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x

2022年  第45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18F-FDG PET/CT在胃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熊敏, 张伟光, 樊卫, 林晓平
2022, 45(1): 1-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01
[摘要](309) [HTML全文] (270) [PDF 1415KB](33)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18F-FDG PET/CT在胃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且原发灶经病理确诊的21例胃癌骨转移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57.0(28.0,81.0)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定性、半定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 指标特点。根据原发灶组织分化情况,将患者分为:低分化组13例(65.0%)和中-低分化组7例(35.0%)。根据Lauren分型,将患者分为:肠型组4例(20.0%),混合型组9例(45.0%),弥漫型组7例(35.0%)。根据Soloway分级将骨转移灶数量分为3组(Ⅰ级≤5,Ⅱ级6~20,Ⅲ级 > 20):Ⅰ级(组)6例,Ⅱ级(组)4例,Ⅲ级(组)11例。根据PET/CT上溶骨性、混合性及成骨性表现将骨转移类型分为3组:纯溶骨性转移6例,混合性(溶骨性/成骨性)11例,成骨性4例。  结果  本组胃癌患者发生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脊柱(19/21),肩胛骨、肋骨、锁骨、胸骨(18/21)及骨盆(17/21),其中3例伴有骨髓浸润。患者同期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11例(57.9%),乳酸脱氢酶升高7例(36.8%)。不同骨转移类型组间乳酸脱氢酶水平存在差异(χ2=6.823,P=0.047),混合性转移乳酸脱氢酶升高更常见。骨转移灶SUVmax大小在性别、Lauren分型及Soloway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0,H=6.326,H= 6.070,P < 0.05);女性组中位SUVmax为11.6(7.3, 32.1),高于男性组的7.2(3.7, 17.1);弥漫型[12.2(5.3, 32.1)]及混合型组[10.8 (7.2, 17.2)]高于肠型组[6.7(3.7, 7.3)];Soloway分级越高,即骨转移数目越多,骨转移灶的SUVmax越高。Soloway分级在性别上存在差异(χ2=6.832,P=0.033),女性患者Soloway分级普遍高于男性。原发灶及骨转移灶SUVmax大小与年龄有关,低龄组(< 中位年龄57.0岁)骨转移灶SUVmax多较高而原发灶SUVmax多较低(χ2=5.838、10.831,P < 0.05)。  结论  18F-FDG PET/CT能够全面评估胃癌骨转移情况。胃癌骨转移具有一定的特点,常发生于中轴骨,以溶骨性及多灶转移多见,常伴有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的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更常见于混合性骨转移患者。
DNA三角双锥荧光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初步生物学评价
段晓燕, 都义日, 翁兆平, 王涛, 李剑波
2022, 45(1): 8-1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02
[摘要](154) [HTML全文] (80) [PDF 1572KB](9)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DNA三角双锥纳米结构(DBN)的荧光分子探针,于活体动物水平探索探针的生物学性质。  方法  采用一步退火法,制备携带侧臂链的DBN;与DyLight 755偶联的寡聚核苷酸单链A20(DyLight 755-A20)混匀,制备荧光分子探针DyLight 755-DBN;将DyLight 755-DBN通过尾静脉注射实验鼠体内,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取感兴趣脏器测定荧光计数,探索分子探针的体内分布情况;将DyLight 755-DBN通过尾静脉注射体内,于不同时间点行小动物活体成像研究。  结果  成功制备携带侧臂链的DBN,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征;通过与DyLight 755-A20等摩尔量杂交,成功制备荧光分子探针DyLight 755-DBN。体内分布实验显示DyLight 755-DBN进入体内后,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肾脏、肝脏、脾脏、胃;注射分子探针5~15 min,在实验鼠的肺部有一定的荧光信号,但15 min后,荧光信号几乎没有。活体成像结果显示DyLight 755-DBN进入实验鼠体内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胃,膀胱中维持较强的荧光信号。  结论  荧光分子探针DyLight 755-DBN是一种性质优良的分子影像探针。
PET/CT、头部增强CT和头部增强MRI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的对比
夏露花, 崇乐, 马荣辉, 董占飞, 常诚, 夏欢, 郭浩, 彭岩, 王新华
2022, 45(1): 13-17.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03
[摘要](363) [HTML全文] (250) [PDF 1642KB](17)
摘要:
  目的  分析与探讨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几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与差异。  方法  回顾分析3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及头部增强MRI影像资料,分析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MRI对肺癌分期的影响;比较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 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比较18F-FDG PET/CT与头部增强MRI,肺癌脑转移瘤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囊变、水肿表现的差异。  结果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这两种组合检查方法在检出肺癌脑转移瘤方面,对肺癌分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58,P < 0.01);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三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率分别为7.34%、12.23%、19.88%;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7,P < 0.01);肺癌脑转移瘤18F-FDG PET/CT与MRI比较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发生囊变、水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7,P > 0.05;χ2=0.023,P > 0.05);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囊变率为31.70%(13/41)、41.67%(10/24);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水肿率为56.09%(23/41)、54.17%(13/24)。  结论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检查均能够提高肺癌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对精确判断肺癌分期,掌握脑转移瘤详细情况,降低脑转移瘤的漏诊率有重要作用,检出价值最高的是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联合。
