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0年  第42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杨丽洋, 文戈
2020, 43(2): 183-18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01
[摘要](1553) [HTML全文] (570) [PDF 1318KB](67)
摘要:
医学影像是放射科医生做出医学诊断的重要依据。但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逐渐增多的影像图像和复杂的图像信息对医生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而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 在处理大数据和提取有效信息方面具有优势, 因此逐渐成为分析医学影像方面的首选方法。本文阐述了深度学习的概念, 并简要总结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中的常见模型, 包括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深度置信网络和自动编码器。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是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 循环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 深度置信网络的基础是玻尔兹曼机; 自动编码器包含编码层、隐藏层和解码层。通过对CT肺结节和MRI脑部疾病的分类, 阐明目前深度学习在疾病自动分类上准确性较高; 通过分割左心室、椎旁肌肉和肝脏的结构, 可见深度学习方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上与人为分割具有一致性; 深度学习在肺结节和乳腺癌疾病的检测上已相对成熟。但目前为止, 仍存在标注的样本量少和过拟合的问题, 希望通过共享图像数据库来解决此问题。总之, 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中具有广阔前景, 且对临床医生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机器学习方法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柏冬, 王浩, 李璐, 王宏林
2020, 43(2): 188-19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02
[摘要](639) [HTML全文] (272) [PDF 1440KB](16)
摘要:
目的建立联合多参数MRI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I-RADS) v2.1评分及临床数据的决策树、K近邻、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5种机器学习模型, 评价上述模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MR检查并获得的病理结果的242例患者。将PI-RADS v2.1评分、年龄、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比值、体积、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录入5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诊断。通过F1值及ROC曲线评价机器学习模型的诊断价值并且计算特征变量所占比重大小。结果随机森林模型诊断前列腺癌ROC的AUC最大(0.93), 决策树及朴素贝叶斯模型AUC也较高(0.86、0.87), 支持向量机最差(0.55);F1值最高的为随机森林模型, 其次依序为朴素贝叶斯、决策树、K近邻, 支持向量机模型最小。通过随机森林和决策树模型计算各特征变量重要性, PI-RADS评分均占比例最大, 其次为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前列腺体积, 年龄对模型分类贡献最低。结论随机森林、朴素贝叶斯、决策树分类模型用于预测诊断前列腺癌具有更好的效果。随机森林方法在5种机器学习模型中最优, 且PI-RADS v2.1及前列腺密度变量的特征重要性表现更明显。
吲哚菁绿荧光影像技术在肝胆胰外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曹宪炳, 连镇炎, 杨静, 梁婉莹, 曾宁, 方驰华
2020, 43(2): 193-19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03
[摘要](796) [HTML全文] (410) [PDF 1264KB](50)
摘要:
近年来, 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肝胆胰外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该技术应用日趋成熟, 在肝胆胰外科围手术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吲哚菁绿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术前评估和术中进行微小癌灶的侦测、肿瘤边界界定和左右半肝界定, 可使肝切除手术更为精准、安全, 尤其是在肿瘤切除术中可以有效减低手术风险并提高R0切除率; 在胆道外科中对肝内胆管癌、胆囊切除和胰腺肿瘤的应用较为广泛, 可避免胆道的损伤和提高胰腺肿瘤的诊治效果。故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吲哚菁绿在肝胆胰外科应用的研究成果, 如在肝切除术前评估肝脏功能, 在肝切除术中用于侦测肝断面边缘残余肿瘤及术中微小癌灶, 以及在肝肿瘤边界、左右半肝界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肝内胆管癌、胰腺外科等中的应用, 标题全方位地阐述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肝胆胰外科疾病中的相关应用。
超声引导下大型动物胸部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胡涛, 姜津津, 付建峰
2020, 43(2): 197-20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04
[摘要](726) [HTML全文] (578) [PDF 1814KB](13)
摘要:
近年来, 大型动物区域麻醉的研究领域有了较快的发展, 并出现了多种胸部神经阻滞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兽医临床实践中的常规实施, 使围手术期全身镇痛药物的用量大大减少, 为多模式麻醉镇痛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 这些技术对大型动物模型的建立和人类医学科研领域的发展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本文对近年来已经发表的与大型动物胸部脊柱旁神经阻滞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 并结合相关解剖学、神经刺激器定位方法以及精准超声辅助技术, 对犬胸椎旁阻滞、肋间神经阻滞以及竖脊肌平面阻滞进行综述, 为大型动物区域麻醉时提供适当的参考资料, 最终服务于科研事业的发展。
MRI在产前胎盘植入诊断的应用与进展
洪静静, 黄伟康, 张和林, 郭嘉亮, 文戈
2020, 43(2): 203-20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05
[摘要](615) [HTML全文] (346) [PDF 1322KB](7)
摘要:
超声检查作为胎盘植入的检查方式有很多局限性, 如胎盘位置太深、羊水太少、孕妇过于肥胖等条件不利于超声准确评估。MR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胎盘植入诊断中, 尤其针对超声评估不佳的患者。近年来, MRI的快速扫描序列及功能成像, 如SSTSE、HASTE、DWI、MRS等在胎盘植入的诊断中发挥极大作用。MRI诊断胎盘植入的直接征象包括:子宫肌层变薄, 肌层不连续、胎盘子宫肌层分界不清。胎盘植入的间接征象包括:胎盘内的异质信号; T2WI像胎盘内低信号带; 胎盘内异常血管分布, 血管迂曲、粗大; 胎盘局部膨隆; 子宫局限性凸起; 邻近器官受侵等。异常胎盘的可能性随着胎盘侵袭的影像学特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与患者的危险因素如剖宫产、前置胎盘等因素相关。胎盘内暗带的出现是胎盘植入最强的佐证。本文就目前MRI在产前胎盘植入的应用与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头颈不同部位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比较
黄丹丹, 杨全新, 黄玮, 张秋娟
2020, 43(2): 207-21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06
[摘要](655) [HTML全文] (265) [PDF 2375KB](9)
摘要:
目的探讨头颈不同部位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结外NHL患者的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包括21例咽淋巴环NHL和28例咽淋巴环外NHL。5例患者仅行CT检查,16例仅行MRI检查,28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其中20例行CT或MRI增强检查。分析咽淋巴环NHL和咽淋巴环外NHL的病理学类型和病变形态、邻近组织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情况等影像学表现,并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两组间的影像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咽淋巴环NHL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n=16,76.2%);咽淋巴环外NHL以发生于鼻腔多见(n=17,34.7%),NK/T细胞淋巴瘤居多(n=12,70.6%)。咽淋巴环NHL以肿块型多见,而咽淋巴环外NHL多为弥漫浸润生长(χ2=9.926,P=0.002);咽淋巴环外NHL较咽淋巴环NHL容易向邻近组织浸润(χ2=25.126,P=0.000);咽淋巴环NHL更容易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χ2=21.778,P=0.000)。结论头颈部结外NHL在不同部位有相应好发的组织病理类型;咽淋巴环NHL与咽淋巴环外NHL在病变形态、对邻近组织的浸润及颈部淋巴结累及情况均有明显不同。
光动力疗法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李艳阳, 何华蓉, 张梦蓝, 李黎波
2020, 43(2): 213-21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07
[摘要](753) [HTML全文] (257) [PDF 1264KB](18)
摘要:
光动力治疗是近些年不断兴起的肿瘤治疗手段,将光敏剂注射到体内后,光敏剂能特异性聚集在肿瘤组织中,再予以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肿瘤部位,使光敏剂产生光动力学反应,使肿瘤细胞器损伤、肿瘤细胞凋亡及坏死、肿瘤微循环障碍、机体肿瘤免疫等作用机制杀死肿瘤细胞。近年来,作为光动力疗法的关键因素,新的光敏剂及光源不断被探索并应用于临床,关于光动力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头颈部恶性肿瘤。随着新型光敏剂如金丝桃素及相关光源投入使用以及将光动力技术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后,光动力治疗效果主要观察指标“生存时间”较既往有所延长,相关不良反应如日光性皮炎、药物过敏反应等有所减少,且其在保存重要器官功能完整和美容功能上令人满意。本文对近年来光动力治疗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重点阐述光动力治疗鼻咽癌、鼻窦癌、喉癌、口腔癌、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等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时所体现的疗效好、完整保存重要器官功能、美容及副作用小的优越性,以了解近些年光动力技术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疗效的发展,及表达需进一步研发性能更优的光敏剂和光源、寻找光动力疗法结合其他治疗手段的需求。
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表观弥散系数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岳秀慧, 陶晓峰, 王晓琰
2020, 43(2): 217-22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08
[摘要](640) [HTML全文] (295) [PDF 1738KB](8)
摘要:
目的评估基于3.0 T MRI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 2018年11月接受手术治疗且获得病理证实的5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44例,年龄22~79岁(49±15.69岁),包括良性结节50个和恶性结节35个。所有患者使用3.0 T磁共振头颈联合线圈进行常规及DWI扫描;b值选取0、1000 s/mm2获得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差异。使用ROC曲线分析来评估ADC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良性甲状腺结节的ADC值高于恶性结节[(1.22±0.26)×10-3 mm2/s vs(0.84±0.15)×10-3 mm2/s];ADC值区分甲状腺良恶性结节ROC曲线下面积0.93,最佳阈值为0.91×10-3 mm2/s,其灵敏度为74.1%,特异性为100%。结论ADC值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特异性磁共振参数,基于3.0 T MRI的ADC值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徒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在前列腺病变中的应用
王涛, 马丹丹, 杨明, 刘卫勇
2020, 43(2): 221-22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09
[摘要](913) [HTML全文] (419) [PDF 1814KB](9)
摘要:
目的探讨在经直肠前列腺超声引导下徒手对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区就诊的临床疑似前列腺癌并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62例,依最终病理结果分为2组:前列腺癌组,共25例,男性,年龄55~82岁;前列腺良性病变组,共37例,男性,年龄54~83岁。经直肠超声分别观察记录两组前列腺大小、内部回声及有无异常回声、回声大小范围,并按部位系统穿刺及目标靶向性穿刺,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以及前列腺病变特征。结果前列腺癌组病理类型均为前列腺腺癌(包括腺泡癌),良性病变组患者病理提示正常前列腺组织、腺体及间质增生、肌肉以及纤维组织。前列腺癌组穿刺取得组织中共145条病理结果为前列腺癌,108条(75%)位于前列腺周缘区穿刺点,癌组织占比标本组织长度大于50%的有81条(56%)。经直肠超声共发现52个异常回声,均穿刺取得病理,对比分析发现不同大小的低回声其病理成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对前列腺周缘区有优势性并可对可疑病变区域直观准确的目标性穿刺,对于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在泌尿外科影像学诊断的现状及展望
杨龙雨禾, 王跃强, 邱学德, 张贵福, 杨智明, 黄曦, 俞林
2020, 43(2): 225-22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10
[摘要](909) [HTML全文] (321) [PDF 1282KB](26)
摘要:
目前在国内外,人工智能已经在泌尿外科领域的日常医疗保健中有所运用,如通过建立神经网络,从CT结果上预测尿石症的预后,结石清除率,预测术中出血量等,使医生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通过CT纹理研究,经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准确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提高透明细胞癌的检出率,大大降低漏诊及误诊率。使用放射学和纹理特征分析来研究膀胱癌,区分低级别和高级别肿瘤,使医生选定对病人创伤小的术式。并使用算法预测治疗反应,肿瘤复发率,从而延长患者生存率。开发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预测、MRI计算机辅助算法诊断,手术结果和生化复发预测等,针对不同病人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研究发现,这些方法优于传统的统计方法。本文旨在全面回顾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泌尿外科领域影像学应用的发展,从尿石症、肾肿瘤、膀胱癌、前列腺癌4种常见泌尿系疾病的影像学应用综述,为今后人工智能的临床运用提供更开阔的思路。
扩散峰度成像技术在帕金森患者黑质纹状体区的临床价值
姚佳琪, 陆鹏, 姜磊, 刘莹, 王红
2020, 43(2): 230-23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11
[摘要](679) [HTML全文] (315) [PDF 1680KB](6)
