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1年  第4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3种乳腺癌分子亚型与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显像X线特征的关系:基于BI-RADS
梁旭, 徐忠孜, 廖雪芮, 曹英, 任静, 周鹏
2021, 44(4): 567-57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01
[摘要](782) [HTML全文] (325) [PDF 1781KB](45)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亚型与数字乳腺断层合成(DBT)X线征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乳腺癌患者的DBT影像及病理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水平分为激素受体(HR)阳性组(n=90)、HER2阳性组(n=20)及三阴性组(n=33)。以第5版ACR乳腺X摄影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定义的影像征象为标准,比较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DBT征象。结果HER2+、三阴性组组织学分级、Ki67表达水平高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分子亚型表现为单纯肿块、单纯钙化、肿块伴钙化、不对称致密及结构扭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ER2+组、三阴性组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肿块发生率(50.0%、59.3%)高于HR+组(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HR+组、HER2+组表现为分叶征的发生率(93.8%、95%)高于三阴性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HR+组表现为毛刺征的发生率(72.3%)高于HER2+、三阴性组(20.0%、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HER2+组表现为细线分支状钙化及线/段样分布特征发生率高于HR+、三阴性组(P < 0.001)。HER2+组、三阴性组周围腺体结构扭曲、小梁增厚发生率高于HR+组(P < 0.05)。结论乳腺癌分子亚型与DBT影像征象有一定关系,认识这些征象有利于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
非优势大脑半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的急性期脑功能连接改变:基于rs-fMRI技术
高静纯, 郑玉琳, 陈泰澍, 杨灿洪, 李奇雄, 刘松岩, 张晶, 陈俊琦
2021, 44(4): 574-58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02
[摘要](441) [HTML全文] (278) [PDF 2488KB](18)
摘要:
目的运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探究非优势大脑半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的脑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以1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15例非优势大脑半球(右半球)中动脉急性梗塞(发病 < 72 h)的患者作为卒中组,采用西门子3.0 T超导MRI采集两组患者相关数据,以功能连接为结局指标,并基于Matlab 2012a平台使用DPABI工具包对两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10例患者纳入试验,与健康受试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的感兴趣区(ROI)有11个。以右背外侧额上回为ROI,与左后扣带回(T=6.5173)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以右眶部额上回为ROI,与左BA18(T=6.0674)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以左中央沟盖为ROI,与左距状裂周围皮层(T=5.7831)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以右眶内额上回为ROI,与左梭状回(T=5.7361)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以左岛叶为ROI,与左梭状回(T=4.5436)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以右岛叶为ROI,与右小脑后叶(T=4.9352)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以左楔叶为ROI,与左岛叶(T=5.6924)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与右梭状回为ROI,与左眶回(T=8.4505)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以左楔前叶为ROI,与左豆状壳核(T=5.1894)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以左中央旁小叶为ROI,与左豆状壳核(T=7.9109)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以左颞横回为ROI,与左舌回(T=5.9146)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结论非优势大脑半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存在与视觉、听觉、高级认知及运动相关的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功能变化。
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
桑田, 刘文, 黄磊, 曹玉文, 张海俊, 李巧莉, 石丽楠, 张晓梅, 李军
2021, 44(4): 583-58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03
[摘要](626) [HTML全文] (275) [PDF 1554KB](13)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7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肿块资料,记录肿块的超声特征:肿块最大径、位置、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边界、边缘、形状、钙化、Alder血流分级、淋巴结转移分析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分析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10例乳腺癌肿块中ER、PR、HER-2、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72.5%、64.1%、61.0%、80.3%,且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r=0.697,P < 0.001),ER、PR与Ki-67表达均呈负相关(r=-0.218,P < 0.001;r=-0.216,P < 0.001)。ER、PR在肿块最大径≤2 cm中的阳性率更高,Ki-67在肿块最大径 > 2 cm中的阳性率更高。ER阳性时,肿块纵横比 > 1占比较高,PR阳性时,乳腺癌肿块的超声特征多表现为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后方回声衰减或消失。HER-2、Ki-67阳性时肿块纵横比≤1多见且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癌的超声特征与ER、PR、HER-2、Ki-67表达存在相关性,超声表现可以反映肿块的生物学行为,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预后评估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兔坐骨神经急性挤压伤模型的建立及扩散峰度成像的b值优选