脑灌注成像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局部微循环状态及梗死类型评估
郝璐, 李悦, 徐敬轩
2022, 45(1): 18-22.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04
[摘要](259) [HTML全文] (187) [PDF 2039KB](6)
摘要:
  目的  利用双源CT脑灌注成像(CTP)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不同侧支血管建立缺血区域微循环状态。  方法  收集经CT血管造影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率 > 70%、症状性猝中的患者80例。在弥散加权成像上,将脑梗死类型分为穿支动脉梗死、大面积梗死、皮质供血区梗死、分水岭梗死、多发脑梗塞及无梗死灶。经CTP成像,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48)与不良组(n=32),分析两组灌注参数差异及相关危险因素,并用半影计算软件分析缺血半暗带区与核心梗死区,对比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与核心梗死区是否差异及脑梗死类型分布与侧支循环相关性。  结果  侧支循环不良组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 < 0.05)。所有患者CTP结果均为阳性,核心梗死区阳性66例,弥散加权成像阳性为68例,两种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一致性,侧支循环良好组脑梗死类型以穿支动脉梗死为著,侧支循环不良组以分水岭梗死为著。对于两组间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脑血流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侧支循环良好组脑血容量增加,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有关,CTP成像可较早发现缺血区域,精准评估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及局部血流动力学信息,半影计算模式可更快捷地评估缺血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
脑小血管病负荷预测轻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
刘勇林, 陈仰昆
2022, 45(1): 23-2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05
[摘要](147) [HTML全文] (65) [PDF 1434KB](4)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负荷与轻型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9年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161例轻型ACI患者的资料。研究的临床变量包括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及血液学和MR参数。轻型ACI定义为基线NIHSS≤7分,3月不良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3分。CSVD负荷包括脑白质高信号(WMHs)、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CMBs)和扩大的周围血管间隙。根据头颅MR影像评价CSVD总体负荷,根据Fazekas分级量表评估WMHs严重程度。  结果  161例患者中男性117例(72.7%),3月不良预后患者为29例(18.0%)。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IHSS、房颤、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WMHs和CMBs与急性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有关(P < 0.05)。分别将WMHs及CMBs进入两个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模型1中,基线NIHSS(OR=1.601, 95% CI: 1.203~2.130, P=0.001)、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OR=2.658, 95% CI: 1.013~6.978, P=0.047)和WMHs(OR=1.449, 95% CI: 1.033~2.031, P=0.032)与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模型2中,基线NIHSS(OR=1.650, 95% CI: 1.232~2.210, P=0.001),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OR=3.732, 95% CI=1.435~9.702, P=0.007)和CMBs(OR=1.242, 95% CI: 1.062~1.452, P=0.007)与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结论  WMHs和CMBs是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
基于CT特异征象的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量表
郑大海, 卢乐年, 池雅杰, 辛一博, 邱胜聪, 林继业, 许小兵
2022, 45(1): 29-3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06
[摘要](167) [HTML全文] (96) [PDF 1315KB](13)
摘要:
  目的  探讨可能引发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多种危险因素,建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量表。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种危险因素与早期血肿增大之间的关系。  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急性期收缩压、发病到第一次CT时间、脑出血病史、第一次CT血肿量、CT特异征象6项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以上数据建立评分表,其中评分≥16分为极高风险组,11~15分为高危组,6~10分为中危组,≤5分为低危组。  结论  该预测量表可较准确地预测脑出血早期血肿是否扩大,可作为正确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的可靠参考依据。
磁共振NODDI技术在帕金森认知障碍患者海马微观结构的应用
肖宁, 热米拉·玉山, 陆鹏, 姜磊, 王红
2022, 45(1): 35-3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07
[摘要](203) [HTML全文] (67) [PDF 1757KB](6)
摘要:
  目的  利用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ODDI)探索帕金森认知障碍(PD-CI)患者海马微观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择我院36例帕金森病患者为帕金森病组,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磁共振检查,检查前对PD患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分(MoCA),其中16例MoCA评分 < 26分为PD-CI组,20例MoCA评分≥26分为帕金森认知正常组。根据NODDI扫描结果获取相关参数:方向离散度指数(ODI)、细胞内体积分数(Vic)和各向同性水分子体积分数(Viso)值,分析感兴趣区ODI、Vic及Viso值的组间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分别与MoCA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各扩散指数与MoCA量表得分的相关性。  结果  PD患者海马的ODI值和Vic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且PD-CI组的ODI值和Vic值低于帕金森认知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Viso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海马ODI值和Vic值与MoCA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左侧海马ODI值与MoCA量表评分相关性最强(r=0.617,P < 0.05)。  结论  NODDI技术能够反映PD患者海马微观结构的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患者的临床认知状态,从而在其辅助诊断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同类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影像特点
黄锋, 谢安, 刘建滨, 刘鹏, 贺亚琼, 李靖翊, 李泽达
2022, 45(1): 40-4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08
[摘要](166) [HTML全文] (158) [PDF 1641KB](1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Coma)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8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脏PECom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在CT及MRI图像上的位置、密度及信号特点、强化形式。  结果  含脂肪型病灶肉眼可见的脂肪成分无明显强化,而软组织成分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并见到瘤内血管,门脉期及延时期出现中轻度强化,并可见环形强化的假包膜。无脂肪型呈实质性软组织肿块,肉眼不可见脂肪成分,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呈明显均质强化,可见粗大扭曲的畸形血管和动脉瘤样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呈延时强化改变。由于病灶缺少正常肝细胞,肝胆特异期病灶对比剂摄取呈低信号改变。其中含脂肪型需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但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无脂肪型几乎全部误诊为肝细胞癌。  结论  肝脏PEComa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征,如果依据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成分来分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性,但是病变在表观扩散系数图及肝胆特异期没有特异性,不能作为单独的诊断依据。乏脂肪型PEComa临床术前误诊概率较大,因此放射科医生加强对此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在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骨破坏中的诊断价值
孙童, 韦智晓, 王秀萍, 李俊红
2022, 45(1): 44-4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09
[摘要](192) [HTML全文] (117) [PDF 1593KB](7)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在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骨破坏中的诊断价值及显像特征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2021年6月于核医学科行全身骨显像及SEP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患者47例,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17~72岁,中位年龄51岁。比较全身骨显像、SPECT/CT对马尔尼菲篮状菌骨破坏的诊断效能,并探讨马尔尼菲篮状菌骨破坏的显像特征。  结果  全身骨显像,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马尔尼菲篮状菌骨破坏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全身骨平面显像对骨破坏的诊断敏感度为84.4%,特异性为100%,诊断符合率85.1%;SPECT/CT对TM骨破坏的诊断敏感度为97.8%,特异性为100%,诊断符合率98.9%。马尔尼菲篮状菌骨破坏主要侵犯中轴骨,并伴有全身多个位置受累,四肢骨及颅骨为其相对特异性的侵犯位置。  结论  全身骨显像可以一次性观察全身病灶,在病变的早期即可检出骨质代谢的异常活跃,SPECT/CT诊断符合率较高,二者联合对马尔尼菲篮状菌骨破坏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患者视觉的相关生活质量
张文怡, 姚静, 王建明, 田澍蔚, 王丽君, 李宏松, 周爱意
2022, 45(1): 49-54.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10
[摘要](307) [HTML全文] (454) [PDF 1869KB](23)
摘要:
  目的  评估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作为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常规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重度NPDR或PDR的患者41例,排除了需行手术治疗的PDR患者,依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将患者分为重度NPDR组(n=20)和PDR组(n=21),分别于PRP术前及术后1月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术前及术后6月使用视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问卷评估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结果  41例患者完成PRP治疗及术后随访,其中13例患者的治疗方式为PRP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41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视网膜新生血管明显消退,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重度NPDR组患者中,社会角色限制(65.63±18.97 vs 68.75±20.48,P=0.021)、社会功能(73.75±15.12 vs 76.25±15.12,P=0.042)亚量表评分在治疗后有所提高。在PDR组患者中,周边视力亚量表评分在治疗后有所下降(72.62±19.21 vs 67.86±19.60,P=0.042)。两组患者其他分量表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RP用于治疗重度NPDR及PDR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MRI联合临床FIGO分期标准在宫颈癌不同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李健, 肖科, 李虹成, 涂波, 刘嘉, 肖维良, 胡祥