摘要: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在特发性帕金森患者黑质纹状体区的临床价值,分析其与临床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经临床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35例为观察组,收集同期我院就诊的健康对照人群2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在3.0 T磁共振成像机上进行MRI常规扫描、DKI序列扫描,在后处理的DKI序列上分别测量双侧黑质(SN)区的平均弥散分度值、各向异性分数值、轴向峰度值、径向峰度值。比较两组平均弥散分度、各向异性分数、轴向峰度、径向峰度均值,寻找各脑区存在差异的影像学指标。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帕金森早期组(n=13)及进展期组(n=22),寻找DKI中平均弥散分度、各向异性分数值与临床病程进展有无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双侧黑质平均弥散分度均数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向异性分数值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轴向峰度、径向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帕金森组和进展期帕金森组双侧黑质平均弥散分度及各向异性分数值与临床病程、分级均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DKI参数中平均弥散分度值及各向异性分数值可以成为神经退化过程的早期生物标志物。DKI中平均弥散分度、各向异性分数值暂不适用评估帕金森患者病情进展程度。
MR动态增强扫描与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史旭波, 黄贵生, 刘扬虹, 虞康惠
2020, 43(2): 235-24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12
[摘要](768) [HTML全文] (363) [PDF 1827KB](36)
摘要: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应用对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年龄28~80岁(平均46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术前均行MR平扫、动态增强和DWI扫描,绘制肿瘤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获得相关参数(峰值时间Tpeak、600 s时的廓清率),在表观弥散参数(ADC)图上显示测量的肿瘤ADC值,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之间的TIC参数及ADC值,并分析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40例腮腺肿瘤中,良性28例,主要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恶性12例,病理类型较多。多形性腺瘤以A型(缓慢上升型)、C型(快进缓降型)曲线为主,且A型曲线只存在于多形性腺瘤中,其中1例为多形性腺瘤恶变,可将多形性腺瘤与其他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腺淋巴瘤以B型(速升速降型)曲线为主,较具有特征性,恶性肿瘤以C型曲线为主,但是C型曲线也存在于部分良性肿瘤中,两者之间存在部分重叠。腮腺良性肿瘤的ADC值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1.13×10-3 mm2/s vs 0.84×10-3 mm2/s),其中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腺淋巴瘤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联合ADC值可进一步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T2*mapping辅助MRI技术对差异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程度的诊断价值
李志刚, 文戈, 杜立新, 王攀, 赵云辉, 兰鹏
2020, 43(2): 242-24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13
[摘要](803) [HTML全文] (474) [PDF 2882KB](20)
摘要:
目的探讨T2*mapping辅助MRI技术对差异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病变组,共4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22~69岁(41.19±15.53岁);另将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3~64岁(42.05±15.28岁)。两组均行膝关节MRI常规扫描及T2*mapping序列扫描,分别比较两组不同区域软骨T2*值,分析病变组软骨损伤程度、各区域浅深层软骨以及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负重区与非负重区的T2*值。结果病变组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内侧胫骨平台、外侧胫骨平台T2*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重度患者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内侧胫骨平台、外侧胫骨平台T2*值均高于轻度患者(P < 0.05)。病变组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内侧胫骨平台、外侧胫骨平台浅层软骨的T2*值均高于深层软骨(P < 0.05)。病变组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负重区的T2*值均高于负重区(P < 0.05)。结论T2*mapping辅助MRI技术在诊断差异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程度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为患者病情的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肺纯磨玻璃结节的高分辨率CT表现与临床病理学及基因特征
林吉兴, 申磊磊, 侯晓明, 李家开, 王钰琦
2020, 43(2): 247-25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14
[摘要](1119) [HTML全文] (271) [PDF 1622KB](23)
摘要:
目的探讨肺纯磨玻璃结节的高分辨率CT表现与临床病理学及基因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胸外科行手术切除的86例肺纯磨玻璃结节(pGGOs)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56例,年龄21~78岁。分析其围手术期资料,根据术后5年生存率的不同将浸润性腺癌(IA)作为IA组,将微浸润性腺癌、原位腺癌及不典型腺瘤样增生设为对照组。其中IA组患者41例,对照组45例(微浸润性腺癌患者25例,原位腺癌患者14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患者6例)。比较IA组和对照组的高分辨率CT影像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方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A组患者更多接受肺叶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更多行亚肺叶切除术。两组患者在pGGOs的直径、体积及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在平均CT值和转化密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以10.8 mm为临界值鉴别肺IA组和对照组,敏感度为58.5%,特异度为84.4%,曲线下面积(AUC)为0.753。体积的临界值为870 mm3,AUC为0.773,诊断敏感度52.5%,特异性95.2%。质量的临界值为306.9 mg,AUC为0.769,诊断敏感度53.7%,特异性93.3%。反映边缘特征方面,在分叶和毛刺上有统计学差异,而在pGGOs的形状、胸膜牵拉征和血管集束征等方面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突变状态方面,对照组8例检测患者中有2例EGFR基因突变,IA组中20例检测患者中有9例EGFR突变,两组基因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纯磨玻璃结节的病理表现多样,结合高分辨率CT影像特征及图像分析有助于对其定性诊断并指导后续随访策略及制定手术方案。对于直径大于10.8 mm、体积大于870 mm3及质量大于306.9 mg的纯磨玻璃结节,伴有分叶征、毛刺征等恶性影像学特征,应积极微创手术,手术方式根据影像学及患者意愿,主要以亚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活检术,可获得令人满意的预后效果。
神经内镜微创等3种术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肿微创清除的价值比较
孙杰, 常谦, 吴泽宇, 赵楠, 刘兴海, 苏平, 刘俊, 高鸿, 李俊彦, 岑键昌, 刘博虎
