUVpeak、MTV及T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死亡组的中位数SUVmax、SUVpeak、MTV和TLG分别为50.47(19.95~130.14)、37.40(16.95~82.63)、2195.11(231.85~8361.82)cm3、14712.77(3371.5~28302.65);存活组为30.82(3.82~52.41)、19.43(3.18~38.62)、252.10(54.14~ 8795.16)cm3,1219.53(276.97~37361.18)。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SUVmax、SUVpeak、MTV及TLG数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SUVpeak、MTV和TLG小于临界值时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其大于临界值时。SUVpeak、MTV、TLG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与无进展生存期呈显著相关。  结论  SUVpeak、MTV和TLG均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预后中提供重要的预测价值。
临床病理特征和超声征象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评估价值
欧阳丽珠, 龚海燕, 杨雅婷, 王平
2021, 44(5): 792-78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12
[摘要](417) [HTML全文] (110) [PDF 1659KB](11)
摘要: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超声征象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间接受治疗的TNBC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超声特征、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价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征象对TNBC患者预后评估价值。  结果  共纳入78例TNB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0月,其中18例(23.1%)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转移,18例(23.1%)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绝经前期/围绝经期、病灶最大径>2 cm、腋窝淋巴结转移、Ki-67>30%、纤维腺体型乳腺、非平行生长及脉管侵犯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非平行生长及脉管浸润为无复发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脉管侵犯及肿块非平行生长与TNBC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反应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动静脉内瘘成熟程度
谭清清, 宋建琼, 朱亚玲, 张洪超
2021, 44(5): 799-80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13
[摘要](346) [HTML全文] (113) [PDF 1781KB](13)
摘要: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评估动静脉内瘘(AVF)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内瘘成熟程度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于本院首次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143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行手术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桡动脉和头静脉血流量、血管直径。术后6周,观察患者成熟情况并分析与头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结果  术后1、3、6周,患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峰值流速均明显高于术前(P < 0.05),阻力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 < 0.05),桡动脉和头静脉的血流量和血管直径均明显大于术前(P < 0.05);且术后1、3、6周患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峰值流速及桡动脉和头静脉的血流量、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力指数在术后1、3、6相邻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周,143例患者AVF成熟度为69.23%(99/143),成熟组头静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峰值流速、血管直径和血流量均明显大于未成熟组(P < 0.05),阻力指数明显小于未成熟组(P < 0.05);术后6周头静脉血流量预测AVF成熟的ROC曲线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预测AVF成熟的临界值为387.98 mL/min。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通过反应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内瘘成熟程度。
MRI、CT影像学表现差异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中的诊断价值
姚尉, 李成杰, 刘伟
2021, 44(5): 809-81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15
[摘要](336) [HTML全文] (301) [PDF 1668KB](33)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MRI、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肝脏SNN患者40例,其中接受MRI检查的22例患者作为MRI组,CT检查的18例患者作为CT组,分析MRI、CT诊断肝脏SNN的价值,同时分析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伴液化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病灶的MRI、CT影像学表现差异。   