2022, 45(1): 55-6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11
[摘要](203) [HTML全文] (111) [PDF 1812KB](8)
摘要:
  目的  分析MRI联合临床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标准在宫颈癌不同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85例宫颈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等,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别使用临床FIGO分期标准和MRI联合临床FIGO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分析,并对FIGO分期和MRI联合临床FIGO分期结果进行敏感度、特异性及一致性检验分析,比较MRI联合临床FIGO分期与临床FIGO分期在诊断宫颈癌不同分期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结果  FIGO分期检查Ⅰa期准确率为92.94%,Ⅰb期准确率为90.59%,Ⅱa期准确率为85.88%,Ⅱb期准确率为82.35%;Ⅲb准确率为97.65%;Ⅳ期准确率为96.47%,整体准确率为72.94%,FIGO分期检查诊断Ⅰa和Ⅰb期宫颈癌的一致性较好(Kappa > 0.60),FIGO分期检查诊断Ⅱa、Ⅱb、Ⅲb以及Ⅳ期宫颈癌的一致性较差(Kappa < 0.60);MRI联合临床FIGO分期诊断Ⅰa期准确率为92.94%,Ⅰb期准确率为90.59%,Ⅱa期准确率为94.12%,Ⅱb期准确率为96.47 %,Ⅲb期准确率为100.00%,Ⅳ期准确率为100.00%,整体准确率为88.24%,MRI联合临床FIGO分期诊断Ⅰa、Ⅰb、Ⅱa、Ⅱb、Ⅲb以及Ⅳ期宫颈癌的一致性较好(Kappa > 0.60);MRI联合临床FIGO分期在Ⅱa、Ⅱb以及整体上的准确性显著高于临床FIGO分期(P < 0.05)。  结论  MRI联合临床FIGO分期可以有效的对宫颈癌进行分期,其准确性高于单独使用临床FIGO分期。
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苏尚贤, 童新延, 容国钊, 胡力
2022, 45(1): 61-6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12
[摘要](137) [HTML全文] (73) [PDF 1874KB](4)
摘要:
  目的  研究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19年6月~2021年3月收治的50例因巨大肩袖撕裂伤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手术方式差异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接受肩关镜下缝线桥双排修补术;实验组25例,接受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比较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短期疗效与再撕裂率差异。  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及Constant-Murley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的Constant-Murley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实验组治疗后的Constant-Murley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治疗总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64.00%)(P < 0.05);两组再撕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外科治疗领域,选择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行对症治疗,可在短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提升生活质量,整体疗效确切,再撕裂风险低。
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
刘嘉, 夏旭良, 肖科, 余可斌
2022, 45(1): 66-7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13
[摘要](316) [HTML全文] (162) [PDF 1707KB](6)
摘要:
  目的  观察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9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探究双期CT增强、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病理特征的诊断价值。  结果  双期CT增强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84.91%,特异性为82.22%,准确率为83.67%;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92.45%,特异性为80.00%,准确率为86.73%。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患者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粗钙化、微钙化、病灶数目的诊断准确率为94.23%、72.73%、89.74%、87.12%。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显示,甲状腺癌患者的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占检出总数的71.43%,甲状腺腺瘤的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占检出总数的28.57%;甲状腺癌患者的70个病灶中钙化占比为52.86%,甲状腺腺瘤患者的45个病灶中钙化占比为31.11%。  结论  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颈部淋巴结肿大、钙化具备辅助诊断的价值。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半定量鉴别诊断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刘钊楠, 温丽娟, 刘玉丽, 王冰
2022, 45(1): 71-7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14