2020, 43(2): 253-25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15
[摘要](650) [HTML全文] (294) [PDF 2113KB](17)
摘要:
目的比较并评价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术和颅骨钻孔+尿激酶输注+导管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肿清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法将90例HICH患者分为3组:小骨窗开颅术(A组),颅骨钻孔+尿激酶输注+导管引流术(B组),神经内镜手术(C组),每组30例。比较3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死亡率、GCS评分、GOS评分、再出血率、肺炎发生率、颅内感染率等并发症。ELISA方法测量所有脑出血患者外周血IL-4、IL-6、IL-8、IL-10和S100β蛋白水平。结果成功完成所纳入的各组脑出血患者手术,A组、B组、C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分别为74.5%、43.1%、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患者手术时间、再出血率、肺炎发生率、死亡率低于A组和B组(P < 0.05)。手术6月后GOS评分显示C组患者Ⅰ级和Ⅱ级人数高于A组和B组(P < 0.05),而III级、IV级和V级人数分别低于A组和B组(P < 0.05)。C组患者术后72 h外周血液IL-10水平高于A组和B组(P < 0.05),而IL-4、IL-6和IL-8水平低于A组和B组(P < 0.05)。在术后28 d,C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低于A组和B组(P < 0.05)。结论神经内镜技术的微创、直观、较高的血肿清除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明显改善临床预后,可能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更有前景的手术方法。
多排螺旋CT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前评估的价值
吴兴德, 岑黄, 崔运能
2020, 43(2): 259-26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16
[摘要](861) [HTML全文] (367) [PDF 1683KB](6)
摘要: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前评估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9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2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62岁,共21髋,包括假体松动13髋,假体脱位2髋,假体周围骨折2髋,旷置术后4髋,均于翻修术前行多排螺旋CT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阅读CT图像,分析假体失败的CT征象及为翻修术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参考。结果假体松动13髋,包括髋臼侧假体松动10髋,CT上均可见假体向上向内移位,4髋假体旁见明显透亮线,2髋髋臼内充填大量软组织,2髋髋臼周围有明显的骨质缺损;股骨侧人工假体松动6髋,5髋可见假体移位,2髋可见假体旁明显透亮线,1髋未见明显放射学异常。合并髋臼侧假体内衬磨损1髋,其髋臼侧及股骨侧假体正常间隙消失。假体脱位2髋,表现为股骨头明显向髋关节外上后方移位,髋臼骨质缺损。假体周围骨折2髋,表现为股骨侧假体(股骨柄)末端或中段旁骨质断裂,2髋均合并假体松动。旷置术后4髋,CT上可见存留的假体及间置器、髋臼内填充软组织等,3髋可见髋臼较明显的骨质缺损。结论多排螺旋CT可检测人工髋关节失败的原因,协助翻修术方案的制定。
基于CT影像的COVID-19智能辅助诊断方法
蒋正锋, 许昕
2020, 43(2): 264-26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17
[摘要](856) [HTML全文] (344) [PDF 1881KB](22)
摘要:
目的结合COVID-19患者肺部CT影像学特征,探讨深度学习技术在COVID-19辅助诊断上的价值。方法搜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部分CT影像资料构建小样本COVID-19数据集,将VGG-16具有提取高层抽象特征部分与设计的全连接层共同构成初步的基于迁移学习的COVID-19智能辅助诊断模型,使用COVID-19训练集迭代训练诊断模型,不断优化全连接层网络参数,最后训练出一个基于VGG-16卷积神经网络迁移学习的COVID-19智能辅助诊断模型。结果在COVID-19测试集中早期、进展期和重症期3个类别的样本上,COVID-19智能辅助诊断模型测试的敏感度分别为0.95、0.93和0.96,F1 Score分别为0.98、0.95和0.92,综合的诊断准确率达到94.59%。结论小样本数据集上采用迁移学习技术训练的COVID-19辅助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能快速地为医生提供诊断的参考意见,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输入性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分布特征
张俊, 杨立光, 周倩, 李启霖, 侯聪, 刘新疆
2020, 43(2): 270-27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18
[摘要](560) [HTML全文] (279) [PDF 1529KB](8)
摘要:
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输入性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毒核酸检查阳性的12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CT主要观察病变的数量、分布、形态、密度、边界、纵隔及胸膜等情况。结果11例有疫区接触史,1例不详;10例有发热,9例有咳嗽;10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正常,7例单核细胞计数升高,10例嗜酸性粒细胞减低,2例C反应蛋白升高,3例血清淀粉样蛋白升高。CT分布特征:12例均为多发病灶,3例累及单个肺叶,3例累及两个肺叶,6例累及多个肺叶;肺下叶累及为主,有10例累及肺下叶;5例肺外周分布,7例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胸膜受累11例,12例患者均未见胸腔积液和纵隔淋巴结增大;伴随征象为晕征1例,小叶间隔增厚2例,铺路石征1例,病变内支气管壁增厚、血管增粗7例,充气支气管征3例。结论COVID-19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低;CT分布特征以肺下叶外周多发磨玻璃样影为主要表现。
COVID-19患者胸部CT变化规律及转归
程庆红, 盛茂, 赵子健, 刘莹, 苏祝平
2020, 43(2): 274-27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19
[摘要](884) [HTML全文] (326) [PDF 1544KB](8)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普通型COVID-19患者病程中胸部CT表现的变化规律及最终转归。方法选择临床普通型COVID-19患者3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18~74岁(48.60±11.85岁)。住院期间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和相关基础疾病对症治疗,根据病情变化,间隔2~10 d复查胸部CT,出院14 d后再次复查。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病变的位置、数目、形态、密度及有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征象,并统计首诊、历次复查的病灶特征和间隔时间,分析病程中病变的CT动态变化规律及转归与时间相关性。结果首诊时3例CT显示阴性,其余30例中75.8%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45.5%伴有亚实变或实变,病灶主要位于胸膜下。3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了1~4次复查,21例在病程中病变出现加重或此消彼长现象,最终均明显吸收。17例出院后复查病灶完全吸收,10例有少量残留,其中60%合并基础病,另有6例暂未复查。33例患者在出现症状或核酸检测为阳性后15.79±3.79 d进入恢复期,17例完全吸收患者恢复期为21.70±5.61 d,总病程37.89±7.15 d。结论临床普通型COVID-19预后良好,影像表现的动态变化及与时间相关性具有一定规律,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价值。
COVID-19疫情下影像科室的应急管理策略