梁晓韵, 万齐, 余煜栋, 彭玉, 陈智杰, 李新春
2021, 44(4): 589-59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04
[摘要](465) [HTML全文] (197) [PDF 1854KB](2)
摘要:
目的制作适合MRI监测的兔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并对扩散峰度成像(DKI)b值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7只,使用宽度约8 mm的自制扁嘴钳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选取右后肢为手术侧,左侧为假手术侧,于术前及1 d、3 d、1周、2周、4周及8周各时间点行DKI扫描,b值分别为0、750、1500 s/mm2及0、1000、2000 s/mm2。于各时间点随机取2只兔子进行病理检查。结果DKI1500与DKI2000各参数值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FA1500与FA2000均在第1天降至最低,之后在3 d~8周持续回升,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第1天均明显下降,此后开始缓慢、曲折上升的趋势,双侧MK1500值在术后第2周(P=0.022)、第4周(P=0.018)、第6周(P=0.016)及第8周(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K2000仅在第4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RK值及AK值在绝大多数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扁嘴钳钳夹兔坐骨神经中段制作损伤与修复模型,可方便使用MRI对损伤段神经进行直接监测与定量测量;DKI周围神经成像最大b值取1500 s/mm2可能较2000 s/mm2更为合适。
表观扩散系数值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
耿磊, 孙毅, 赵妍, 万金鑫, 许磊, 叶永盛, 陆格, 汪秀玲, 徐凯
2021, 44(4): 594-60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05
[摘要](326) [HTML全文] (197) [PDF 2263KB](6)
摘要:
目的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下探讨肿瘤不同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代谢产物的相对比值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及检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32例PCNSL和40例高级别胶质瘤(HGG)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MRS特征,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近侧瘤周(瘤周1 cm以内的水肿区)、远侧瘤周(瘤周1 cm以外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ADC值,并计算平均值。采用二维多体素1H MRS成像,测量并计算代谢产物相对比值。统计学分析两组肿瘤不同区域ADC值及MRS代谢产物的相对比值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对PCNSL和HGG鉴别价值较高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使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各指标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对两组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PCNSL组与HGG组肿瘤实质、近侧瘤周、远侧瘤周、对侧脑白质的ADC值组内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CNSL组与HGG组不同区域ADC值变化趋势分别为:先升后降抛物线型、折线上升型。单独诊断对两者鉴别时,肿瘤实质ADC值对两者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880)。PCNSL组与HGG不同区域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脂质(Lip)/Cr值进行组内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组内两两比较:PCNSL组与HGG组肿瘤实质Cho/Cr、Cho/NAA、Lip/Cr值均大于近侧瘤周、远侧瘤周、对侧脑白质;Lip/Cr在两者肿瘤实质的组间比较中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6.418,P < 0.001)。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为:Logistic(P)=-13.190+1.374×近侧瘤周ADC值+0.542×肿瘤实质Lip/Cr值,高水平的近侧瘤周ADC值和肿瘤实质Lip/Cr值是倾向PCNSL的危险因素。在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下,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最大(曲线下面积=0.973),鉴别诊断两组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0.6%、97.5%(P < 0.001),联合诊断效能最高。结论ADC值及MRS不同代谢产物的相对比值测量技术为无创性判断肿瘤及瘤周的微观浸润状态提供病理基础及分子影像学依据,Logistic回归模型下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从而为两者的早期诊断,鉴别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定量CT分析椎旁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杨沛, 唐静, 舒意, 李真林
2021, 44(4): 602-60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06
[摘要](546) [HTML全文] (239) [PDF 1525KB](18)
摘要:
目的采用定量CT探讨骨密度与椎旁肌的增龄性改变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对2020年6~11月于我院行定量CT骨密度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定量CT测量L3中部层面的椎旁后群肌(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横截面积;采用星云医学影像后处理平台V9.0测量L4~5椎间隙的腰大肌(椎旁前肌群)的横截面积,分析椎旁肌与骨密度的随着年龄变化的规律和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女性的椎旁后群肌的含量(横截面积)在40~60岁明显增多,而男性的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右侧腰大肌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而左侧的腰大肌含量在男性40~60岁明显增多,女性40岁以下明显增多。男性的椎旁肌含量随着年龄增长大于女性,骨密度也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男性骨密度大于女性(男性r=-0.625,P < 0.001;女性r=-0.600,P < 0.001)。腰大肌、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均呈正相关,男性相关性高于女性,右侧高于左侧(男性右侧椎旁后群肌r=0.432,P=0.009;左侧椎旁后群肌r= 0.401,P=0.017;右侧腰大肌r=0.510,P=0.002;左侧腰大肌r=0.447,P=0.007;女性右侧椎旁后群肌r=0.319,P < 0.001;左侧椎旁后群肌r=0.276,P < 0.001;右侧腰大肌r=0.279,P < 0.001;左侧腰大肌r=0.220,P=0.004)。结论椎旁肌随着年龄变化发生改变,男性椎旁肌的含量大于女性,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腰大肌、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均呈正相关,男性的相关性高于女性,右侧高于左侧,男性的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低于腰大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而女性的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高于腰大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表现及诊断
施豪波, 赵闽宁, 余一凡, 虞祝娟, 史达, 丘清, 全显跃, 梁文
2021, 44(4): 608-61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07
[摘要](658) [HTML全文] (278) [PDF 1504KB](13)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病例,最终共收集到符合标准的患者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1~67岁,其中 < 10岁的患者7例, > 50岁的患者7例,呈两极分布;主要收集病例的颅脑MSCT平扫、MRI的T1WI、T2WI、FLAIR及增强检查,分析其形态特征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病例幕上16例,幕下1例;形态分2型,囊实性11例,实质性6例。囊实性肿瘤形状多不规则,囊性部分与实性部分比例差别较大,肿瘤边界不清或欠清,瘤周水肿较轻;实质性肿瘤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多伴有轻或中度瘤周水肿。MSCT平扫示囊实性肿瘤实性成分及实质性肿瘤主要呈等或稍高密度,而囊实性肿瘤囊性成分呈脑脊液样密度改变;MRI扫描示囊实性肿瘤的实性成分及实质性肿瘤于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示囊实性肿瘤的实性成分及实质性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实性肿瘤的囊壁明显环形强化,囊内无强化。结论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的MS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及临床病史,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银质针和神经阻滞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疗效比较:基于红外热成像结果
胡珊, 武永清, 张彦芳, 薛朝霞
2021, 44(4): 612-61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08
[摘要](992) [HTML全文] (273) [PDF 1628KB](11)
摘要: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红外热成像结果选择背部肌筋膜炎最佳治疗方式。方法将诊断为肌筋膜炎的100例患者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后,测量患侧与相对健侧的温度(△T=患侧温度-相对健侧温度),根据患侧温度高低选出热组(W组, △T≥0.2 ℃)和冷组(C组, △T≤-0.2 ℃),50例/组,每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再各分2组,25例/组,分别行银质针导热治疗(S组)和神经阻滞治疗(N组),4组分别简称WS、WN、CS和CN组。银质针导热治疗组共治疗1次,神经阻滞治疗组每5 d 1次,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共行2~3次。在治疗前(0 d)、治疗第1、6、15、30、180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变化。结果随访期内,热组患者在第1、30、180天的VAS评分显示WS组明显高于WN组(P < 0.05);冷组患者在第15、30、180天的VAS评分显示CS组明显低于CN组,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利用红外热成像进行患区温度判断,热区(△T≥0.2 ℃)选择神经阻滞治疗,冷区(△T≤-0.2℃)选择银质针治疗疗效较好。
MRI小肠造影可评估克罗恩病活动度分级及临床活动指数
郭淑栋, 张贝贝, 丁孝民, 田春梅, 董立杰, 陈亮, 姜兴岳, 张林
2021, 44(4): 618-62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09
[摘要](581) [HTML全文] (246) [PDF 1529KB](11)
摘要:
目的探讨MRI小肠造影(MRE)对克罗恩病活动度分级的评估及其与临床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的相关性。方法对22例临床或病理确诊并经临床活动度分级的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行MRE检查。扫描后的图像由2名副主任及以上诊断医师对克罗恩病进行主观评分,并按其得分进行影像学活动度分级,比较评估结果与该患者临床分级结果相比较,观察其一致性。结果22例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均完成MRE检查,其中轻度患者7例,得分6.5±1.7分,中位数6.0分;中度患者9例,得分11.9±1.6分,中位数12.0分;重度患者6例,得分24.0±5.4分,中位得分23.5分。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RE克罗恩病轻度、中度、重度与临床CDAI相关系数分别为r=0.873、0.826、0.899(P < 0.05)。结论MRE与临床CDAI具有相关性,可以对活动性克罗恩病的活动度分级进行准确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张海见, 米拉·也尔兰, 冷晓玲
2021, 44(4): 624-63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10