[摘要](150) [HTML全文] (174) [PDF 1791KB](5)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半定量鉴别诊断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结果,将肺癌患者作为恶性组(n=47),将良性肺部占位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n=55)。所有患者均行DCE、MRI扫描,获得半定量参数,包括达峰时间、最大浓度、对比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大线性斜率。比较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组半定量参数的差异,并用ROC曲线评价上述各参数鉴别价值。  结果  恶性组病例中病灶以囊实性、不均匀强化、不规则形态、边界不清晰为主,良性组病例病变以囊性、均匀强化、规则形态、边界清晰或欠清晰为主。两组常规MRI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恶性组达峰时间参数水平低于良性组(P < 0.05),恶性组最大浓度、曲线下面积、最大线性斜率参数水平高于良性组(P < 0.05);以病理结果为标准,绘制半定量参数ROC曲线,最大线性斜率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7,诊断效能较其余参数高,最大线性斜率准确度最高84.4%,最大浓度特异度最高为92.7%,达峰时间敏感度最高为97.9%。  结论  DCE-MRI半定量参数可鉴别诊断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
基于增强双期CT成像的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
张王鹏, 王晋君, 乔英
2022, 45(1): 76-8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15
[摘要](111) [HTML全文] (89) [PDF 1475KB](9)
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增强双期CT成像的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  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98例肺亚厘米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n=64)和恶性病变组(n=34)。所有受试者行基于增强双期CT成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增强双期CT成像的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结果  良性病变组患者毛刺、结节边界清楚、上叶、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磨玻璃密度发生率与恶性病变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为Log(P)=1.211×毛刺+2.843×分叶+1.981×磨玻璃+0.793×边界不清+1.326;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预测患者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30(P < 0.05)。  结论  基于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模型临床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高分辨率MR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人群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情况的关系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刘刚, 徐小虎, 朱慧, 许亚春
2022, 45(1): 81-8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16
[摘要](151) [HTML全文] (61) [PDF 1593KB](4)
摘要:
  目的  探究高分辨率MR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人群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情况的关系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诊断为脑梗死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非颈动脉狭窄患者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3.0 T MRI的诊断差异,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颈动脉狭窄与非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糖尿病(χ2=7.102,P=0.007)、高血压(χ2=5.902,P=0.015)以及高脂血症(χ2=4.532,P=0.033)患者的比例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组;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收缩期最大流速(PSV)(t=4.992,P < 0.001)、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t=15.210,P < 0.001)低于非颈动脉狭窄组,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t=16.835,P < 0.001)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组;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颈动脉PSV(F= 4.968,P < 0.001)、IMT(F=16.468,P < 0.001)、EDV(F=14.791,P < 0.001)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患者的PSV以及EDV从高到低依次为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IMT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以及轻度组;颈动脉超声与MRI检查诊断一致性较强,不同预后患者的年龄(t=4.532,P < 0.001)、BMI(t=2.324,P=0.023)、糖尿病(χ2=10.602,P=0.001)、高血压(χ2= 7.502,P=0.006)、高血脂(χ2=7.202,P=0.007)、PSV(t=20.013,P < 0.001)、IMT(t=4.708,P < 0.001)、EDV(t=22.018,P < 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分析,年龄、BMI、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PSV、IMT、EDV均是造成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  脑梗死患者采取颈动脉超声联合3.0T MRI检查,对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意义,同时年龄较大、体质量过高、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均是造成患者疾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P选择素联合右心声学造影诊断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价值
王洁, 刘健, 贺亚群, 赵磊, 陈倩玉
2022, 45(1): 90-9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18
[摘要](135) [HTML全文] (76) [PDF 1512KB](2)
摘要:
  目的  分析P选择素联合右心声学造影(cTTE)诊断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偏头痛患者,根据是否并发卵圆孔未闭分为发生组47例,未发生组17例,比较所有患者血清中的P选择素水平,并进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  结果  并发卵圆孔未闭患者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发卵圆孔未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术中封堵为金标准,P选择素诊断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敏感度为68.09%、特异性为82.35%、阳性预测值为91.43%、阴性预测值为48.28%、诊断符合率为71.88%,一致性为0.412;以术中封堵为金标准,P选择素联合cTTE诊断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敏感度为82.98%、特异性为88.24%、阳性预测值为95.12%、阴性预测值为65.22%、诊断符合率为84.38%,一致性为0.640。  结论  P选择素联合右心声学造影有利于提高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微波消融与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对比: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罗艳春, 戴宇晴, 窦健萍, 刘思思, 韩治宇, 于晓玲, 刘方义, 张晶, 程志刚, 梁萍, 于杰
2022, 45(1): 94-10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19
[摘要](191) [HTML全文] (88) [PDF 1789KB](6)
摘要: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与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改良根治术(NSM)治疗早期乳腺癌(T0/1/2 N0/1 M0)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20年1月进行MWA或NSM治疗的8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其中MWA组30例,NSM组53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按1∶1平衡两组基线特征。主要评价指标为肿瘤进展,次要评价指标包括总生存、美容满意度和并发症。  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平均肿瘤大小2.3 cm(0.3~5.0 cm);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各19例,基线特征平衡。中位随访时间34.1(四分位数23.1~41.1)月。所有肿瘤均取得技术成功。转移性淋巴结处理,两组各消融/切除腋窝淋巴结4例(4/19,21.0%)。MWA组术后辅助全身性治疗比NSM组少(36.8% vs 73.7%,P=0.02)。共有6例发生肿瘤进展,其中MWA组3例,NSM组3例。MWA组术后42月发生1例局部肿瘤进展,28月发生1例同侧乳房转移,32.8月发生1例脑转移;NSM术后10.2月、31.2月各发生1例同侧乳房转移,34月发生1例骨转移,两组肿瘤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两组均无乳腺癌相关死亡和严重并发症(P>0.05)。但MWA组手术时间短(32 min vs 133 min,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短(3 d vs 5 d,P < 0.001)、美容满意度更好(P < 0.001)。  结论  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中位随访期间MWA取得了与NSM相似的治疗效果及更好的美容满意度,MWA为不愿或不耐受手术患者提供了微创安全可耐受的局部治疗选择。
儿童中枢性性早熟垂体MRI影像学特征及其与骨龄的相关性
王文焕, 林惠恩, 符孔, 聂国彦, 洪超
2022, 45(1): 101-10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20
[摘要](274) [HTML全文] (126) [PDF 1569KB](6)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中枢性性早熟(CPP)垂体MRI影像学特征及其与骨龄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1月于我院收治的CPP患儿9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RI影像学表现和骨龄X线表现,并对CPP患儿MRI影像学特征与骨龄X线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MRI参数中,研究组冠状高径和前后径均长于对照组(P < 0.05),冠状宽径短于对照组(P < 0.05);两组矢状高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垂体上缘呈“平坦形”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 < 0.05),“隆起形”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垂体上缘呈“凹陷形”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骨龄X线结果显示“骨龄正常”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 < 0.05),“骨龄提前”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骨龄延迟”所占比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垂体的冠状高径、冠状宽径、矢状高径、前后径均与骨龄提前呈负相关(r=-0.216、-0.345、-0.539、-0.478,P < 0.05),与骨龄延迟呈正相关(r=0.516、0.609、0.784、0.542,P < 0.05);垂体参数与骨龄正常相比相关性较弱,其中冠状高径、矢状高径与其呈相关(r=0.490、0.241,P < 0.05),与冠状宽径及前后径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  结论  排除器质性原因,CPP患儿垂体形态及高度可见明显异常,多呈“隆起形”,与骨龄提前及延迟均呈正相关,垂体影像学特征与骨龄结合可对CPP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价值。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影像学特征的影响
倪博, 李玲, 周军
2022, 45(1): 106-10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21