秦耿耿, 曾凤霞, 陈卫国, 郭怡
2020, 43(2): 278-28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20
[摘要](703) [HTML全文] (364) [PDF 1269KB](8)
摘要:
COVID-19疫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早期发现并隔离疑似或确诊患者对控制疫情至关重要。COVID-19的筛查离不开影像检查。本文总结了影像学在COVID-19疫情管理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影像检查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院内感染因素,提出COVID-19疫情期间影像科室的应急管理策略,包括成立疫情防控管理小组、感染控制区域划分及严格管理、防护级别管理和用品配置、放射检查分类防控管理、提高诊断医师对疾病的鉴别能力、规范受检患者、场地环境、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的管理等,以期对疫情防控有所帮助。
18F-PSMA-1007前列腺癌PET/CT检查的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陈世容, 陆皓, 赵檬, 肖定琼, 王潇雄, 程祝忠
2020, 43(2): 282-28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21
[摘要](642) [HTML全文] (338) [PDF 1401KB](15)
摘要:
目的18F-PSMA-1007这一新型示踪剂用于前列腺癌PET/CT检查时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此类示踪剂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流程,并验证其效果。方法筛选2019年5~8月行18F-PSMA-1007 PET/CT检查的5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针对18F-PSMA-1007示踪剂增加了预检筛查及示踪剂注射前稀释的检查流程。回顾性随机抽取2019年1~4月使用常规检查流程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25~75岁(52.65±2.77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9~79岁(62.91±2.35岁)。两组患者均为男性,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计算两组患者同类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58例患者中出现示踪剂注射时刺激痛的患者16例(27.59%),出现注射示踪剂后不适的患者3例(5.17%),出现示踪剂特异性低摄取致图像对比度无法满足诊断需要的患者2例(3.45%);观察组患者中出现上述药品不良反应的人数及发生率分别为2例(3.45%)、1例(1.72%)、0例(0%);观察组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均小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应用针对此类示踪剂而制定的预检筛查及示踪剂注射前稀释流程可以大大降低前列腺癌患者18F-PSMA-1007 PET/CT检查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检查的成功率。
盆腔MRI平扫、钆喷酸葡胺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对盆腔脓肿患者的诊断价值:64例患者前瞻性研究
贾瑞娟, 杨侃荣, 赵继泉, 董巨浪, 帅建刚, 魏君
2020, 43(2): 286-29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22
[摘要](719) [HTML全文] (274) [PDF 1922KB](6)
摘要:
目的探讨盆腔MRI平扫、钆喷酸葡胺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盆腔脓肿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拟诊为盆腔脓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以活检或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评估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诊断盆腔脓肿的结果,并比较各检查方法的效能指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ROC曲线比较各检查方法诊断曲线下面积,观察盆腔脓肿的MRI表现。结果增强扫描、DWI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与MRI平扫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增强扫描与DWI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WI和增强扫描ROC曲线下面积高于MRI平扫(P < 0.05),增强扫描与DWI的曲线下面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RI平扫准确诊断39例,多数为囊实性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可见包膜、有明显分隔;T1WI序列显示包块总体呈低信号,T2WI序列显示包块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和稍高信号。DWI检查显示多数病灶呈高信号,低ADC值,扩散明显受限。增强扫描显示多数病灶表现为渐进性强化,部分病灶分隔壁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盆腔MRI、钆喷酸葡胺增强扫描及DWI诊断盆腔脓肿均效能良好,其中增强扫描效能最高。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超声、生化、临床方面的短期疗效
罗烨, 欧阳昆富, 陈延军
2020, 43(2): 291-29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23
[摘要](617) [HTML全文] (237) [PDF 2115KB](6)
摘要:
目的从超声、生化、临床方面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心功能改善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9月在我院首诊为HFrEF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0例,年龄51.4±9.923岁,规律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依那普利3月后换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继续治疗3月。自身前后对比,分别比较患者确诊时、依那普利治疗3月时和换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3月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实验和纽约心功能分级。结果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3月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的增幅大于依那普利治疗3月后对比于确诊时的增幅(P < 0.05),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3月后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降幅大于依那普利治疗3月后对比于确诊时的降幅(P < 0.05);同时患者使用2类药物后6 min步行实验、纽约心功能分级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程度大于依那普利。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方面的短期疗效(3月)优于依那普利。
颈椎曲度变直对青年人颈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影响:基于56例磁共振T2-mapping
苏树燕, 黄瑞滨, 周晓柔, 庄儒耀, 刘源
2020, 43(2): 296-29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24
[摘要](840) [HTML全文] (313) [PDF 1830KB](8)
摘要:
目的应用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技术研究颈椎曲度变直对某高校大学生颈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影响。方法招募56名汕头地区在校大学生行颈椎X线侧位和颈椎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检查,根据颈椎曲度弧弦距将其分为颈曲变直组(n=43)和颈曲正常组(n=13),分析颈椎曲度弧弦距与颈椎间盘髓核T2值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间对应节段颈椎间盘髓核T2值的差异。结果该校大学生颈椎间盘髓核的T2值与颈椎曲度弧弦距呈正相关(r=0.277,P < 0.05);颈曲变直组与颈曲正常组仅在C2/3、C3/4节段颈椎间盘髓核T2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它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颈椎曲度变直可能是加速大学生颈椎间盘髓核退变的因素之一,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技术能检测颈椎间盘髓核退变早期的生化成分的变化,这将为颈椎间盘退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超声检查习惯性流产患者早孕期胎心率在妊娠结局中的预测价值
邱燕生, 毛羡仪, 朱艳芳, 谢仙华, 邱冰, 邓素明
2020, 43(2): 300-30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25
[摘要](1047) [HTML全文] (426) [PDF 1462KB](6)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习惯性流产(RSA)患者早孕期胎心率变化在妊娠结局预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行超声检查的妊娠42~69 d的孕妇,其中,有RSA病史孕妇255例,无RSA病史孕妇201例。根据妊娠42~196 d(即6~28周)期间妊娠结局分为3组:RSA异常妊娠组(有RSA病史孕妇本次妊娠期间发生自然流产);RSA正常妊娠组(有RSA病史孕妇本次妊娠至28周以上);非RSA正常妊娠组(无RSA病史孕妇本次妊娠至28周以上)。孕妇经腹或经阴道超声测量孕囊大小及胚芽、胎儿头臀长,启用M取样并放大模式测量胎心率,连续测量3次,取均值,记录孕囊大小、头臀长及胎心率,追踪随访至妊娠28周,比较各组间资料。结果255例RSA孕妇中,83.0%的胚胎停育发生在55 d前,胎心率越低,胚胎停育发生率越高。超声检查与胚胎停育时间相隔越短,胎心率缓慢发生率越高。RSA正常妊娠组与非RSA正常妊娠组各孕龄平均胎心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SA异常妊娠组与非RSA正常妊娠组孕49~62 d平均胎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42~48 d和孕63~69 d平均胎心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用胎心率为检验变量,妊娠结局为金标准,预测胎心率诊断的价值,曲线面积为0.83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超声检查发现RSA患者早孕期胎心率缓慢对不良妊娠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头颅MRI增强扫描与脑脊液检查对婴幼儿颅内结核的早期诊断价值
任会丽, 方伟军, 韩远远
2020, 43(2): 304-30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26
[摘要](635) [HTML全文] (304) [PDF 1887KB](5)
摘要:
目的探讨头颅MRI增强扫描与脑脊液检查对婴幼儿颅内结核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在我院确诊为婴幼儿颅内结核的0~3岁患儿31例,全部患儿进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脑脊液检查,对患儿的MRI影像特征及脑脊液改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MRI结果显示脑膜结核患儿7例,脑实结核型7例,颅内结核混合型16例,单纯脑积水1例。脑膜增厚共23例(74.19%),脑膜增厚发生部位在基底池16例;软脑膜增厚14例,室管膜增厚1例。结核结节9例(29.32%);结核瘤7例(22.58%);结核性脑炎10例(32.26%);结核性脑梗塞1例;脑内软化灶5例。颅内结核患儿MRI扫描显示脑表面血管者增多者17例(54.84%)。脑脊液典型改变14例(45.16%),部分典型改变9例。结论MRI增强扫描能早期发现病变,尤其在脑表面血管增多、增粗时,能早期提示结核菌颅内感染,结合脑脊液改变,结合密切接触史及颅外结核病史,较大提高了婴幼儿颅内结核的早期诊断。
CT和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特点
陈荣, 李勇
2020, 43(2): 309-31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27
[摘要](1536) [HTML全文] (495) [PDF 1517KB](45)
摘要:
目的观察CT和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0~60岁(37.28±6.33岁),病程4月~10年(4.80± 1.17年)。所有患者均经CT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影像学特点和敏感性。结果MRI检查Ⅰ级AS骶髂关节病变敏感性高于CT检查(P < 0.05);CT、MRI检查0级、Ⅱ级、Ⅲ级及Ⅳ级AS骶髂关节病变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RI检查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的检出率高于CT(P < 0.05),两组在关节间隙变宽和变窄、关键面下骨质硬化及关节软骨肿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T检查显示,关节面骨质示锯齿状,且见多发小囊变,关节间隙变窄、模糊,受累部位多在关节中下部,MRI检查显示,关节积液呈长T1、T2信号,关节软骨炎性水肿T1呈信号,T2呈高信号;关节软骨破坏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且强度不均匀。结论MRI可清晰显示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情况,且异常检出率和早期诊断率均高于CT,适用于早期诊断。
X线、CT与MRI检查联合Weber分型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损伤程度鉴别中的意义
吴炳国, 焦瑞华, 李丹
2020, 43(2): 313-31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28
[摘要](588) [HTML全文] (228) [PDF 1816KB](10)
摘要:
目的研究X线、CT与MRI检查联合Weber分型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损伤程度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75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Weber分型:A型患者31例,B型患者25例,C型患者19例。右踝骨折患者39例,左踝骨折患者36例,患者的功能损伤情况: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Ⅰ、Ⅱ、Ⅲ型患者分别为9、5、8例,旋前外旋Ⅰ、Ⅱ、Ⅲ、Ⅳ患者分别为6、7、9、5例,旋后外旋Ⅰ、Ⅱ、Ⅲ、Ⅳ患者分别为9、4、2、3例,旋后内收Ⅰ、Ⅱ患者分别为3、5例。分别对患者开展X线、CT、MRI检查,以MRI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X线、CT与MRI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联合诊断与单独诊断灵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通过MRI检查,共发现前韧带损伤患者39例,深韧带损伤患者36例。以此作为金标准,CT诊断结合Weber分型发现浅韧带损伤41例,其中与MRI一致的有35例;发现深韧带损伤34例,与MRI结果一致的有30例。CT诊断结合Weber分型与MRI诊断的一致性较强(P < 0.05);X线结合Weber分型与核磁共振诊断的一致性较强(P < 0.05);通过对患者的不同严重程度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CT、X线结合Weber分型的联合诊断,其灵敏度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X线、CT与MRI检查联合Weber分型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损伤程度的诊断灵敏度显著提升,同时与MRI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建议临床推广。
CT平扫及重建技术诊断听骨链病变的价值
刘平, 陈世孝
2020, 43(2): 317-32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29
[摘要](666) [HTML全文] (237) [PDF 1403KB](7)
摘要:
目的探讨CT平扫及CT重建技术(包括容积重建和多平面重建)诊断听骨链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 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听骨链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19~66岁(40.11±13.02岁)。将CT平扫检查及CT重建技术所得的图像进行讨论和分析;应用Kappa评价方法对CT进行诊断一致性的分析,对比经CT平扫轴位、冠状位影像和CT重建技术影像对听骨链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检查听骨链病变结构与术中对照符合率较高,其中砧骨的Kappa值超过0.75,锤骨、镫骨上部结构、锤砧关节、砧镫关节的Kappa值均超过0.40,显示CT对上述病变诊断的一致性较好。经CT平扫轴位、冠状位影像对听骨链病变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00%、84.17%、86.67%,CT重建技术影像对听骨链病变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33%、87.50%、89.1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轴位、冠状位影像联合CT重建技术影像对听骨链病变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33%、98.33%、99.17%,明显高于单一的CT平扫轴位、冠状位影像或CT重建技术(P < 0.05)。结论采用CT平扫检查和CT重建技术均可有效显示听骨链病变的影像学特点,但两者联合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听骨链病变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超声内镜、磁共振胰胆管造影、CT对胆道下段 < 4 mm的微小结石的诊断价值对比
韦虹, 孙大勇, 陈美玲, 谭永港, 程斌, 谢华平
2020, 43(2): 321-32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30
[摘要](799) [HTML全文] (471) [PDF 1869KB](15)
摘要:
目的对比超声内镜(EUS)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CT诊断胆系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65例可疑性胆系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7例,女88例,年龄54~71岁(47.54±5.23岁),病程1~8年(4.24±0.58年)。分别采用EUS、MRCP、CT 3种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分析3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不同直径结石的检出率。结果在诊断胆系结石方面,EUS与MRCP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跟CT检查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US在胆系结石诊断方面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MRCP(P < 0.05);在 < 4 mm结石中,EUS检出率高于MRCP和CT,而MRCP检出率高于CT(P < 0.05)。结论在胆系结石的诊断中,EUS、MRCP较CT效果更好,EUS较MRCP更具优势,尤其是对胆道下段 < 4 mm的微小结石。
不同药物配伍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对比
王建松, 王海霞, 张杰, 崔林, 王敏
2020, 43(2): 325-32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31
[摘要](739) [HTML全文] (251) [PDF 1334KB](6)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药物配伍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60例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P组(瑞芬太尼+异丙酚+利多卡因)和DRE组(地佐辛+瑞芬太尼+依托咪酯),每组80例。其中RP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65.48±5.98岁;DRE组男40例,女40例,年龄66.19±5.13岁。比较两组胃镜置入时间、胃镜检查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和患者离院时间。观察两组胃镜检查前(T0)、胃镜检查中(T1)和胃镜检查后(T2)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于T0、T2检测两组血浆C反应蛋白及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水平。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记录操作者满意度、麻醉医师满意度及患者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胃镜置入时间、胃镜检查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和患者离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RP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DRE组(P < 0.05),T2时心率低于DRE组(P < 0.05),T1时血氧饱和度低于DRE组(P < 0.05)。与T0时比较,两组T2时C反应蛋白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但DRE组增高幅度低于RP组(P < 0.05)。两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E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RP组(P < 0.05),肌颤发生率高于RP组(P < 0.05)。两组操作者满意度、患者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E组麻醉医师满意度高于RP组。结论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及小剂量地佐辛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在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应激反应及提升患者舒适度方面优于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及利多卡因。
CT三维重建与定位器联合应用提高椎间孔镜穿刺准确性
陈巧凤, 卢天祥, 杨小明
2020, 43(2): 330-33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32
[摘要](628) [HTML全文] (270) [PDF 2276KB](6)
摘要:
目的通过术前三维重建技术与体外穿刺定位器联合使用,判断是否能提高椎间孔镜侧入路椎间孔穿刺置管的准确性。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置于定位器使用组12人和常规手术组10人,定位器使用组由经验丰富的熟练操作者穿刺置管者6人,由初学者穿刺置管者6人;常规手术组由熟练操作者和初学者操作各5人。镜下操作均由经验丰富的手术操作者进行。术中对比穿到达第一着陆点和第二着陆点的透视次数和透视时间。结果常规手术组,初学者和熟练者第一着陆点操作时间分别为8.50±1.64、3.30±0.52 mins,透视次数18.50±2.35次、7.70±0.82次;第二着陆点时间分别9.80±2.79、3.70±1.03 mins,透视次数9.00±3.52次、4.70±2.07次。定位器使用组初学者、熟练者第一着陆点操作时间分别为3.00±0.71、2.60±0.55 mins,透视次数5.20±1.10次、4.80±1.10次;第二着陆点时间分别7.00±0.71、3.40±0.55 mins,透视次数6.40±0.89次、5.60±1.67次。结论三维重建技术与穿刺定位器联合可减少椎间孔镜术中穿刺次数、缩短穿刺时间。
基于CT图像的气管支气管异物性质分析
严国珊, 崔运能, 梁翠珊, 徐翼
2020, 43(2): 335-33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33
[摘要](756) [HTML全文] (374) [PDF 1617KB](10)
摘要:
目的探讨CT图像在气管支气管异物性质鉴别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9年4月诊断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患者69例,并将其根据异物种类分为花生组(n=36)与非花生组(n=33)。花生组男25例,女11例;非花生组男21例,女12例。分析两组间在临床(异物呛咳史、年龄、性别及居住地),纤维支气管镜下(异物部位、肉芽形成),胸部CT图像上(异物CT值、异物边界清晰度、支气管闭塞、异物长径、异物宽径、肺气肿、支气管狭窄、肺炎、纵隔偏移、纵隔气肿、肺不张及支气管扩张)的特征差异。结果花生组的异物呛咳史较非花生组多见,两组间的异物呛咳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两组年龄、性别、居住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支气管镜下,两组间的异物部位(P=0.361)和肉芽形成(P=0.5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胸部CT图像下,花生组CT值较非花生组低(P < 0.001),异物边界更模糊(P=0.005),支气管闭塞(P < 0.001)更多见,其余CT图像上的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临床异物呛咳史,胸部CT图像可鉴别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性质。
MRI联合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诊断及转归的临床价值
符艺影, 邢东文, 王华, 林坚, 高兵
2020, 43(2): 340-34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34
[摘要](682) [HTML全文] (228) [PDF 1628KB](4)
摘要:
目的探索MRI联合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诊断及转归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8月在本院住院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26例,胎龄38.4±1.6周;同期选取在本院住院的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胎龄37.8±1.5周,比较两组新生儿血清BDNF、NSE水平及转归情况;根据MRI影像学表现,将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MRI异常组和MRI正常组,比较血清BDNF、NSE水平;考察MRI、BDNF、NSE作为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价值。结果高胆红素血症组临床转归总有效率为50.00%,低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转归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胆红素血症组中54例(90.00%)患儿见MRI信号异常;对照组中6例(15.00%)见头颅MRI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胆红素血症组患儿NSE、BDNF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 0.05)。MRI异常组患儿血清NSE和BDNF水平高于MRI正常组(P < 0.05)。MRI联合血清BDNF、NSE对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效果高于单因素诊断。结论MRI联合血清NSE、BDNF可为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早期诊断及转归提供观察依据。
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在脑血管介入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应用
刘远来, 彭爱萍, 孙异春, 何咏超
2020, 43(2): 345-34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35
[摘要](601) [HTML全文] (322) [PDF 1843KB](5)
摘要: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在脑血管介入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5月~ 2019年5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人民医院收治的需要介入检查及治疗的患者共152例,术中发现脑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破裂动脉瘤16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支架辅助栓塞12例,单纯弹簧圈栓塞7例;年龄28~81岁(平均48.0岁),在造影或治疗过程中发现血管呈腊肠样改变,管腔变小,血流缓慢,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考虑有血管痉挛及急性血栓形成,立即予尼莫地平从导引导管推注,缓解血管痉挛,再序贯应用替罗非班,阻止血栓形成及溶解血栓。结果19例患者经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经导引导管内推注后,即时造影显示血管痉挛好转,远端血管显影良好;术后复查CT有2例出现腔隙性脑梗塞,其余患者CT未见异常;术后随访1月~1年,所有病例无再发脑梗塞。结论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在脑血管介入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应用,是有效且安全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短期糠酸莫米松盐水盥洗的疗效观察
陈伟章, 陈凯, 张志雄
2020, 43(2): 349-351.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36
[摘要](717) [HTML全文] (360) [PDF 1584KB](5)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短期糠酸莫米松盐水盥洗的疗效。方法选择功能性鼻内窥镜术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术后给予糠酸莫米松盐水盥洗,对照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盥洗及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喷鼻。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VAS评分和Kennedy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和盥洗治疗后的LKES评分和SNOT22评分;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Kennedy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盥洗治疗后的LKES评分、SNOT评分均低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盥洗治疗后的LKES评分(5.07±0.82分)与SNOT评分(13.41±0.74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鼻腔活动性出血,给予压迫止血处理后可止血。两组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均可顺利完成本研究治疗方案。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短期糠酸莫米松盐水盥洗有助于鼻黏膜的恢复,更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腹膜后硬镜“一步法”清创治疗胰周感染: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黄有星, 张生, 仇成江
2020, 43(2): 352-35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37
[摘要](797) [HTML全文] (301) [PDF 1961KB](8)
摘要:
目的探查CT引导下行腹膜后硬镜“一步法”清创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胰周感染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腹部外科接受CT引导下行腹膜后硬镜“一步法”清创治疗的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47.5±10.4岁。同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患者行1次手术,另外1例因坏死范围扩张,术后第8天行经原引流管窦道行硬镜清创术,术后症状缓解。所有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9.75± 7.2 d,术后均无出血、消化道瘘等并发症,随访至今均无假性囊肿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行腹膜后硬镜“一步法”清创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胰周感染能及时治疗控制炎症发展进而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是安全、可行的,但有待更多的临床实践及高质量研究提供证据支持。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