结果   MRI诊断肝脏SNN准确率为95.45%,明显高于CT组(P < 0.05);CT组,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伴液化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病灶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伴液化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病灶CT平扫主要呈低密度影,分别占83.33%、42.86%和40.00%,3种病灶均无强化,其中分别有83.33%、57.14%和80.00%病灶包膜延迟强化;MRI组,伴液化性坏死型T2WI序列低信号比例高于单纯凝固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P < 0.05),多结节融合型T2WI序列稍高信号比例高于伴液化性坏死型(P < 0.05),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伴液化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病灶T1WI序列低信号比例均为100.00%,T2WI序列低信号鉴别伴液化性坏死型SNN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性为78.57%,准确率为86.36%,阳性预测值为72.73%,阴性预测值为100.00%;T2WI序列序列稍高信号鉴别伴液化性坏死型鉴别多结节融合型SNN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性为68.75%,准确率为77.27%,阳性预测值为54.55%,阴性预测值为100.00%,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伴液化性坏死型和多结节融合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无强化比例均为100.00%,但延迟期所有病灶边缘有强化。  结论   MRI和CT在肝脏SNN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中MRI诊断价值较好。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治疗效果的评价价值
梁权海, 郭晓婷, 叶桥钦, 文康彦, 陈忠
2021, 44(5): 814-81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16
[摘要](255) [HTML全文] (149) [PDF 1802KB](8)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GIST患者MSCT检查资料,其中34例接受手术治疗,8例不可手术或转移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分析手术治疗经MSCT随访复发与转移情况;分子靶向治疗经MSCT随访后采用Choi标准评价疗效,并评估病灶的特征。   结果   接受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随访时间6~24月,复发12例,平均肿瘤直径1.64±0.49 cm;7例边界清楚,5例浸润生长;8例内部密度均匀,4例发现液化坏死区域;8例外形呈类圆形,4例呈现椭圆形;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5例;8例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2例钙化。接受分子靶向治疗的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月,其中2例边界清楚,3例边缘光整,3例边缘模糊;6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4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2例重度强化;均有肿瘤血管;5例伴周围浸润,3例不伴周围浸润。第1次MSCT随访疾病控制率为75.0%,第2次疾病控制率为75.0%,末次疾病控制率为62.5%;伴MSCT随访的进行,GIST患者的肿瘤最长径与静脉期肿瘤CT值均呈现下降,且CT值与基线比较平均下降幅度高于肿瘤长径下降幅度。42例患者治疗后9例出现转移病灶,包含肝脏转移4例,腹腔转移2例,多处转移1例,盆腔转移2例。   结论   MSCT在胃肠间质瘤治疗效果评价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为GIST患者手术或分子靶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及治疗指导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
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和超声诊断参数在脂肪肝诊断及病情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熊玲, 王硕华, 向谦, 杜玲玲, 陈霞
2021, 44(5): 820-82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17
[摘要](403) [HTML全文] (149) [PDF 1566KB](11)
摘要:
  目的  探究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和超声诊断参数在脂肪肝诊断及病情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 2021年3月1日于我院确诊为脂肪肝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瞬时弹性成像检查。根据肝脏常规检查(肝脏大小、肝实质回声)结果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病情程度评估,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54)、中度组(n=44)和重度组(n=24),分别比较4组BMI、皮下脂肪层厚度、肝组织声速值、肝脏硬度值,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脂肪肝结果一致性,线性趋势卡方检验分析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脂肪肝的相关性。  结果  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BMI、皮下脂肪层厚度、肝脏硬度值依次增加,中度组、重度组患者肝组织声速值依次降低(P < 0.05),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患者肝组织声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脂肪肝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67,P < 0.05);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脂肪肝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且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对于轻、中度脂肪肝区分度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总变异χ2=298.25,线性回归分量χ2=203.47,偏离线性回归分量χ2=91.43,P < 0.05)。  结论  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和超声诊断脂肪肝一致性良好,但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可更精细区分病情程度。
心率86次/min可能是鉴别高血压急症或高血压亚急症的简易临床指标
范景如, 芮德伟, 林振素, 陈子清, 卢森荣, 郭舜奇
2021, 44(5): 824-82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18