[摘要](248) [HTML全文] (101) [PDF 1788KB](3)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影像学特征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5例/组。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脓肿切开引流术,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比较观察组术前术后影像学表现,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清皮质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14% vs 77.14%,P < 0.05);影像学结果显示,术前肝区均可见混杂回声区且内部可见液性暗区,术中可见超声引导下穿刺针进入肝脓肿混杂回声区内,术后即刻可见液性暗区消失。观察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白细胞数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前,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皮质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丙二醛、皮质醇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胆瘘、脓气胸、伤口感染、肝内脓腔大出血及弥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 vs 2.86%,P < 0.05)。  结论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疗效显著,且可有效改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鼻中隔偏曲致鼻源性头痛患者术前CT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
冯子红, 王璟, 宋炎玲, 王容, 黄兴志
2022, 45(1): 110-11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22
[摘要](290) [HTML全文] (162) [PDF 1495KB](5)
摘要:
  目的  分析鼻中隔偏曲致鼻源性头痛患者术前CT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132例鼻中隔偏曲致鼻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CT影像学检查分析鼻中隔偏曲部位、程度分布情况、CT表现及下鼻甲测量结果,比较患者头痛程度,分析不同头痛等级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  CT影像学结果表明:13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中24例位于前部,62例位于中部,40例位于中下部,2例位于中上部,1例位于后下部,3例位于后下部;轻度偏曲者10例,中度偏曲者114例,重度偏曲者8例;CT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呈“C”形62例(顶点变尖者2例),反“C”形59例(顶点变尖者2例),“S”形6例,反“S”形1例“, < ”形1例“,>”形2例,混合形1例。根据VAS评分对头痛等级分类,132例患者中,11例为Ⅰ级头痛,33例为Ⅱ级头痛,80例为Ⅲ级头痛,8例为Ⅳ级头痛;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角度及面积均大于同侧(P < 0.05);治疗结束后随访结果显示,总治愈率为68.94%,无效率为7.58%,其中Ⅲ级及以下头痛治愈率均超过66.00%,治疗总有效率为92.42%。  结论  鼻中隔偏曲致鼻源性头痛患者术前进行CT检查可清晰准确的反映偏曲的真实情况,有助于手术有效进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肾结石CT值与患者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效果的关系
陈桂生, 王庆军, 郭凤鸣, 张军, 张英
2022, 45(1): 114-118.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23
[摘要](208) [HTML全文] (129) [PDF 1554KB](4)
摘要:
  目的  分析肾结石CT值与患者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效果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21年8月于本院接受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90例肾结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检查,明确结石大小并计算平均CT值,依据平均CT值大小分为两组:其中A组43例,CT值< 1000 Hu,B组47例,CT值≥1000 Hu。两组患者均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单次结石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T值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石CT值与单次结石清除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术后结石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单次结石清除率高于B组,术后并发症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T值与手术时间呈正比,与患者结石清除率呈反比(P < 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CT值、结石表面积为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术后结石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肾结石CT值与患者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清石效率及结石清除率明显相关,且结石CT值、结石表面积是影响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结石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磁共振在诊断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性激素的相关性
林惠恩, 吴海雄, 王文焕
2022, 45(1): 119-12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24
[摘要](163) [HTML全文] (127) [PDF 1578KB](3)
摘要:
  目的  研究磁共振在诊断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性激素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58例作为性早熟组,再分别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单纯乳房发育女童和健康女童58例作为乳房发育组和健康对照组,所有女童均进行垂体磁共振检查。比较3组临床体征、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垂体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垂体情况与体征和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性早熟组身高、体质量、骨龄超前指数及垂体高度均高于乳房发育组、健康对照组(P < 0.05)。性早熟组血清雌二醇水平高于乳房发育组和健康对照组,乳房发育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性早熟组血清黄体生成素水平、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高于乳房发育组(P < 0.05)。性早熟组垂体形态Ⅳ~Ⅴ级女童占比(84.48%)高于乳房发育组和健康对照组(15.52%、20.69%,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身高、体质量、骨龄超前指数及血清雌二醇、黄体生成素水平、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与垂体高度和垂体形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94、0.884、0.838、0.937、0.895、0.799和0.784、0.895、0.835、0.947、0.884、0.905,P < 0.05)。  结论  与单纯乳房发育女童和健康女童相比,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身高、体质量、超前骨龄指数、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垂体高度、垂体形态分级均更高,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垂体高度、垂体形态分级与身高、体质量、超前骨龄指数、血清性激素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冠状动脉内高危易损斑块识别的多模态成像进展