[摘要](562) [HTML全文] (199) [PDF 2241KB](3)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组织标本98例,分析每位患者对应的乳腺超声征象,包括肿块周边是否有毛刺、边缘是否有高回声晕、纵横比、后方回声情况、微小钙化、内部血流显像分级;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样本中CD24、CD44、E-cadherin、N-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超声表现的相关性。分析其它可能影响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的因素;对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相关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肿瘤周边是否有毛刺与CD44、E-cadherin、N-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肿块边缘是否有高回声晕与CD44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肿块纵横比、后方回声变化均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流分级、腺体类型与CD44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腺体背景类型是CD24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血流情况、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是CD44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有无高回声晕、肿块后方回声特征、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是E-cadher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临床分期是N-cadher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边缘有无毛刺是β- caten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结论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之间存在联系,超声征象可作为无创性预测乳腺癌患者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方式,并可为预测乳腺癌潜在的侵袭能力提供更多依据。
小肠间质瘤组织中Ki-67表达与MSCT征象、危险分级的相关性
刘芸, 方维东, 张姣, 曾平, 刘军, 何昌银
2021, 44(4): 632-63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11
[摘要](424) [HTML全文] (199) [PDF 1947KB](3)
摘要: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组织中的Ki-67表达与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危险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影像学资料,探讨SIST组织中Ki-67表达与CT表现、危险分级的关系。结果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Ki-67表达在部位、形态、大小、浸润转移、病理分组及核分裂像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性别、年龄、临床特征、囊变或坏死、溃疡、生长方式、是否为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动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方式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67表达5%~10%为亚组时,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 < 2 cm为对照,其中2~5 cm分组OR值为2.179,5~10 cm分组OR值为4.345, > 10 cm分组OR值为7.698。 > 10%亚组,其中回肠与大小是影响高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回肠OR值为17.622;以 < 2 cm为对照,其中2~5 cm分组OR值为2.179,5~10 cm分组OR值为4.345, > 10 cm分组OR值为7.698。结论SIST组织中的Ki-67表达与MSCT征象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高危组、核分裂数较大的组织Ki-67表达更高,对SIST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辅导意义。
高频超声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欧阳璟雯, 唐荣, 刘强, 吴清
2021, 44(4): 639-64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12
[摘要](410) [HTML全文] (239) [PDF 1567KB](3)
摘要: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及其图像特征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9年6月~2021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106例浅表淋巴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高频超声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患者根据病理诊断良恶性结果进行分组,比较良性组(n=45)、恶性组(n=61)患者高频超声图像特征差异,包括:淋巴结长径(L)/短径(S)、血管化评分(VS)、淋巴结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流速(Vmin)、阻力指数(RI)。比较高频超声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使用ROC曲线分析高频超声评估浅表淋巴结病变的价值。结果良性组、恶性组患者淋巴结L/S < 2、VS、淋巴结Vmax、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频超声诊断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准确率为85.85%,敏感度为90.16%,特异性为80.00%,阳性预测值为85.94%,阴性预测值为85.71%。ROC曲线结果显示,淋巴结Vmax、RI诊断价值均较高(P < 0.05)。结论高频超声评估浅表淋巴结病变的价值较高,可区分良恶性浅表淋巴结病变。
调强放疗联合同期亚叶酸钙方案对食管鳞癌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高玉伟, 赵丽娟, 姜沁延
2021, 44(4): 643-64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13
[摘要](255) [HTML全文] (91) [PDF 1798KB](2)
摘要: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联合同期亚叶酸钙(CF)方案对食管鳞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110例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采用调强放疗进行治疗)与放化疗组(采用调强放疗联合同期CF方案化疗进行治疗),55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近期疗效、血清肿瘤标记物、毒副反应以及生存情况的变化情况。结果放化疗组治疗后近期疗效和放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鳞状细胞癌抗原、癌胚抗原水平明显降低(P < 0.05),放化疗组低于放疗组(P < 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组2年、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放疗组(P < 0.05),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同期CF方案化疗治疗食管鳞癌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可降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不增加毒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双源CT评估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