[摘要](632) [HTML全文] (137) [PDF 1837KB](9)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急诊科首诊的高血压危象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参数,探讨心率在高血压急症与高血压亚急症的不同变化。   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于我院急诊科首诊的高血压危象患者186例,根据是否存在急性靶器官损害将患者分为高血压急症组(n=82)及高血压亚急症组(n=104),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点、服用药物种类及数量、服药依从性、血压参数与心率的差异;分析主要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急症患者的血压参数和心率的组间差异;分析高血压急症组及高血压亚急症组中存在差异的因素对高血压危象中高血压急症患者的预测价值及心率对高血压危象患者中高血压急症的诊断价值。   结果   186例急诊科首诊的窦性心律并高血压急象患者中,高血压急症占44.1%,高血压亚急症占55.9%。女性平均心率高于男性(93±16.7次/min vs 85±18.2次/min,P=0.002)。高血压急症组的平均心率高于亚急症组(98±20.5次/min vs 82 ±12.7次/min,P < 0.001)。与亚急症组相比,高血压急症组中合并糖尿病比例高、服药依从性较差;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等血压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史与心率对高血压危象患者发生高血压急症存在预测价值,心率诊断高血压急症的最佳切点为86次/ min,曲线下面积为0.813。   结论   高血压急症特别是合并急性心衰的患者的平均心率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的平均心率,以心率86次/min为阈值可能是鉴别高血压危象中高血压急症或亚急症的简易临床指标,特别适合急诊科诊治思维特点;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危象患者,更易发生高血压急症。
低剂量胸部CT与癌胚抗原、Cyfra21-1水平在早期肺癌检查中的价值
花荣, 胡金秀, 薛蔚佳, 贺莉, 张家春
2021, 44(5): 830-83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19
[摘要](490) [HTML全文] (206) [PDF 1687KB](18)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胸部CT扫描与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在早期肺癌检查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肺部亚实性结节患者108例,均给予低剂量CT扫描,经病理确诊为早期肺癌患者76例(其中原位癌34例,微浸润性癌22例,浸润性癌20例),非肺癌患者32例,比较肺癌和非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水平差异,分析CT联合血清CEA、Cyfra21-1诊断早期肺癌的价值。  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明显高于非肺癌患者(P < 0.05);CT联合血清CEA、Cyfra21-1诊断早期肺癌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检查(P < 0.05);浸润性癌病灶直径、CT值明显高于原位癌和微浸润性癌(P < 0.05);原位癌、微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患者CEA、Cyfra21-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CT值诊断浸润性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1和0.816(P < 0.05),截断值分别为15.86 mm和-422.52 Hu,敏感度分别为90.00%和65.00%,特异性分别为91.10%和89.30%。  结论  低剂量胸部CT与CEA、Cyfra21-1水平在早期肺癌诊断中有较好的价值,同时病灶直径及CT值在鉴别浸润性癌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利伐沙班对脊柱创伤患者脊柱融合术后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张洁, 陈勇, 冯金柱, 丁一, 周光新
2021, 44(5): 835-83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20
[摘要](237) [HTML全文] (113) [PDF 1691KB](2)
摘要: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对脊柱创伤患者脊柱融合术后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 2020年1月我院外科接受脊柱融合术治疗的脊柱创伤10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排布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1),对照组行术后常规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1次/d,1次1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14 d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及血小板黏附率),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及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  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及血小板黏附率等血液流变学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利伐沙班可以有效改善脊柱融合术后脊柱创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降低相关炎性因子水平,且未明显改变相关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低剂量CT灌注在中度重症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转归中的评价价值
谢冬梅, 明兵, 邹庆, 宋思思, 张仕勇, 兰茜琳, 李洁, 郭开灿, 王晓玲
2021, 44(5): 840-84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21
[摘要](359) [HTML全文] (83) [PDF 2201KB](5)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灌注在中度重症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转归中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高血脂性胰腺炎患者CT灌注特点,其中中度重症(A组)54例,轻症(B组)22例。采用第三代西门子双源Force CT进行胰腺灌注扫描,将灌注图像传至工作站灌注软件包,对灌注参数血容量、血流量、流量提取乘积、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最大密度值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实验室数据包括血淀粉酶、血脂肪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及灌注参数与临床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  和B组相比,A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平均通过时间、TTD均升高,灌注参数血容量、血流量、最大密度值、流量提取乘积均表现为降低(P < 0.05),胰腺灌注参数(灌注参数血容量、血流量、最大密度值)与高血脂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835、-0.753、-0.543,P < 0.05)。  结论  第三代双源低剂量CT灌注可以用于评价高血脂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微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利于临床早期治疗、干预。
左心房及肺静脉同步食管CT血管造影检查指导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解剖位置