杨帆, 吴建军
2022, 45(1): 128-133.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26
[摘要](246) [HTML全文] (125) [PDF 1289KB](34)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引起的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了解斑块是如何从稳定型转变为危及生命的高危易损斑块的过程并寻求有效的早期干预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中使用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可以识别斑块的形态特征,但不能可靠预测哪些稳定型斑块会转变为高危易损斑块发生破裂继发心肌梗死。本文从高危斑块单模态成像进展、血管内分子成像到多模态血管内成像技术的进展作相关整理,并总结近年来多项评估高危易损斑块的研究,对冠脉内高危易损斑块识别的多模态成像在临床转化的可能性和潜力进行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侵蚀诊断的影像学进展
吕萍, 潘杭雨, 胡可欣, 林立龙, 郭志刚
2022, 45(1): 134-139.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27
[摘要](135) [HTML全文] (108) [PDF 1374KB](11)
摘要:
斑块侵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针对斑块侵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栓治疗而非支架治疗是其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因此临床上斑块侵蚀的准确识别至关重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斑块侵蚀的诊断进展,本文从人体尸检研究的重要发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内超声、近红外光谱、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生物标志物几个方面展开,就上述诊断手段进行回顾与总结。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脑结构与功能MRI研究进展
王丰, 胡赛琴, 李莎, 李晓陵, 林楠, 乔英博, 吕静, 张仪, 曹丹娜
2022, 45(1): 140-145.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28
[摘要](235) [HTML全文] (89) [PDF 1350KB](12)
摘要: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人群,并且在MCI阶段进行干预治疗,有利于延缓病情进展甚至逆转认知功能破坏,故对于MCI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MRI技术包含多个序列成像,可从不同角度发现MCI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利于早期诊断、预测病情进展情况和揭示病理机制,促进MCI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本文主要对于近些年来结构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动脉自旋标记和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在MCI的诊断、分类、预测病情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希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及科研提供借鉴。
近20年激光针灸脑效应研究进展
张元, 谭乔芮, 王宇, 秦子玲, 鲁海, 张春红, 赵晓峰
2022, 45(1): 146-150.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29
[摘要](210) [HTML全文] (193) [PDF 1344KB](23)
摘要:
激光针灸作为社会科技进步的时代产物,是一种将低水平激光应用于经络系统的治疗方法,拓宽了传统针灸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其脑效应研究于近20年兴起,本文从当前应用较多的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和经颅多普勒超声3种技术层面对激光针灸脑效应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加以论述。研究表明激光针灸在刺激不同穴位时产生的脑效应能够体现穴位的特异性且与其主治存在关联,同时有相似作用的穴位产生的脑效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前激光针灸作用机制仍未探查清楚,脑效应研究为探索其治疗以疼痛为代表的某些疾病的疗效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深度学习在骨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恩情, 谭雪梅, 蒋子月, 黄成颉, 张伟聪, 吕海, 苏志海
2022, 45(1): 151-156. doi: 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1.30
[摘要](417) [HTML全文] (256) [PDF 1144KB](81)
摘要:
深度学习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分支。深度学习可以在大样本数据中自动提取良好的特征表达,有效提升各种机器学习的任务性能,广泛应用于图像信号处理、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随着数字影像的发展,深度学习凭借自动提取特征,高效处理高维度医学图像数据的优点,已成为医学图像分析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技术之一。目前这项技术在分析某些医学影像方面已达到放射科医生水平,如肺结节的检出识别以及对膝关节退变进行级别分类等,这将为计算机科学发展在医疗应用的提供一个新机遇。由于骨科领域疾病种类繁多,图像数据特征清晰,内容复杂丰富,相关的学习任务与应用场景对深度学习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将从骨关节关键参数测量、病灶检测、疾病分级、图像分割以及图像配准五大临床图像处理分析任务对深度学习在骨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供从事骨科相关研究人员作参考。

关于《分子影像学杂志》变更刊期通知

各位专家、作者、读者:

为了缩短出版时滞,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我刊自2024年1月起,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等。

感谢各位专家、作者、读者长期以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12月27日