李灵, 王鑫, 王琼, 董莉妮
2021, 44(4): 648-65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14
[摘要](350) [HTML全文] (170) [PDF 1619KB](1)
摘要: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评估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STEMI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术后复诊患者210例,分析DSCT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比较支架内再狭窄和通畅患者临床资料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患者32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5.24%;DSCT诊断支架内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07%、95.00%、94.20%、82.26%和97.66%;DSCT判断直径≥3.0 mm支架内情况准确率高于直径 < 3.0 mm直径(P < 0.05);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年龄、糖尿病比例、吸烟史比例、LDL-C、支架数量和Gensini评分高于支架内通畅患者(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吸烟史和Gensini评分是老年STEMI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OR=1.409、1.754、1.842和2.512,P < 0.05)。结论DSCT评估老年STEMI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支架内再狭窄受患者年龄、糖尿病及吸烟史、Gensini评分的影响。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乳腺癌手术前辅助性化疗效果的价值
陈蕊, 袁韵, 徐泉
2021, 44(4): 653-65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15
[摘要](507) [HTML全文] (240) [PDF 1665KB](10)
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评估乳腺癌手术前辅助性化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安徽省肿瘤医院术前采取辅助化疗方式治疗的8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60)和无效组(n= 28),对比两组化疗前后的原发病灶大小、病灶内血流分级特征、超声声像特征差异。结果化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病灶长、宽、厚、病灶面积、病灶体积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患者的病灶长、宽、厚、病灶面积、病灶体积测定值均低于无效组(P < 0.05),两组患者的病灶长、宽、厚、病灶面积、病灶体积测定值较化疗前均降低(P < 0.05);化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病灶形态、边界、强回声带、后方回声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患者肿瘤病灶规则形态、边界清晰、后方回声无异常的占比均高于化疗无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肿瘤病灶血流分级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患者肿瘤病灶血流分级达到(0级+Ⅰ级)占比高于无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从病灶大小、血流分级、声像特征变化3个方面评估乳腺癌术前辅助性化疗效果,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手术具有重要价值。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徐德智, 刘希光, 刘长涛, 徐瑶, 葛强
2021, 44(4): 659-66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16
[摘要](434) [HTML全文] (163) [PDF 1550KB](5)
摘要:
目的探究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经过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88例患者(10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30,35个动脉瘤)、未破裂组(n=58,66个动脉瘤),并将未破裂组分为强化亚组(n=22,26个动脉瘤)和未强化亚组(n=36,40个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HR-MRI成像,观察各组动脉瘤特征。结果HR-MRI成像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相比,准确率为79.55%。破裂组强化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瘤体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有子囊、体颈比≥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强化组与未强化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有子囊、体颈比≥2、瘤体体率≥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有良好应用效果,瘤体破裂风险与瘤壁强化有一定关系,影响瘤壁强化的因素有子囊情况及体颈比、瘤体体率等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SEPC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的增益价值及高剂量131Ⅰ的治疗疗效
何清, 史育红, 王朝点
2021, 44(4): 664-66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17
[摘要](512) [HTML全文] (192) [PDF 1629KB](5)
摘要: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与CT(SEPC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的增益价值及高剂量131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25例,所有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及清甲治疗,同时给予SPECT/CT、131Ⅰ全身扫描(131Ⅰ-WBS)检查。结果125例患者最终诊断转移灶682处,其中摄碘转移灶589处,不摄碘转移灶93处;SPECT/CT诊断转移灶敏感度、准确率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4%、88.77%和46.15%,高于131Ⅰ-WBS诊断(P < 0.05);SPECT/CT和131Ⅰ-WBS诊断转移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使32例患者治疗方案有所调整,占25.60%;术后高剂量131Ⅰ治疗总有效率为71.20%;不同性别、术式、BMI患者治疗总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 < 50岁、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年龄≥50岁、Ⅲ~Ⅳ患者(P < 0.05)。结论SPECT/CT有助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调整治疗方案,高剂量131Ⅰ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有一定关系。