郭川兰, 赖宇林, 李星锐, 谷雨, 王胜棋
2021, 44(5): 845-84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22
[摘要](468) [HTML全文] (114) [PDF 1486KB](5)
摘要:
  目的  分析左心房及肺静脉同步食管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于指导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解剖位置的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1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31例非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左心房及肺静脉同步食管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各支肺静脉开口和食管径线、左心房大小和体积、食管走行分型。  结果  实验组肺静脉上下径右下开口显著高于对照组,肺静脉前后径右上开口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食管跨左心房后壁距离、食管前壁到左心房的最短距离、左心房后壁厚度以及食道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比对照组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房体积更高(P < 0.05)。根据食管走行分型后发现,实验组Ia型39例,Ib型12例,Ic型11例,IIa型5例,IIb型3例,IIc型2例;对照组Ia型13例,Ib型6例,Ic型6例,IIa型3例,IIb型2例,IIc型1例。  结论  左心房及肺静脉同步食管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价值较高,能够有效指导解剖位置,同时了解患者肺静脉和心房的变化情况,使手术安全性得到提高。
弥散张量成像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影像表现对颅脑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浸润的预测
刘海, 万涛, 许华, 罗琦
2021, 44(5): 849-85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23
[摘要](318) [HTML全文] (233) [PDF 1633KB](11)
摘要: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影像表现对颅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对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浸润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以2017年2月~2020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9例颅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分期情况分析,低级别胶质瘤患者36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DTI、1H MRS影像表现差异,分析DTI、1H MRS联合诊断对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浸润的诊断价值。  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ADC显著高于高级别胶质瘤(t=4.480,P < 0.001);在肿瘤组织中,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NAA/Cr(t=8.477,P < 0.001)、Cho/ Cr(t=5.851,P < 0.001)、Lip+Lac/Cr(t=19.141,P < 0.001)低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Cho/NAA(t=2.493,P=0.015)高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在瘤周组织中,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NAA/Cr(t=2.503,P=0.015)低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Cho/NAA(t=6.937,P < 0.001)、Cho/Cr(t=14.267,P < 0.001)、Lip+Lac/Cr(t=2.322,P=0.023)高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DTI、1H MRS联合诊断对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  结论  DTI、1H MRS影像表现对颅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对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浸润的预测效能较高,建议临床推广。
多模式超声在胎儿非严重闭合性脊柱裂筛查中的应用
李江华, 周伟娜, 马征戈, 郑倩颖, 张博, 顾晔, 郑丽雅
2021, 44(5): 853-85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24
[摘要](230) [HTML全文] (169) [PDF 1441KB](2)
摘要:
  目的  研究多模式超声在胎儿非严重闭合性脊柱裂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接收的多模式超声产前筛查并诊断为胎儿脊柱畸形的19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多模式超声在产前筛查胎儿脊柱畸形中的价值。结果38 564例孕妇中共19例被诊断为胎儿脊柱裂,其中产前系统超声共检出18例,超声脊柱裂检出率为0.047%(18/38 564),剩余1例因多次产前检查胎儿均为臀位,未获得可用的影像资料而漏诊,漏诊率为5.26%(1/19)。18例经超声检查提示胎儿脊柱裂者均自愿终止妊娠,并经术后尸检证实。19例脊柱裂胎儿中,开放性脊柱裂15例,闭合性脊柱裂4例。其中15例开放脊柱裂者中合并脑积水者6例,足内翻者4例,产前超声检查中有脑室扩张、颅后窝消失、柠檬头征、室间隔缺损等影像征象。4例闭合性脊柱裂均合并脊髓圆锥低位,1例同时合并椎管内脂肪瘤。  结论  多模式超声检查具有安全、可重复性强等优势,能有效筛查胎儿脊柱裂。
机器学习XGBoost算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齐巧娜, 刘艳, 陈霁晖, 刘昕竹, 杨锐, 张津源, 崔梦璇, 谢艺萌, 王则远, 于泽, 高飞, 张健
2021, 44(5): 856-86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25
[摘要](796) [HTML全文] (895) [PDF 1468KB](124)
摘要:
机器学习XGBoost算法于2014年提出,其基于boosting算法展开,在许多数据科学大赛上都显示出了极高的可用性和优异性能。目前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分类或回归预测模型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医疗保健、金融、教育、制造等领域的数据分析中。在医药学领域中XGBoost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以及疾病发生风险、转归与预后、合理安全用药和药物研发的等方面,并且在这些领域中提供了具有极大可能性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假阳性率。同时,XGBoost算法在处理数据缺失值时,能自动学习分裂方向;在处理大型数据集时,能够模拟非线性效应,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光动力疗法在宫颈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李娇生, 郭一帆, 于浩天