高压电击伤家兔模型肢体坏死损伤的诊断:基于磁共振成像分析
阮鹏, 孙斯琴, 杨凡, 雷文峰, 郭威
2021, 44(4): 668-67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18
[摘要](297) [HTML全文] (101) [PDF 1737KB](2)
摘要: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及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电击伤模型电击损伤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30只普通家兔,根据电击时间将家兔随机分为3组:A组(电击0.2 s)、B组(电击0.5 s)、C组(电击1 s),10只/组;电击伤后根据标准对电击家兔进行肢体损伤分级评价;H&E染色观察家兔电击伤后24、48和72 h下肢肌肉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磁共振T2WI平扫和T1WI-FS增强扫描观察家兔电击伤后24、48和72 h下肢损伤情况;采用DWI扫描观察不同b值下家兔电击伤不同损伤程度的表观扩散系数值。结果3种不同电击时间条件下,共计造成“轻”度损伤模型家兔为7只,“中”度损伤模型家兔为7只,“重”度损伤模型家兔为6只,“特重”度损伤模型家兔为10只(χ2=21.486,P=0.002)。组织学结果显示,电击后24 h后可见家兔下肢肌肉间质存在出血、肌细胞凝固性坏死、肌溶解及炎性浸润情况;48 h后则可观察到肌肉间质血管肿胀且有血栓形成;72 h后肌肉坏死组织进一步扩大加重;T2WI平扫及T1WI-FS增强扫描信号显示电击家兔呈渐进性坏死情况,与组织学结果一致;不同b值DWI扫描结果显示,b值在等于600 s/mm2和800 s/mm2条件下,“轻”、“中”、“重”和“特重”度损伤表观扩散系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T2WI平扫及T1WI-FS增强MRI扫描联合多b值DWI序列扫描对于临床电击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床旁超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的诊断价值
熊天波, 宁燕, 陈瑜莉, 王娟, 张成辉
2021, 44(4): 673-67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19
[摘要](364) [HTML全文] (162) [PDF 1517KB](5)
摘要: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检查对于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8月~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接受床旁超声的检查,对比两组的肺部超声征象(A线征象、B线征象、肺实变征象)及肺部超声评分,并根据患者病情程度进行分层对比,采用ROC曲线分析肺部超声评分诊断肺部感染的价值。结果感染组的A线征象、B线征象、肺实变征象检出率及肺部超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CPIS评分>6分的感染组患者的肺实变征象检出率及肺部超声评分均高于CPIS评分≤6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PIS评分>6分的感染组患者的A线征象、B线征象与CPIS评分≤6分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患者的B线征象、肺实变征象检出率及肺部超声评分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部超声评分诊断肺部感染的敏感度为89.87%,特异性为83.36%,漏诊率为10.13%,误诊率为16.64%,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913。结论床旁超声检查对于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及病情判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64层螺旋CT仿真内镜联合CT靶扫描对中央型小细胞肺癌支气管表征改变的诊断价值
潘静, 朱晓强, 施健, 叶莉
2021, 44(4): 678-68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20
[摘要](435) [HTML全文] (218) [PDF 1668KB](3)
摘要: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仿真内镜联合CT靶扫描在中央型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中央型SCLC患儿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中央型良性病变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MSCT仿真内镜、CT靶扫描图像。结果观察组CT靶扫描特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空泡征比例分别为33.33%、75.00%和51.39%,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T靶扫描特征中形态不规则、空气支气管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仿真内镜与纤维支气管镜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782(P < 0.05);MSCT仿真内镜联合CT靶扫描诊断中央型SCLC的敏感度、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靶扫描(P < 0.05);MSCT仿真内镜联合CT靶扫描、CT靶扫描诊断中央型SCLC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仿真内镜联合CT靶扫描在中央型SCLC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大于等于80岁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谭秀娟, 李志艺, 葛凤敏, 顾晓霞, 卓海珍
2021, 44(4): 682-68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21
[摘要](700) [HTML全文] (243) [PDF 1620KB](5)
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80岁)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6~2019年204例经手术治疗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疾病、骨折类型、麻醉方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血钙水平、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以术后1年内死亡为观察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年内,共有82例患者术后死亡,死亡率为40.2%。性别、BMI、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血钙水平及住院时间不影响80岁患者髋关节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前合并疾病数量、ASA评分以及术前白蛋白水平是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年龄、术前合并疾病数量、ASA评分、术前白蛋白水平是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颈动脉彩超结合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对冠心病高危人群的预测价值
张成辉, 张瑜, 胡珊
2021, 44(4): 686-69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22
[摘要](407) [HTML全文] (192) [PDF 1580KB](5)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高危人群300例,分析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及血清Lp-PLA2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及血清Lp-PLA2预测冠心病、多支病变的价值。结果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患者73例,冠心病发生率为24.33%;冠心病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比例、血清Lp-PLA2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 < 0.05);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比例、血清Lp-PLA2分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 < 0.05);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Lp-PLA2联合预测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P < 0.05),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0.00%和78.50%;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Lp-PLA2联合预测冠心病多支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P < 0.05),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00%和82.50%。结论颈动脉彩超联合血清Lp-PLA2在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诊断冠心病及多支病变中价值较高。
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MRI、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
申小亮, 赵本好, 陈三丽
2021, 44(4): 691-69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23
[摘要](436) [HTML全文] (157) [PDF 1679KB](1)
摘要:
目的探讨MRI、多层螺旋CT(MS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10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MRI、MSCT及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MSCT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计算MRI、MSCT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准确度、特异性、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DSA诊断结果显示,10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21例;MRI诊断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77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23例,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637;MSCT诊断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524。MR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分别为92.00%、93.67%均高于MSCT的82.00%、83.54%(P < 0.05)。MRI对发病24 h内、发病72 h内检出率分别为89.29%、87.50%,高于MSCT的64.29%、70.83%(P < 0.05)。结论MRI、MSCT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与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MRI诊断优势更加明显,可为临床尽早拟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RI表现与血管生成拟态、网状纤维的相关性
郭灿, 陈文, 周选民
2021, 44(4): 695-70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24
[摘要](670) [HTML全文] (349) [PDF 2051KB](7)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MRI征象与血管生成拟态(VM)、网状纤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20年4月经我院确诊并做MRI检查的颅内DLBCL患者93例。分别记录所有患者MRI征象,并对肿瘤标本进行染色、分析,不同性质VM及网状纤维的强化指数,VM、网状纤维与强化指数的关系,MRI表现与血管生成拟态、网状纤维的关系。结果肿瘤内微血管密度42.42±18.78 mm2,病灶成熟血管数目9.65±4.02 mm2。所有颅内患者中单发62例,多发31例,共149个病灶;93例MRI结果中53个T1WI呈等信号、40个稍低信号;44个T2WI呈等信号、49个稍高信号;所有病灶DWI呈高信号;62个分叶征病灶,47个脐凹征病灶,31个尖角征病灶,26个握拳征病灶;18个脑膜浸润病灶;所有病灶均有PAS染色阳性索状或网状结构,其中53个强阳性,40个弱阳性;网状纤维染色:49个病灶(强阳性)内分布较多网状纤维;44个病灶(弱阳性)中散布网状纤维;所有患者均有强化,强化指数为0.996±0.368。患者微血管密度与强化指数呈正相关(P < 0.05),强化指数与成熟血管数量正相关(P < 0.05)。VM弱阳性组强化指数低于强阳性组(P < 0.05);网状纤维弱阳性组强化指数低于强阳性组(P < 0.05)。VM、网状纤维与强化指数呈明确的正相关(P < 0.05)。坏死MRI表现与VM呈负相关(P < 0.05)。结论DLBCL MRI表现坏死与VM呈负相关,DLBCL在MRI表现中有一定特点,可按其表现进行诊断。
胎儿超声心动图对肺血少之右心系统阻塞性心脏畸形的诊断价值
郑倩颖, 顾晔, 孔亚荣, 马征戈, 曹硕, 吴向玲
2021, 44(4): 701-70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25
[摘要](390) [HTML全文] (143) [PDF 1701KB](2)
摘要:
目的探讨胎儿超声心动图对肺血少之右心系统阻塞性心脏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3月~2020年3月本院孕20~28周有高危倾向或自愿要求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036例孕妇,获取并分析胎儿心脏位置、各节段图像及合并畸形情况,相关统计学资料分析超声心动图检查准确度。结果1036例孕妇中检出右位心胎儿86例,86例右位心中镜像心39例(45.35%)、右旋心37例(43.02%)、右房异构4例(4.65%)、左房异构6例(6.98%)。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各节段、心室与大动脉连接有诊断意义(P < 0.05),与心血管造影诊断一致性强(Kappa > 0.5)。右旋心和右镜心存在肺动脉狭窄或闭锁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合并畸形诊断的敏感度95.00%(76/80)、特异性83.33%(5/6)、准确性94.19%(81/86),超声心动图与心血管造影一致性强(Kappa=0.503)。结论右心系统阻塞性心脏畸形各节段均可出现异常,多合并复杂的肺血少异常情况,超声心动图更直观、全面观察心脏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判断合并肺血少的复杂畸形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高分辨MRI成像对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分布、成分及相关特征分析