2021, 44(5): 863-86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26
[摘要](552) [HTML全文] (314) [PDF 1326KB](36)
摘要:
宫颈癌是全世界女性中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宫颈病变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患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随着宫颈癌筛查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宫颈病变在早期被发现。宫颈病变经典治疗方案在提供可靠疗效的同时,也为育龄期患者带来的潜在的生育风险。育龄期宫颈病变患者迫切需要有一个切实有效又不影响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案供其选择。疗效可靠、保留宫颈结构和功能、保护生育功能的一种治疗宫颈病变方法—光动力治疗(PDT)逐渐得到患者重视,尤其是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本综述简述了宫颈病变情况、宫颈病变经典治疗方案与PDT疗法的优缺点以及PDT在宫颈病变治疗中的不足与展望。本综述侧重比对经典治疗方案与PDT疗法在宫颈保护、生育方面的优缺点,旨在介绍PDT在宫颈病变治疗中的最新研究应用,希望能为宫颈病变治疗提供更为多样化、更优的治疗思路。
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用于肺部肿瘤分期及疗效评估的研究进展
孙浩, 张国建, 鲁海文, 王雪梅
2021, 44(5): 868-87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27
[摘要](325) [HTML全文] (128) [PDF 1443KB](24)
摘要: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也是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排名第1位的疾病,晚期患者生存率极低。血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通常认为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与这两个特征均有关。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肽能与整合素特异的结合,进而可以反映肿瘤血管的变化。达到对肺癌原发灶、转移灶及疗效的早期监测,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99mTc-3PRGD2 SPECT/CT用于肺部肿瘤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从99mTc-3PRGD2显像剂、9mTc-3PRGD2在肺癌原发灶显像方面、99mTc-3PRGD2 SPE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监测、99mTc-3PRGD2 SPECT成像在肺癌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99mTc-3PRGD2 SPECT成像在肺癌患者化疗、靶向药物疗效评估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动态18F-FDG 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孔冉, 宾莉, 李玉娜, 翁娜, 王旭
2021, 44(5): 873-87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28
[摘要](765) [HTML全文] (288) [PDF 1357KB](66)
摘要:
18F-FDG PET/CT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价。最大标准化摄取值是最常用的半定量评估指标,但它只是单点估计,忽略了18F-FDG摄取分布的变化,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动态18F-FDG PET/CT检查是一个连续采集过程,可以利用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肿瘤组织对FDG的净摄取率,与传统的SUV相比,动态扫描可以对肿瘤微小代谢变化做出早期评估,更直接、有效地反映示踪剂的摄取。但因其扫描时间长、参数分析复杂等因素限制了临床应用,目前,随着多种简化扫描协议的开发,动态18F-FDG扫描已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动态18F-FDG PET/CT显像局限性及简化方案及动态18F-FDG PET/CT显像在肺癌、乳腺癌、胰腺癌、淋巴瘤、骨髓瘤、胶质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中进行综述。
慢性下腰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及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研究进展
牛晓晨, 王澍, 戴真煜
2021, 44(5): 878-88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29
[摘要](207) [HTML全文] (141) [PDF 1310KB](5)
摘要:
慢性下腰痛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在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功能磁共振能够显示慢性下腰痛患者脑内神经活动的细节、追踪大脑功能的变化。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通过标记动脉血中的水氢质子来获得脑血流量等灌注信息,从而评估疼痛相关脑灌注改变。本文旨在将功能磁共振和动脉自旋标记在慢性下腰痛中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fMRI在CLBP中的应用研究,rs-fMRI在CLBP中的应用,CLBP患者脑rs-fMRI的ReHo异常,CLBP患者脑rs-fMRI的ALFF异常,CLBP患者脑rs-fMRI的默认模式网络(DMN)异常,任务态fMRI在CLBP中的应用,ASL灌注成像在CLBP中的应用研究,探究功能磁共振和动脉自旋标记在慢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前景。
卒中患者吞咽评估影像学研究进展
黄添容, 田晓迎, 曾庆威, 陈俊琦, 张逢林
2021, 44(5): 882-88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5.30
[摘要](334) [HTML全文] (158) [PDF 1239KB](8)
摘要:
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是吞咽障碍的主要检查和评价方法,可明确造成吞咽障碍的病变部位,指导治疗。深入了解吞咽障碍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将康复护理特色融入吞咽障碍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中,有助于减少脑卒中患者并发症、提高脑卒中患者护理效果。视频透视吞咽检查是检查吞咽功能最常用的方法,是吞咽障碍临床评估的“金标准”;超声检查作为辅助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CT具有良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三维动态显示食团和吞咽器官的运动;MRI成像可显示吞咽障碍的病灶和相关的脑功能网络。这些影像学技术可为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