刘源源, 李胜, 敖锋
2021, 44(4): 706-70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26
[摘要](291) [HTML全文] (155) [PDF 1705KB](7)
摘要:
目的采用高分辨MRI成像分析有症状和无症状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分布、成分及相关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行高分辨MRI检查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后循环卒中分为症状性组(n=45)和无症状组(n=61),收集所有纳入对象影像学资料,分析两组斑块分布、成分、重构等相关特征。结果症状性组斑块主要分布在背侧壁,无症状组斑块主要分布在腹侧壁,两组斑块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症状性组合并斑块内出血、纤维帽断裂概率高于无症状组(P < 0.05);症状性组患者最狭窄层的血管面积、管壁面积、管腔面积、最大管壁厚度、狭窄率、血管重构指数(RI)均高于无症状组(P < 0.05),两组斑块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斑块强化等级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症状性组斑块2级强化率高于无症状组(P < 0.05)。结论有症状和无症状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分布、成分、重构等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而高分辨MRI成像能为识别斑块特征和及早干预提供可靠影像学参考。
分子影像学:前沿技术及应用研究
林盼盼, 贾岩龙, 黄淮栋, 黄恺, 吴仁华
2021, 44(4): 710-71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27
[摘要](1357) [HTML全文] (289) [PDF 1429KB](157)
摘要:
近年来,随着纳米生物医学的进步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兴起,分子影像学呈现出与材料学、化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基因组学等多个学科紧密融合的发展态势,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分子显像剂迅速发展,以小分子、肽、抗体和适体修饰的纳米粒子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转化,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诊疗中有重大突破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多模态分子成像技术在精准诊疗中崭露头角,新一轮成像技术的升级能获取更多组织和分子层面的信息,进一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本文着重从光学和光声分子影像、磁共振分子影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分子影像3个方面的前沿技术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动态功能连接分析在脑卒中近5年的应用现状
王宇, 谭乔芮, 张元, 秦子玲, 鲁海, 张春红
2021, 44(4): 714-71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28
[摘要](346) [HTML全文] (152) [PDF 1335KB](12)
摘要:
脑卒中是一种影响脑网络的疾病,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广泛用于研究卒中损伤后大脑的功能变化和网络重组。动态功能连接是一种新兴的分析方法,用以表征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连接的动态特性。动态功能连接在近5年应用于脑卒中领域,主要用于探索全脑不同网络、感觉运动网络以及语言网络的功能连接属性。研究表明卒中发生后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呈现一些重复出现的密集或稀疏的连接状态并具有不同的时间变异特征,为研究脑卒中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潜在的优势。本研究主要综述动态功能连接在脑卒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卒中后全脑网络研究、感觉运动网络研究、语言网络研究等方面。
造影剂肾病的分子影像学诊断和防治进展
刘之荷, 万辛
2021, 44(4): 718-72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29
[摘要](454) [HTML全文] (170) [PDF 1343KB](7)
摘要:
随着造影剂在现代医学的广泛应用,造影剂肾病(CIN)也引起临床上更多关注。造影剂肾病是指在血管造影或是其他医疗过程中使用碘造影剂引起的急性肾损伤,是仅次于肾灌注不足和肾毒性药物所致肾损伤的医源性急性肾损害的第3大病因。CIN可产生延长住院时间、造成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其他血管事件、增加病死率等后果,目前CIN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治重点在于早期评估及预防。本文综述了2014年以来CIN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分子影像学诊断、危险因素以及风险预测、造影剂选择、造影剂代谢监测、药物联合水化疗法、基因治疗、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的防治进展,以期为CIN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体素内非相干运动在子宫及子宫疾病中应用进展
周涛, 殷成, 王燕鸣, 王锡臻
2021, 44(4): 725-72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1.04.30
[摘要](428) [HTML全文] (218) [PDF 1270KB](8)
摘要:
体素内非相干运动(IVIM)是指在给定体素内和测量时间内呈现方向或振幅速度分布的平移运动,是采用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测量微循环灌注的一项新磁共振技术,其相关参数表观弥散系数、纯扩散系数、伪扩散系数、灌注分数等定量指标准确及时的反应了各疾病的不同参数特征,且基于IVIM的灌注MRI,不需要使用造影剂,使其近年在子宫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中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子宫恶性肿瘤的术前分期及治疗效果检测的研究中,这项新技术将为我们提供更好的临床诊断以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本文将近几年IVIM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宫颈癌中的诊断全面系统的归纳并进行综述。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